最好的办法是首先集中兵力打击次要敌人,而不要首先企图去歼灭主要敌人,更不要以为主要敌人失败以后次要敌人会随之而自行崩溃。————利德尔?哈特。
*********************************************************************
此时在南阿塞拜疆方向,伊拉克三个师的部队也越过了边境,以第四装甲师为箭头,向凡城空军基地杀奔而来。从霍伊到凡城是片长约80多公里,宽0多公里的开阔平原,十分适合坦克和装甲部队作战。
守卫凡城的是土耳其第十机械化步兵师和美国陆军第二师第一机步旅,该机步旅是美国陆军主力部队,下辖一个旅部和陆军第7装甲团第1营,第营,第9步兵团第营。装备有M1主战坦克,M“布雷德利”步兵战车,AH-64阿帕奇武装攻击直升机。
该旅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既1917年9月日,包括了当时驻匡蒂科兵营的陆战队和已经开赴法国的陆战队部队。9月4日,该旅各部从各自的驻地(正在赴法国途中或已经开赴法国的部队除外)向集中地区集中,在博蒙编为第4旅。
在第一次大战中,它参加了贝洛森林之战、蒂耶里堡战役、苏瓦松和勃朗峰战役、默兹—阿尔贡战役,可谓是屡立战功。一战结束后返回美国,改名为陆军第二步兵师第一步兵旅。二战中该旅参加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登陆地点正是——“奥马哈”滩头。二战结束后,它又参加了朝鲜战争,是釜山防御圈的主力部队,曾给予朝鲜人民军以重创。
可以说,它是美国装甲部队的精华。该旅以前曾多次在土耳其演习,在凡城也驻扎了一年多时间,大多数军官对地形都很熟悉。在战争爆发前,该旅旅长埃德蒙?莱利准将亲自对形势作了判断,不过他得出的结论是——伊拉克军队不会进攻土耳其!
他的经验告诉他,伊拉克人所有的精力都在南线,在北线的所有行动都是起牵制作用的。这位自高自大的美国指挥官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这天早上,埃德蒙?莱利准将突然有了一种不好的直觉,不过还未等事实验证他的英明预见,伊拉克人的炸弹和导弹就落在了美土部队的头上。
上午10时,就在埃德蒙?莱利准在凡城参加由土耳其第十师师长迈赫迈特?阿塔拉伊将军召集的作战会议时,传来了不祥的飞机轰鸣声。他们还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伊拉克战机轰炸而来的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震撼着营房。一枚炸弹掀翻了会议室的屋顶,任何作战会议都开不成了,军官们立即迅速奔回各营,准备指挥战斗。
听着巨大的爆炸声,美国将军明白,今天早上他的那种糟糕的直觉正被证实——某些极其严重的事件发生了。他立刻下令进行战备,整个第一旅乱成一团,当人员、车辆和弹药开始运往动员中心时,大量的运输车辆堵塞了公路,已经东移的各营都在匆忙的维护调试着自己的坦克。
动作最快的第7装甲团第营在向霍伊方向的亚纳菲克道路交叉口以东运动,那里是一个战略要地,其余部队则在动员集结。不过他们的动作已经比土耳其人快出了不知多少倍,土耳其的第十师甚至还没来得及将弹药全部配发,没有校准坦克炮,伊拉克人就杀到了身前。
土耳其第十师的前进指挥部在第一时间被伊拉克人的重炮掀翻,包括师参谋长在内的二十多人全部被炸死。无奈之下,迈赫迈特?阿塔拉伊将军被迫使用第一团的指挥部进行全师的作战指挥。
