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西夏帝国的鼎盛时期
第一节乾顺新政
昵爱经过数,尊荣记忆疏。赖收颜氏帖,谁奉子公书。西夏方徵甲,东州且定居。虽无南过雁,幸有北来鱼。
梁氏专权的又一个时代终于结束,朝政大权重新又回到了皇帝李乾顺手中。李乾顺的亲政离不开辽国的支持,所以他掌握权力以后,跟辽国的关系越来越近,进一步加强了跟辽国之间的衣服关系。公元1099年,辽国境内发生叛乱,辽国屡次出动大兵都没能剿灭,李钱顺受到辽国的支援请求,西夏派出大军帮助辽国征讨叛军。到了11月份,李乾顺向辽国请婚,这个举动实际上就是想消除两个国家之间的隔阂。希望通过联姻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两国关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辽道宗竟然拒绝了李乾顺的求婚。
公元1100年,李钱顺再次派遣使者到辽国进贡,又一次谈到求婚的事情。辽道宗问西夏的使者李乾顺是个怎样的人,使者回答说,我们的皇帝英明决断,处事谨慎,是一个绝对出色的人。辽道宗表示赞许,但是也没有当场答应求婚的事情。而是又过了三年,这时候辽国已经换了皇帝,而且辽国也日渐没落,走到了灭亡的边缘。这时候辽国的天祚帝才答应了李钱顺的求婚。两国联姻之后关系更加密切。
李乾顺刚刚亲政的时候,命令大军驻扎在宋夏边境地区,防止宋军趁机进攻。结果宋军还是发动了突然袭击,打败了西夏军队。对宋朝咄咄逼人的军事压力,刚刚夺回大权的西夏皇帝李乾顺,决定改变他的母亲梁太后在位期间对宋主战的政策,他派出使者到宋朝议和,但是这个使者把西夏的国书递给了宋朝边境的守将。宋哲宗听说以后非常生气,按理说作为一个边疆守将是没有资格接受另一个国家的文书的,所以这个将领受到了降职处分,因为这件事情,宋哲宗对辽国也感到非常愤怒,就拒绝了双方议和。
西夏皇帝李乾顺没有办法,只好又派使者到辽国请求援助,找辽国出面充当第三方换和宋夏之间的关系。辽国派人到宋朝为宋夏之间的关系提出和解,但是宋哲宗坚决认为,心下反复无常,屡犯边境,伤害了不少宋朝军民,所以宋哲宗坚决反对双方讲和。讲和彻底无望的李乾顺,彻底大怒,立刻派出大军进攻宋朝边境。宋朝守军立马反击,西夏军队遭到痛击。宋军遭到突然袭击之后,随后就展开了报复行动,大宋军队深入西夏境内,杀死了好几个西夏大将。气急败坏的李钱顺跟宋朝交战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只好又派使者到宋朝上表请罪,他还说以前双方的战争是由梁太后和梁乙逋挑起来的,实在跟他无关,希望能够得到宋朝的谅解,恢复两国的友好和平关系。宋哲宗口头答应,只要西夏人不再进犯宋朝,宋军也不会越界攻打西夏,于是李钱顺下令西夏军对不得再随意骚扰宋朝边境。
但是由于两国多年来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已经失去了互相信任。就在李前顺上谢罪表后不久,李钱顺又派了两千金兵进犯镇戎军。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少数民族首领聚集了几千人围攻宋朝的湟州,而且还像西夏请求援助。李钱顺派出10万大军前往助战,双方合力围攻湟州,一连围攻了16天还是没能攻下来。这时候宋朝其他各路援军纷纷前来增援,西夏军队只好仓皇逃窜。
其实李钱顺虽然不停地向宋朝上表求和,但是一直没有停下跟宋朝交战的步伐。没过多久,李乾顺又派使者到宋朝请求议和。最后双方终于达成了合议,宋朝宣布恢复对西夏的岁赐。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常常感到疑惑,为什么之前宋朝对待西夏的请和还是强硬态度,既然并不害怕西夏来犯,而且对西夏刚开始的讲和并没有太热情,为什么现在达成的合意还是宋朝给西夏岁币呢?难道就不能借这个机会取消吗。
当年梁太后掌权的时候,在他身边最亲信的就是大将嵬保没和陵结讹遇两人。梁太后去世以后,这两个人就成了李乾顺的出气筒,她决定杀掉这两个人。
梁氏擅权的时候,掌权的有三大家族,我们之前曾经提到过,梁氏母党政权灭亡之后,现在还只有仁多保忠统兵在外,手中尚且掌握大权。当时宋朝的蔡京听说仁多保忠和李乾顺一直有矛盾,就派人去劝降仁多保忠。回来的人报告蔡京说,虽然人多保忠有意归附宋朝,但是他手下的人没有人响应。蔡京仍然执意要把人多保忠拉倒宋朝。
派出去联络的人在回来的路上不小心被西夏巡逻兵抓获,李勤顺听说这件事情之后非常惊恐,马上派人把人多保忠找来,多了他手中的兵权。仁多保忠兵权都被夺走,财经仍然不死心,他还是想招降仁多保忠。一心想做出政绩的蔡京不听手下人的劝告,仍然派人以重金利用仁多保忠。李乾顺听说宋朝这种行为之后大怒,立刻派出精兵骚扰宋朝边境的三个州,四处烧杀掳掠。
梁太后当年亲信的大将都被李乾顺处死了,现在仁多保忠也被夺了兵权。所以皇族派嵬名氏的权利得到极大增强,李乾顺的皇权也得到进一步的稳固。李乾顺接下来的动作就是仿照汉人的制度,对皇族进行大肆分封。
李乾顺先是封了他的一个弟弟察哥为晋王,史书记载这个人是李元昊之后西夏最优秀的军事家。而且为人勇武,很小的时候就能拉开硬弓,能够射穿铠甲。后来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在多次攻打宋朝的战争中立下军功。这绝对不只是一个没脑子的猛将,这个人极富谋略。当时宋军采取堡垒战的策略,让西夏感到非常被动,所以在双方的战斗中,西夏总是胜少败多。察哥向李乾顺建议,建议西夏军对学习宋军的长处。由于察哥精通兵法,是西夏皇室中难得的将才,李钱顺有意培养,他对他非常赞赏,让他执掌兵权。
