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元年,三月。
李继周二月份的时候受了皇帝的派遣,前去江浙一探太子的究竟。
与他一同前去的,还有一些内官。这些人得到的命令是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将太子带回。
朱由崧给这些内官手写了御札,方便随时宣召。只要见到了太子朱慈烺就准备好将之带回南京,届时这太子将住进朱由崧给他安排的临时住所--------位于太平门内的兴善寺里。
三月初一日,在浙江逍遥多日的这个少年来到了南京。
他并不知道他的到来会产生什么样的蝴蝶效应,他只知道这将是他初入荣华富贵的第一步。
南京。
“陛下,奴才依着圣意去瞧了太子。”李继周回来报告说。
“如何?”朱由崧对此比较冷淡。
“回皇上,奴才觉得,此人行为端庄大气,有种皇家的气度,当是太子无疑!”李继周并没有意识到皇帝语气的变化,他只是将去浙江所见一一陈述,加了自己的看法而已。
“怎么就是太子了?!”朱由崧一听这话,气就不打一处来,冷言问道。
“奴才问他宫中之事,这少年郎应对如流,毫无二致。且对宫中人事很是明确,故而奴才觉得他当为太子本人!”李继周继续自己的陈述。
“放屁……”朱由崧闻言大喝一声,随即又觉得这词句不妥,便换了措辞:“但凭宫中之事便妄断他为太子,置朕苦心探查于何处?!李继周,朕看你是糊涂的不清!”
李继周一看,皇帝发火了,“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口中哀呼:“万岁爷息怒!奴才只是据实而言,还望万岁明查!”
“哼哼哼!朕当然会明查,你这奴才办事不利,先留着你性命,待朕查清后一并算账!”朱由崧冷哼一声。
“皇上饶命!饶命啊!……”李继周越发哀求起来。
“滚!”朱启明大吼一声,他很愤怒。派贴身太监去的原因就是得到对自己有利的消息,结果没成想落得如此被动。
“这些奴才,通通该杀!”他内心恨恨的想着。
“来人哪!去着司礼监再派人过去看看!”
“奴才遵命!”朱由崧话音刚落,立时便有小宦应诺。
“对了……算了,让他们先去看看!”朱由崧想起了什么似的,却又突然停下。他原本是想说让一些东宫旧臣也去辨认,但又觉得不太妥当。
如果他知道那两个司礼监的人更不靠谱的话,可能会后悔今天没有让东宫的故人去。
弘光元年三月初二。金銮殿。
朱由崧端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的看着群臣。他心里有一匹狼在跳跃攒动,杀气弥漫。
昨天的事情历历在目,让他余怒未消:昨日司礼监派去的那两名公公,见到太子之后,立刻便觉得是真的。不仅抱头恸哭哀叹太子命运多舛,还解下衣衫为昔日储君御寒。最最无耻的是,还将事情如实飞报与自己。指天画地发誓说遇到了真的太子。
好吧,既然他们一直在未辨真假的情况下觉得是真的。那就说明这些人绝对是受人蛊惑了,马士英说的对,自己不能听信奸佞小人的话,自乱了阵脚。那么对于这些人,只有一个字,“杀”!
当三条人命消失于无影无踪时,一种愉悦感油然而生。
这也催促着自己,不能再拖延这件事了,一定得有个说法。而这个说法,莫过于让朝臣们自己去判断,去接受。
今天的早朝,议的就是这个“太子”!
文武诸臣们在自己的班列里一动不动,生怕先触了霉头。
他们也知道太子目前在南京,早朝肯定是要说这件事的。
问题是这件事直接牵涉到当今皇帝帝位的合法性,而且目前有些对福王继统不满的人乘机兴风作浪,散布流言蜚语。围绕“太子”真伪性的讨论,已经在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外地文官武将中掀起了一片喧哗。
试问,谁敢先开这个口子?!
