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相传为曾子所作,但是据考究为秦汉时期儒家作品。
《大学》源出于《礼记》,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大学中提出“三纲领、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先修己而后方可治人。
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反之想要治国平天下的前置条件就是修己。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可以分为三部分品读,即总纲、详解、“先己而后人”;说明一下,这里的先己而后人,意为先需要求自己,再要求他人。
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这样点评说: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外国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所谓世事皆有两面性,《大学》有其正面的影响,固然也就有其带来的负面因素。
《大学》为儒学名著之一,所以其思想上,刻意的把人拘束于单单儒家思想范围之内,存在思想僵化点。
与此同时,在古时候如果不按照“修、齐、治、平”的路线去走,轻则被斥之为不成才,重则为离经叛道。
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这个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虽然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翻开《大学》可以说,就是走上了一条晋升之路,从最初的“正心”开始,修改端正自身,而后一步步踏上“平天下”的巅峰。
我国的国学就是这样,雄达、广阔。古籍之所以可以流传千百年,其中必有其无可替代之处。
本人热爱国学,略读过些许典籍;也曾寻师访友,与之交流心得。
可以这么解释吧,从接触国学,到现在,让我对于境界上有了一个自己的划分。
初而辩理,中则论道,高方说法。
我认为阐述,辨明道理只是初级的阶段;进一步到中级,就该把理升级为道,谈论道的方式、形态、变化;而我认为的最高点则是说法,讲求法则,讲求不会改变的大、法度。
如今的我尚不足初级辩理的大门,只是初窥其境。
我对于《大学》有我自己的理解,我希望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要是有什么存在问题的地方,也希望大家予以斧正。
因为文中所写的有些太过于囫囵,所以那,在这里也借着这本书的“军事”结构,简单的谈一谈所谓的“治国平天下”。
“治国”就是治理国家政务。
郑观应《盛世危言》有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以治国,武以捍难。”
同时“治国”还可以理解为安定太平的国家。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理解方式,其核心还是在于一个“治”字。
在这里我们不涉及有关政务的问题;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治”。
“治”,治的本意为水名,治水出自泰山;同时其名词、动词、延伸词义又可以将其解释为整理、惩办、安定、医疗等意。
前三个意思都很好与治国联系上,但是医疗又该怎么讲那?
假如一个国家产生了不安定的因素,或者是有所动、乱,那么就好像人生病了一样,既然是生病了,那么自然要去找到医生为自己治疗。
所以“治国”的“治”,解释为医疗的话,这个词就可以解释为:为国家治疗病痛。
不涉及的政务的话,那么治国就能够很好的解释,可是又有几个治理过政务那?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妨在这个“国”字,做做文章。
有大国,则必然有小国,那什么是小国?就拿我来说,与我而言,所谓的“小国”就是我的家庭、我的企业。
家庭上面没有什么好说的,在之前齐家篇说过了,那么就来说一说企业吧。
我的企业,就好像是我的小国家,里面的机构设施全部都是受制于我一个人的,那么我就是这个“企业小国”中的皇帝。
《道德经》第六十章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典故源于著名丞相伊尹与商汤之间的一段对话;伊尹见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一次,伊尹见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便产生重用伊尹之意。
商汤和伊尹相谈后,顿觉相见恨晚,当即命伊尹为“尹”【即宰相】,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
治理企业也是如此,企业的核心在我看来是团队,俗话说的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更何况,我不是一个好汉。
个人的精力、能力总是有限的,有所长必有所短。面面俱到几乎不可能。这个时候,就需要他人的帮扶了。
每个人其实都一样,在某一方面有其特有之才华,那么在另一个方面,或者是另几个方面上,必然有他的短处,比如善于销售的人,未必懂得管理;能够良好公关的人,又未必知道如何经营。还有,短处也未必局限于才学方面,也可能是其性格上的一些缺点,比如贪婪、懒惰等等。
企业就是这样,形形*的人,组成了企业的团队,每个人的分工不同,其作用也不是随便可以替换的。而企业的核心团队更是如此。
作为领导,作为小国中的“皇帝”,要做的就是要权衡利弊、缓急结合、决策左右、号令进退、知人善用。
严谨权衡利弊,可以使的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把握急缓结合,能够使得企业不会因为一些事情而变得混乱、躁动。
认真决策左右,能够不让企业走上歧路。
懂得号令进退,可以让企业的步调、轨迹不会因为市场的改变而产生大的波动。
依仗知人善用,能够让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物尽其用,使其长处最大化,与此同时也可以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关节,都能够被最适当的人所把握。
这里涉及到一个“知人善用”的问题,也就是用人之法,在这里暂时不做过多解释,有机会以后可以由《驭人经》入手,深切的谈一谈。
“治国”作为基垫,更上一层便是所谓而的“平天下”。
单说“平天下”一词,就有很多种解释方式。
其一可以解释为平定天下;又可以解释为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指用武力平定天下。
介于《说文解字》中对“平”字的解释,“平天下”一词又可以解释为天人合一,消除一切分别,达到大同世界的理想。
可以这么说,所有的古籍名著,每一个阅读的人,都可能有自己的一种理解方式,在这里不必深究。总之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个人来说,我虽然崇尚“兵家”之法,但是我却并不倾向于将“平天下”一词解释为以武力平定天下。
在“修身”篇中,我注释过对于平天下的解释“天下平和,表示一个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
“平天下”于我来说,我更愿意将其解释为“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同时,构建天下平和,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秩序。”
平天下,公平天下百姓,使之安乐、康泰、欣荣。我想这是帝王最终的期愿。
公平天下,公平二字,最是难以做到。
什么是公平?
佛言:众生平等或公平:即诸法实相因果法性平等或公平。
可是真的有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吗?我想是没有的,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由于人之差异,所以只能有相对的公平,而最后所谓的绝对公平,真的很难做到。无数代人为了这一目标而奋进,虽然尚未达到,但是也异常的接近了,我乐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绝对公平”是有希望实现的。
既然有了公平,相对的也好,绝对的也罢,有了公平,少了偏袒,人与人之间就必然会减少矛盾,如此一来,安乐的社会、欣荣的社会,自然而然的也就形成了。
在这里多说一点,我国儒学中,有“德本财末”一词,把“德行”与“财富”进行对比,阐述平天下之法。
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所谓的“德本财末”是不是可以抛去本意换一种方式解释一下。
德行固然重要,但是财富也是必不可少的。
财富是多样的,除了物质上的意义之外,还有精神上的,知识上的,政治之上等等,这些财富其实也是平天下之本。
我与之相比对的,是《论语》中的一个词;“先富后教”。
这个词本意是解释经济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但是咱们在这里也是抛去其本意,把富这个字从经济上摘掉。
把“富”解释为丰富的意思,那么这个词又可以解释为先丰富自己而后再去教育他人。
无论是“德本财末”,还是“先富后教”。其核心都是在于“治国,平天下”。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
我想只要是能够给百姓黎民,带来好处,带来实在,无论是怎样的方式方法,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略方正。
多说一句,有一句话说“江山为重”,可是我更想说的是“民为先”。
能耐有限,还望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