到了公元1120年,李钱顺又封了两个王。这两个人分别是景思和仁礼,景思是李炳朝时期的旧臣,他曾经在李秉常被囚禁期间,多次劝阻了对李秉常的加害。李钱顺认为他有保护前代帝王的功劳,所以给他封王。仁礼精通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字,所以李钱顺让他当了河南转运使。
李乾顺分封诸王的政策,大大增强了皇族派的势力,对稳固皇权统治,维护西夏国家的统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后来的纷纷开始从皇室成员扩展到异性,甚至扩大到外戚,这样一来又对皇权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最终导致外戚擅权分裂西夏的祸乱。
西夏刚建国的时候一直实行尚武重法的方针,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立国方针越来越不适应新下国家的当前形势。李乾顺根据新出现的形式,决定改变这一方针。
首先从西夏的经济上来看,经济水平已经有了相当提高,封建土地所有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一些封建官僚和大地主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对农民阶级展开了残酷的暴力掠夺。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日渐发展的西夏封建制度决定了西夏必须要把之前崇尚武力的方针改变为靠文治和法治。
然后从政治上来看,心想国内长期存在的母党和皇权之间的斗争已经告一段落,传统保守派势力覆灭以后,皇族派势力得到稳固和增强。李钱顺又解决了其他几个手握重权的大将和家族,对那些不服从自己统治的部落进行残酷的镇压,这使得地方豪强佣兵自重的局面得到很大的改善,对维护心想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从军事上来看,自从李元昊之后,西夏在跟宋朝的作战中一直占据不利地位,甚至屡战屡败。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夏基本上还是沿用老方法打仗,与此相反的是,宋军在常年跟西夏交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也渐渐总结出西夏铁骑的弱点,认准的新弱点,找出了对付他们的方法,以至于在后来的作战中西夏越来越被动。此外就是由于宋朝对西夏边境地区战略的改变,由原来的被动防御变成堡垒战,一步步向前推进,巩固宋军的前沿阵地,然后不断通过小股军队入侵西夏境内的方式,疲饶西夏军队,而且通过这些小规模战争,宋军相当于进行了实地演习,更是大大增强了战斗力。后来西夏为了改变跟宋朝作战越来越吃力的局面,李钱顺采纳了察哥的建议,开始学习宋军的长处,对西夏军对实行改革,两国开始走向军事对峙的局面。
西夏建国之后一直面临着少数民族礼仪和汉族礼仪互相争斗的情况,李元昊刚刚建国的时候,由于当时需要大量的汉族知识分子,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李元昊做出了改革原来的西夏礼仪,全部实行汉族礼仪的措施。但是后来梁氏母党专权,他们又把旧制度恢复,废除了汉礼,这使得汉学在西夏越来越没落。李钱顺掌握大权之后,由于本人对儒家文化和汉族文明的推崇,加上当时西夏封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李钱顺开始提倡汉化,改变西夏的落后习气。伴随着李钱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西夏国内统治的需要,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来为自己服务。李乾顺在西夏设置国学,专门教授汉学,还亲自挑选了皇亲贵族300多人,由官府负责出资,培养他们学习儒家文化。从现在开始,西夏的儒学发展越来越快,汉礼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彻底结束了西夏长达数十年的蕃礼与汉礼之争。
李钱顺不但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而且对官吏的任用和选拔也非常重视。在李乾顺统治时期正式开始推行,按照资格任用管理的办法,对那些擅长文学的人给予特别优待。
李乾顺本人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当时西夏有个大臣,宅子里长了一只灵芝,李钱顺认为这是祥瑞,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李钱顺即兴创作了一首《灵芝歌》。这首诗歌韵律优美,完全是中原古体诗的格式。
李钱顺受母亲的影响非常深,他从小就笃信佛教。公元1103年,有个僧人在张掖县。发现这个地方发光,然后就报告朝廷。朝廷派人到这个地方挖掘,挖出来了三座古佛,李乾顺在甘州建造了宏伟壮阔的卧佛寺,后来又重新修了凉州护国寺感通塔。
