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都,西王府。
“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少孤,育于叔父。其贵也,不知其母姓。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崇祯初,屡迁四川副总兵.十七年三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
自从朱启明开启了战备模式,疯狂的囤积军事物资之后,那些原本在外地的主要将领们又一次或被当面或被书面命令过来洗了脑。
现在眼前站定,正在念着左良玉资料的正是李定国。
李定国在重庆的军事组织的不错,挫败了曾英那个家伙的多次阴谋,也从中获取了一些重要的军事信息。因为他的主要任务是监视左良玉,所以这次回来,就把相关的情况对朱启明做了个报告。
“我说定国,你这个信息我好像在哪里读过啊!“
朱启明一听之下,便觉得这资料似乎很像一种东西。他来到这世上,识字是必须的。本来张献忠就是个大老粗,文化程度不高,起义以来也一直在军中抽空学习。现在自己就是张献忠,那是识字学习也就没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了。更何况,自己还要泡那个陈菲絮,卖弄文采总需要一些书籍知识做后备,总不能让人家以为自己所谓的满腹经纶是代笔这种无耻的行为吧!
他想了想,发现这些话很像是史书记载的语气,便问道:“你这是从哪本史书上抄来糊弄我的?”
李定国一听就蒙了:史书?大明还没有亡国,新朝还没立,哪来的史书?谁修的?
“这个......大王!臣觉得,安西将军可不是从史书上抄来的!”说这话的是严锡命。这家伙自从被朱启明狠狠的威胁了一把之后,就消停了许多,老老实实的做着自己份内的工作去了。
今天他过来的目的也不是别的,还是汇报工作,只是刚好还没走而已。
严锡命看了看朱启明,又小心地说道:“自古只有新朝初立,才会大修史书以正视听,昭告天下自己才是正统。眼下大明尚未消亡,哪会有史书可抄。”
“原来是这样啊!”朱启明经他一提醒,顿时醍醐灌顶:“那你这工整异常的文字是自己写的?”他对着严锡命点了点头,又问李定国。
“回父王,其实也并非是儿臣所写。要说这文采,还是父王您的威名所致!”李定国没有说是自己,反而又踢回给朱启明。
“我?”这下轮到朱启明懵了。
“是的,父王!”李定国解释道:“父王在营中所立的宣慰司,那里讲武堂派来的人会一些文书工作,刚好派上用场!”
“哎呦,原来宣慰司还有这么多人才!看来没有成摆设嘛!”朱启明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出。
“其实当初大家不同意设立宣慰司只是觉得这些读书人婆婆妈妈比较烦,而且给人一种被监视的感觉。但现在,儿臣发现,宣慰司好处还是很多的。而且儿臣觉得,其他营的弟兄们也应该有这一种感觉!”李定国由衷的说道。
“不提这个了,说说吧,左良玉近期有什么动作?”朱启明更关心他自己的计划。
“回父王,是这样的!”李定国立刻正色起来:“儿臣得到消息说,原来的湖广巡按御史黄澍近日到了左良玉营里!”
“黄澍?”朱启明想了想,方不同好像没提过这个人:“去作甚?”
“据说他在暗中搞些动作,撺撮各营的大将,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李定国猜测着:“也可能是如父王所说,是太子一案引发了朝中一些人的恐慌。所以,他们在商议对策!”
“嗯,说的有理!”朱启明赞赏道:“这些刚好对我们有利,定国,你且留下来帮我整顿新军,如若情势不对,便即刻东下!”
“是,父王!”李定国轰然应诺。
……
黄澍自从找了马士英理论太子一事,被奚落了一番之后,整个人便不一样起来。
他仗着左良玉撑腰,不把马士英和阮大铖二人放在眼里。但是他不能不防着这俩人暗地里搞点动作,到时因此而挂了就不值了!
同复社的集会一结束,黄澍就马不停蹄的赶到了武昌。
他来干嘛,当然是诉苦了!
不过也亏得他走的快,因为马士英确实向朱由崧打了小报告。朱由崧正愁找不到一个出气筒,送上门来的能不要?一道御旨,锦衣卫就派了人过来。
湖广,武昌。
左良玉做官曾得力于侯恂的推荐。侯恂本是东林党人。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后,担心东林党人依靠左良玉跟自己为难,就口头上虚伪地跟他结交,但暗中又忌恨他,因此在南京外修筑板机城作为向西防御的屏障。
左良玉深知,西面有什么好防的,摆明就是防他!加上朝廷中的各种事情一天不如一天,他早已经厌烦了。
当黄澍仗着自己的势力当面顶撞了马士英、阮大铖,而朝廷派遣锦衣卫来逮捕的时候,左良玉来了脾气,决心把黄澍留下不交出去。
他找来了主要的将领开会,商讨如何应对朝廷的人。
制造案件是东林党的必杀绝技,自从万历末东林党成立后,各种各样的政治案件就多了起来,一直到现在,不仅不平息反而越演越烈。
黄澍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你们说说,我们该怎么做?”左良玉问手下的人。
大堂内站了两排武将,每个人都身着盔甲。
“侯爷,末将以为,需当机立断,奏报朝廷,不同意监禁太子。要定真假,那也得天下人共同见证!”说话的是参将胡一宁,这家伙也是有些主意的人。
“侯爷,要我说,咱们也别废话了。直接起兵去京师,杀了那阮马二人,还天下一个太平!”黄澍的话语算是挑明了他的心思。
“父亲,我看是有必要给朝廷那些人一点颜色看看了!”左梦庚也插话道。……
话题打开了之后,将领们就开始各抒己见,一时间堂内都是嗡嗡的讲话声。
左良玉比较喜欢安静,对这件事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虽然不想卖朝廷面子,但也不想撕开脸子。
看了一会之后,他注意到黄澍表现得是极为活跃,一个劲的宣扬那一套带兵入朝的思想。他觉得这不是个好苗头,但自己又有些心动。拿不定主意之下,他决定先放一放这件事,便假装斥责道:“住口!如此大逆不道之言还是不要说了!”
将领们一看侯爷发火,顿时鸦雀无声。黄澍经此一喝,也收敛了起来。
左良玉清了清喉咙,说道:“我的人他们是不能随便动的,但我们也要小心行事,大家的富贵来之困难,可莫要轻易失去!”
这话算是警告,也是劝诫。
听了左良玉的话,大家都沉默了。
“今晚,我设宴招待大家,不醉不归!”说完话,左良玉又给了个台阶。
“多谢侯爷!”将领们这才拜谢起来。
黄澍也随着拜谢,但他心里却想着另外的东西。
东林党的有一个主要的攻击政敌的手段------清议,也就是写文章骂人,俗称“打嘴炮”。这清议主要攻击对方的名誉,使攻击对象臭不可闻,从而无法立足,这很像是****时期的大小字报。同时东林——复社的看家本领,但是如果你认为这帮文人仅仅会动动嘴动动笔,制造点疑案,那你就错了,事实上,他们从未放弃过枪杆子,从孙承宗到袁崇焕,再到史可法,都是他们抓枪杆子的巨擘。黄澍也是他们的一份子,这次他下定了决心,为了推翻弘光,豁出去了!
可左良玉不知道,他的军队,过了今天,就不一样了!
铺垫的也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左良玉造反,主角领兵东进,传檄沿途,声明此举是为大明翦除叛乱。南京那边,朱由崧调江北四镇全力抵挡左良玉。由此江北空虚,清兵大举南下,引发扬州一战……
各位读者大大,有您的支持,我一定会好好写下去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