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李信搬出皇宫,住到楚王府,继承了楚王之位。从那以后,他与李承乾、李泰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很尴尬,因此也就很久很久没有联系,直到今天意外地在立政殿碰面。
听见李信说早就不在意之前的事情,李承乾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虽然知道那时候自己做的没错,但是他依然觉得自己多多少少有些对不起李信。
李信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笑道:“行了行了,都是那么久之前的事情了。男人不要扭扭捏捏的。改日我再去东宫找你玩。”
李承乾也放心地笑了一下,道:“信哥不再怪我就好。”
目送李承乾往回东宫的方向走去,李信在原地稍稍站了一会儿,目光闪动之后,才又踏上了离宫的路。
如今的李信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李信了。那时候的李信或许不明白一些事情,可如今,李信看得一清二楚。那时候劝他留下的李泰未必是好人,希望他搬出皇宫的李承乾未必是坏人......说白了,一切都是太子之位的问题而已。
因为李玄道让出皇位的关系,皇位只能传给嫡长子的规矩已经被打破——虽然是以李玄道主动打破的形式,但是,不管什么原因,规矩破了就是破了。
规矩这种东西一旦破过一次,谁知道会不会有第二次?不同立场的人对于这件事当然会有不同的期待。比如朝中的大臣们。他们绝不会希望规矩轻易地再破第二次。毕竟,短时间内连破两次的规矩,无论如何也称不上规矩了。
试想,每代皇帝都会有至少三五位皇子,如果每朝都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皇位争夺战,再稳固的江山也经不起这样的动荡。这也是他们不断请李世民早立太子的重要理由。
但是,对于李泰来说,他当然就很希望这规矩能为他再不计后果地破一次。
可惜,这样的诉求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光明正大地说出口,而且即便说出口也不会有人听。所以他必须想办法。而他想到的办法也很简单,很有效:努力将李信留在宫中,然后伺机而动,浑水摸鱼。
他知道,只要李信在宫里多逗留一天,哪怕李承乾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心中也依然会有犹豫——或者说,李世民心中到底有没有犹豫并不重要,只要李信不搬离皇宫,朝中就一定会有人将李世民的这个决定解读为“犹豫”。
犹豫就意味着有机会。朝中大臣们出于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想法,未必人人都希望李承乾顺利地继承皇位,只是没有到适合开口的时机而已。等时机合适,局面混乱之时,李信能拥有的机会,难道他李泰就不配有吗?好歹,他还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呢。
当年李信在皇宫中逗留的那些时日,朝堂之上都快炸锅了,连李世民也头疼万分。在明知道李信不想这样被人赶出皇宫的前提下,哪怕果断如李世民也很难狠下心将兄长的独子赶出去。
李承乾正是看到了这些,才忍不住劝说李信搬出宫去。
好在最后,李信还是同意了,终于以主动请求离宫的方式,体面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