当然,李钱顺推行这些改革措施,肯定会受到一些守旧贵族的不满。当时西夏国内发生了水旱灾荒,一些保守派势力就开始借用改革大做文章,他们不仅要求恢复西夏的旧俗,而且还要求继续对宋朝发动战争武力掠夺,来满足党项贵族的需要,这些李钱顺都没有采纳。
李钱顺确立的这些改革措施和方针,适应了西夏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为欣赏社会带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也促进了西夏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西夏带来了严重的隐患,有很**项贵族反对李乾顺的这些推崇汉礼的举措,造成了国家内部的不稳定。而且李乾顺提倡用儒法治国,渐渐放弃了对外用兵,西夏军队的力量有了很大懈怠。这些改革措施削弱了西夏原本尚武好斗的风俗习惯,影响了西夏人的战斗精神。让西夏文化变得越来越儒雅文弱,有没有日后西夏被蒙古铁骑所灭埋下了隐患。其实也不完全是因为这个,我本人觉得,就算西夏没有改革,仍然是以前那种尚武好斗的民风,也仍然不可能是蒙古骑兵的对手。后来西夏被蒙古所灭,不仅仅是因为战斗力有所削弱的原因,内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一个国家才可能被灭亡。
生活感悟:王安忆说:“幸福要用心来读。”了解我们的内心,学会和它对话,看清楚自己幸福的根源在哪里,让我们循着幸福的轨迹去寻找。追求的过程谁又说不是一种幸福呢?当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越来越平和的心态,越来越净化的心灵,不再用咄咄逼人来武装自己,只是云淡风轻地从容应对一切时,我们其实就悟到了幸福的真谛。
有盲目攀比之心的人,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在你的眼下:人一生下来,就千差万别。个子有高有矮;容貌有美有丑;智商有高有低;家境有....在生活中,就形成了人自身的环境和个人的条件各自不同的情况。所以,人不能超越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而毫无限制的攀比。那他无疑将会接近无限的烦恼之中,而烦恼的结果是自己感到活的累活的苦,生活缺少乐趣,到头来未老先衰,痛不欲生的活了这么一辈子,多么不值得啊!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待它,它就会怎样回报你。也就是说,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真诚地对待别人,同样你也会收获别人的真诚。正所谓真诚待人,美梦成真。
也许,在一些人的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认为帮助别人自已就要有所牺牲,别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会失去。其实不然,如果你用真诚对待身边的人,那么别人也会用真诚对待你,你将会贏得更多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种神奇的东西,称为“情感”。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发生、何时发生,但你却知道它总会带给我们特殊的礼物。你也会了解情感是上帝给我们最珍贵的赠子。爱就像是稀奇的宝物,它给我们带来欢笑,激励我们成功,它倾听我们内心的话,与我们分享每一句赞美,它的心房永远为我们敞开。
爱心与情感会影响你的思维,这一点毫无疑问。如果你缺少爱心,缺少对弱者的同情,有时候你就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因为事实上,你所面对的不幸可能只是一个假象,这个假象是对你情感的一种考验。此时,包容心往往能替你做出正确的决定。
理解,一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一个令多少人向往与企盼的境界,一个让多少文人墨客尽情讴歌的话题。
理解是一种换位思考,它是相互的。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理解,也没有纯粹的被理解,要想被人理解,首先要学会理解别人。
理解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经意的过错,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可能近乎完美,人与人之间也划不出一个清楚的界线。可是不管是面对高贵还是低贱、伟大还是平凡、奢华还是朴实,我们都应当怀着尊重,带上温和的笑容去体会,去领悟。这种尊重,便是最好的理解。
理解是幸福的前奏,理解会给别人带去幸福,被人理解会让自己感受幸福。在相互理解中,彼此心灵没有束缚,相互的回忆也没有愧疚,那便是幸福的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