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清越,洞箫呜咽。在场中人,被音乐影响最深的,还是弹琴者自己。作为在场中人对乐理理解最深的人,琴箫合奏带来的效果对她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听众。一时间,平静如心的琴心,湖面被旋律带起来波纹,随着曲调上下起伏。
唐采薇冷若冰霜的脸上也微微动容,心潮起伏之下,琴声也随之激越。但不管她怎么变化,孟玉凡的洞箫都能蜿蜒而上,与她的琴声一起交相呼应。
随着唐采薇被旋律浸染,她与孟玉凡的合奏越发的打动人心。曲调奔涌,如大河之水,自九天而下,又如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百年,知音难得。作为烽火年代走来的老人,唐老半生漂泊,与友人远隔重洋,天各一方,难觅音信。
等再见之时,却已经皓首相对,老泪横流。
经此一别,只怕难有再见之日。唯有再饮一杯,叙尽前生情怀。
将进酒,杯莫停。
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唐家小屋里喝得大醉,拿出琴箫,即兴而奏。而在一边端茶倒酒的唐采薇,人生第一次见到自家爷爷,威严稳重,人人尊敬的唐老,会显出如此少年意气般的狂放。
在她的眼里,爷爷一直是她最尊敬的人。从她出生起,爷爷就是乐坛的泰山北斗,无论是万人崇拜的歌星,还是位高权重的文化官员,见到爷爷都是恭恭敬敬,称一声唐老。
所以,在她心里,爷爷的形象就像是一个符号,庄重,不可侵犯。
但是那个晚上,她忽然发现,眼前这个年数已高的老人,也有过纵情飞扬的时候,也有过豪气万仗的情怀。
那一刻,她对生命,对时光,有了新的感悟。
奈何俩老年岁过大,精力不济,曲到一半便相继醉倒,沉沉睡去。
而安顿好两位老人后,唐采薇怀着激动的心情,迅速地把两位老人弹奏的曲调记录下来。这是两位老者在生命尾声时的一次爆发,她知道,以后很可能不会有再一次的机会了。
可惜曲调只有残缺不全的半部,更可惜这是一首琴箫合奏曲。而华夏国虽然大,但却难以找到和她势均力敌的洞箫乐手与她合奏练习。找到的好几位,虽然在技艺上足以胜任,但是却无法体会当时两位老人的状态,更无法体会唐采薇本人的感情,因此在合作上总是差上一层意思,且不说助她补完琴曲,就连把已经记录的部分完整的表达出来也是难以做到。毕意已有的篇章同样是唐采薇当时情急之下记录的,其中起承转合处多有变化,需要再次润色。
但现在,孟玉凡不仅技艺足以压制住她的琴艺,更难得的是竟然在情感上也能和她形成共鸣!唐采薇顾不得表达出她心中的震动,又惊又喜之下,更加全神投入到演奏当中。
如水地琴声倾斜而出,听得在座众人如痴如醉。她却不知道,孟玉凡通过系统兑换了大师级的洞箫技能,在技艺和她相互配合并没有问题。而同时,他又有天机卡这个大杀器,早已经洞察天机知悉了一切。以他大师级的洞箫水平,体察到她当时的心情,并在音乐的层面上和她配合,这对他而言却是再容易不过了。
在孟玉凡有意的感染下,唐采薇的代入感越发强烈,两人仿佛不是在陈文华的客厅在演奏,而是两名年少知音,在垂暮之年重逢,一曲琴歌叹尽人生无常。而由于演奏者的身份产生了变化,由同性变成了一男一女,这其中的情感又产生了微妙的差别……
在这一刻,这首琴曲不再是唐老爷子的酒后的即兴之作,而是真正成为了属于她唐采薇的作品。
很快,唐采薇记录下来的部分已经弹奏完毕,但是孟玉凡的洞箫声没有停下来,而是顺着曲调继续向下吹奏!
而弹琴的唐采薇也没有丝毫停顿的意思,与孟玉凡一前一后,进入了没有前人的即兴部分。
酒未尽,情未止,曲未停!
在场中人,其他人并没有察觉到任何的异常。只有陈文华事先知道唐采薇的前因后果,也在前往唐家时听过她演奏过最初的版本,听到这一段,他内心的震惊更甚于他人,面色也渐渐变得凝重。
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随着音乐的情绪逐渐高昂,琴声也慢得更加复杂和激烈。但不管怎么变化,孟玉凡的箫声都能始终跟随,不离不弃。
这是两位老人无法奏出的后半章。两老毕竟只是酒后缅怀青年岁月,而不是真的回到了青春少年时,精力心神衰退,这种纵情恣意的篇章,却是无论如何也奏不出来的。
“铮”的一声,曲尽,唐采薇脸上颜色雪白,并无一点血色。胸膛急剧的起伏,显然是刚才一曲耗费了她极大的心力。
“纸。”心神初定,她樱唇微启,简单的说了一个字。
在座众人还处在琴曲的余韵当中,没有回过神来,倒是陈文华已经有所准备,转身走到屋后的书柜前,拿出纸笔递给了唐采薇。
唐采薇接过纸笔,一言不发,就快速地在上面写着什么。显然是要把刚才的曲调赶紧记录下来。
“唉,你啊你,突然来这么一下。琴声乃心声外放,你这么激荡她的心神,要是让采薇出了什么事,唐家的人不撕了你才怪。”陈文华看向从曲调中回味过来的孟玉凡,半是愠怒半是欣赏道。
“是,是。小弟也是见猎心喜,一曲之下,没有收束得住,确实是唐突了。”孟玉凡这话也不是谦虚。他虽然存了要改变唐采薇命运的想法,但不入曲境,也确实不知道唐老未能弹出的后半截如此激烈,即使是他,也能强烈感觉到琴曲带来的冲击力,更何况琴心天成,对琴曲的体验和领悟远超常人的唐采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