伊拉克装甲部队奔腾而来,犹如无边无际的铁流。大批的萨尔贡主战坦克和瓦利德坦克在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排成整齐的阵型,直线冲击美国人和土耳其人的防线。伊拉克远程炮兵的炮弹精准的落在敌人的阵地上,为坦克部队的突击提供着掩护。
美国部队和土耳其部队的防御阵地正面构筑了号称“戈兰壕”的反坦克壕沟,这种壕沟出现于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由以色列军队所创造。按一般反坦克壕的构筑方法, 掘出的积土通常堆在壕的两侧。但以军却一反常规, 将积土全部堆在己方一侧, 并垒成一道米多高的土堤。
反坦克壕宽一米、深一米,坦克无法直接通过。当敌军使用推土机欲添平壕沟时,却因为积土在另一侧而无土可用。当使用装甲架桥车架设车辙桥时,又因为壕的一侧有松软的土堤而使桥面呈前高后低状,上桥的坦克摇摇晃晃,极易翻入壕中。
坦克在跨越米多高的土堤时,速度很慢,车体上昂,底部薄弱的装甲暴露于外。同时,后面还不断有等待通过车辙桥的坦克开来,聚集在反坦克壕附近,这就为以色列军队的坦克机动发射点和反坦克武器提供了绝好的射击时机。这种壕沟在戈兰高地之战中,有效的阻碍了叙利亚军队的前进而被各国所仿效。
不过此时的伊拉克人却并没有象叙利亚军队那样倒在这道小小的反坦克壕沟前,塞马沃机车厂开发了一种大型的特种架桥车,它展开后以钢架为支撑柱,然后在上面自动铺设钢板,一台架桥车短时间内就可以铺设两个高度米,宽达7点5米的钢铁桥梁。
在炮兵的猛烈射击掩护下,在空中力量的打击下,伊拉克军队的十几台架桥车很快就铺设了三十多条宽敞的坦克通道。萨尔贡主战坦克一马当先轰鸣着,冲上了阵地。占据了高处有利位置的M1A1坦克开始射击,这场激烈的迟滞战斗是萨尔贡主战坦克与M1A1主战坦克的首次交手。
突破反坦克壕沟的萨尔贡坦克和美国陆军的M1A1主战坦克开始对射,萨尔贡1型坦克的10mm高压滑膛炮威力与M1A1的RH10/L44几乎不相上下。双方坦克的观瞄设备也旗鼓相当,只是伊拉克坦克手的操作水平和战争经验要比美国人更强。
双方在000米的距离上对射时,美国占据了高处的有利位置,居高临下打击伊拉克人。但萨尔贡坦克的驾驶员都是老手,他们不让坦克停在固定的位置,总是使用短停滑动射击。这种伊拉克军队独有的操作技术让萨尔共坦克的稳定火炮性能发挥到了极值,滑动中的火炮几乎每次射击都能命中一辆敌军坦克,而车身却始终在移动中,让对方瞄准非常困难。
美国的坦克位于固定阵地上,某种程度上就象靶子一般吃了不少亏。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坦克手经验不足的缺点开始暴露,他们打击伊拉克活动目标命中率下降。双方对轰了十多分钟,美国人借助地形上的优势,基本稍稍压制了伊拉克人。
萨尔贡坦克使用的钨合金穿甲弹在000米的距离上能够洞穿M1A1坦克的炮塔前装甲,只是这里没有M1A1HA重装型,不能面对贫铀装甲检测一下伊拉克高压坦克炮的威力。装备10mm高压滑膛炮的萨尔贡型坦克也没有现身,矛盾之争并没有决出胜负。
双方战斗激烈,坦克抵近到000米左右距离时,都有不少坦克被击毁。战况陷入了胶着状态,伊拉克第四师师长见己方仰攻不利,已经有六七辆萨尔贡坦克连续被高处的美国坦克炮击中,虽然没有爆炸,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他立刻要求空中支援,并且下令一支部队从侧翼包抄美国坦克所在的阵地右翼。
这支侧翼部队和美国人部署在阵地后方的一个连队再度发生了战斗。该连在公路两侧设下埋伏,当伊拉克军队坦克一辆接一辆鱼贯驶入伏击圈时,美军发起疾风暴雨般的打击。正面,侧面,车体,被穿甲弹击中的萨尔贡坦克爆炸起火,短短二十分钟内,伊拉克人就损失了二十辆坦克。