朱由崧看了一会儿之后,发现没人愿意起来当枪使,只能先开口:“听说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倘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但若不是,也不能任其冒用太子名讳,理当治罪!今朕着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审视,以正视听!”
皇帝发话了,臣子还不赶快借坡下驴。于是,原本沉寂的班列里一阵“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喊。
太平门,兴善寺。
少年似乎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大的排场,有些呆掉了。
这寺庙不算小,但却进来了很多的大神: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前太子讲官、大学士王铎、东宫讲官的刘正宗和李景廉、旧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
王铎和刘正宗他们二人早就商议过这个问题,此时一见“太子”,都有十分确信一点:看面相,分明就是假的!
尤其是王铎,曾经担任东宫教官三年,自然熟悉太子的模样,他尚记的先帝东宫大目方颡,高声宽颐,厚背首昂,行步庄,立度肃。而今这位少年虽有传言说也是行事高贵,但简直不是一个级别的。
王铎也不想闹大事情,他想着说也可能是战乱所致,太子容貌有些变化。于是便将这个不知所措的少年拉到一旁细问。
“你认识我吗?”王铎问。
“不认识!”少年回答的干净利落。他心里也想,这不是废话吗?我要是认识你早就打招呼了。
王铎此时更加认定这人是假的,因为一个老师在三年中,两人距离不过三尺有余,勤恳教育你,你却在短短几个月就不认识了!怎么可能!
但为了保险起见,王铎又问了一件事:“您在哪里听讲书?”
“文华殿!”这下子王铎听到了明确的回答。
可惜少年说的不对,因为王铎知道他给太子讲书的地方是端敬殿。
“你还记得书案上有什么东西吗?”王铎继续问。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问题。
“不知道!”!少年明显懵了。
“算了,他是假的无疑!”王铎也不打算细问一下去。立刻便告诉来的大批臣工:“此人明明是假,此事确确可憾……”
随即又大喝一声“来人!”,命随同的锦衣卫左右缚之。
要说这少年定是没见到这种场合,登时便哭了,跪在地上大声哀嚎:“小人原是赝质,不过为人所玩弄,徒以此恐喝于诸侯耳。小人王其姓,之明其名,高阳人,父纯,母徐氏,有引小人者阴以诳诱焉!”
事已至此,他也顾不上什么身份地位之类的东西,只求能保住性命。
前东宫讲官的刘正宗、李景廉,旧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趁机辨认了一下之后,也都同意这是个赝品。
诸人合计一下,疑惑到此基本解除了。至于谁是这王之明的幕后指使,鸿胪寺卿的仆人肯定脱不了干系,到时还要慢慢审查。
计议完毕,王铎就写了封奏疏给朱由崧,明言:此假人假事,犁丘之鬼也,太子岂其然乎?!
朱由崧看到这句话,立刻就高兴了:那三个奴才没白杀!
王铎会同群臣审视后的奏疏是相当可信的。南京初立之时许多官员都是曾经在京师朝廷上任职过的,见过太子朱慈烺的有很多。如今大员们都知道北来“太子”纯属假冒,也没有人提出过异议,此事当可以告一段落了。
……
虽说这朱由崧算盘打的不错,可是耐不住造化弄人。
自从文武百官,尤其是那些不入流或者和中枢机构搭不上边的,得知消息之后,纷纷赶赴兴善寺,把这个假的太子当成真的,踊跃趋谒。
于是到了后来,朱由崧只得将太子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
而自他判定太子为假之后,朝廷越说是假,远近百姓及外镇势力越疑其真。一听说太子遭禁,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南京士民皆哗然不平,连江防督抚袁继咸以及左良玉、刘良佐等大臣俱都上疏抗争。大家一副要朝廷给个明确交代的势头,可假的就是假的,朱由崧不可能冒着让自己的皇位有所动摇承认这假的是真的。
只是,他没想到,这区区的“太子案”,竟会让这大明变了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