美国坦克连乘胜追击,但经验丰富的伊拉克后续部队指挥官立刻在公路靠南的地段设下伏击圈。下午时分,美军一头冲入伏击圈,双方再度爆发激战,从距离000米一直打到500米。萨尔贡坦克主炮的威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低沉的炮声中美国坦克一辆辆爆炸起火。
双方杀成一团,完全是炮口对炮口的白刃战。一番激战过后,在密集的炮声中最后一辆M1A1坦克燃烧了一团巨大的火炬,在猛烈的爆炸中,这个美军坦克连队被全部歼灭,坦克和战车全都燃烧成了堆堆废铁。此时已经接近傍晚,伊拉克装甲部队趁机发动了攻击。
一支由0辆坦克和大约0辆战车组成的部队穿过了美国人的侧翼防线,转到了高地的后方。伊拉克的萨尔贡坦克和蝰蛇战车都有良好的夜视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比美军装备的还要好。因此这支突击队顺利的突破了美国阵线后方的阻碍,直接杀到了一个补给阵地处。
三十辆坦克突然出现让守卫这里的美国步兵大惊失色,他们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不过暗夜中伊拉克坦克没有鲁莽的冲到阵地上与步兵肉搏,他们只是使用短停划动射击方式,使用坦克主炮发射燃烧榴弹轰击这里的油料设施。
这里是美国军队的油料补给基地,堆积着大量的福特重型油罐卡车和油料设施,伊拉克坦克发射的炮弹引起了巨大的爆炸。每一发炮弹都引起了巨大的爆炸和冲天的火光,在三十辆坦克猛烈的齐射了三百多发炮弹后,这个油料基地已经变成了遍地火海,气温酷热的犹如地狱。
美国第一机步旅的A点补给点,担负着全旅几乎三分之一的油料补给任务,这里被烧毁意味着前线的美国装甲部队遇到了大难……
此时的前线已经杀成一团,土耳其军队遭到了伊拉克坦克和其配属装甲步兵的进攻。战斗在中午时开始,伊拉克人精准的炮火和熟练的战术,以及精确的空中和炮兵火力支援,让土耳其人大败亏输。激战到傍晚时分,第十机步师二分之一的一线阵地都被放弃,土军丢弃了几十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在前沿燃烧着,犹如给伊拉克军队照明的火炬。
当晚,伊拉克第五装甲师进入战斗,由于土军缺乏夜视器材,,伊拉克军队能比较从容地接近到土耳其军队阵地前沿,,双方在近距离上再次展开坦克肉搏战。此时双方步兵的差距展示无疑,土军作战虽然勇敢,但却一团散沙。伊拉克军队则在狙击手的支援下,携带反坦克火箭筒和便携式导弹的步兵绕到了敌人军队坦克的后方射击,土耳其装甲部队的许多坦克被火箭弹击毁。
土军坦克阵型登时大乱,纷纷后撤,避免被伊拉克人包围歼灭。大批的M60坦克拥挤到一起,几乎成了火光照明下的靶子。伊拉克坦克的象在靶场上打靶一般,坦克轮流开火,将一辆辆土耳其坦克和战车变成了燃烧的钢铁火柴盒。
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时分,土耳其第十机步师遭受到了惨重损失。在黎明的曙光中,精疲力竭的伊拉克第五师士兵抬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可怕而壮观的景象。三百多辆被击毁的土耳其军队M60坦克、M11装甲输送车和军车到处散布阵地上,几乎都燃烧着火焰或者冒着黑烟。
整个阵地好像被天火灼烧一样,地面全都是黑色的,大批土耳其军队士兵的尸体碎裂,被烧得体无完肤的倒在地上。在这次战斗中,土耳其第十机步师几乎全军覆没,全师约两万人被歼灭,只有师长迈赫迈特?阿塔拉伊将军带领少数亲信趁乱逃亡凡城军事基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