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建国后,一再的吹捧他们的天命所归,民心所向,其实这就是一个王朝内心事实很虚弱的体现。
他们事实召集了很多满汉的文人为太祖树碑立传,为的就是给奠基者,落下来一个旷世奇人的形象,然后光芒波及到他们子孙后代,这样就可以千秋万代的繁衍、传承这种帝皇机制。
努尔哈赤的一生经历过许多重大战役,所向告捷,攻无不克。
这也是由时代注定的使命,毕竟这些部落不统一,强敌不一个个倒下,他如何坐上龙椅?
明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年),努尔哈赤大败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宁市)。
当时的熊廷弼因兵败失地而被斩,传首九边。
王化贞也因兵败弃城而丢官,下狱论死。
明廷派天启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孙承宗出关赴任,巡察边务,整顿部伍,储备粮料,积极防御。
他还任用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加强战备。
此后整整四年,没有大的战事。
但是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件事不是过去了,危机不存在了。
然而,或许因为孙承宗是东林党的领袖,与以大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不两立,虽然身为帝师、大学士,但在党争中也受到最终的排挤,于是愤然之下辞官回京。
接替孙承宗任辽东经略的,是阉党分子高第。
高第上任后,采取消极防御方略,命令山海关外的兵力全部撤到关内。
当时的明军官兵,弃城丢械,涌向关内,兵民塞路,哭声震野。
身为宁前道的袁崇焕当时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军事路线,拒不从命。
宁远(今辽宁兴城)是明军在辽西失陷广宁后最重要的军事堡垒,后金军进攻明朝,首当其冲的就是宁远城。
袁崇焕率领万余兵民,独守孤城宁远。
他当时在城头布置火炮,将新从海外引进的西洋大炮(又称红夷大炮、红衣大炮)安放在城上。
其实葡萄牙战船,此刻获得了南海海战的最终霸权,那些铸铁炮都事实没有了大用,此刻全部倾销到了这里......
明朝的官僚此刻是引进外资,用到了先进的武器装备,把外国人的大炮当成神物,披上红布,以为红衣大炮。
其实这种作为爷已经就此看醉了。这和近代国人,人手一部“烂苹果”同是一种作为。
袁崇焕开始实行坚壁清野,将城外的商民、粮草撤到城内,焚毁城外房舍。
军民实现治安联防,安排百姓在野外各边区,巡逻放哨、运送火药。
激励士气,刺血宣誓,激以忠义,并亲自向官兵下拜,官兵都决心与袁崇焕同死生、共赴难。
袁崇焕一切布置妥当,静待敌人来攻。
果然,明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6年)正月,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6万八旗军,号称0万大军,渡过辽河,如入无人之境,向孤城宁远猛扑而来。
守城者袁崇焕,4岁,进士出身,从没有指挥过作战。
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命离宁远城5里安营,横截山海之间的大路。
努尔哈赤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先放回被俘汉人,捎劝降书给袁崇焕说:献城投降,高官厚赏;拒绝投降,城破身亡!
袁崇焕回答说:“义当死守,岂有降理!”
二十四日,努尔哈赤派兵猛力攻城。
宁远城城墙上,箭头如倾盆雨,悬牌上,矢镞如刺猬皮。
后金兵几次攻城不下,努尔哈赤命军士冒死凿城挖洞。
后金兵将城墙凿开三四处,高约两丈的洞口,明守军抛火球、扔火把烧挖城之敌。
当城墙快被挖穿时,袁崇焕亲自带兵用铁索裹着棉絮蘸油点燃,垂下来烧挖城之敌。
他的战袍被射破,肩臂受伤,仍旧坚定指挥,轻伤不下火线,流血继续战斗......
二十五日,袁崇焕命用西洋大炮,从城上往下轰击,重创八旗军。
当时的草原牧马人,努尔哈赤,对这种新引进的西洋大炮,其来源,其特点,其性能,其威力,一无所知,毫无准备。
炮过之处,后金官兵人等人仰马翻,死伤一片。(参考《最后的武士》片尾15分钟,经典战役场景。)
炮火连天之中,官兵害怕,畏缩不前。
娘西皮......我就不信那个鞋,努尔哈赤亲自督阵......后金将领持刀驱兵向前,快到城下,畏炮又退。
有史料记载:城上西洋大炮击中黄龙幕,伤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官兵抬去,放声大哭。
黄龙幕是当时后金统帅努尔哈赤的前军观敌大帐。
他亲自中炮了,被当场炸得一身漆黑......不得不用片红布包裹,官兵抬去,跟着他的一群妻妾于是放声大哭。
毕竟女人们守寡了什么希望都没有了......
对上述史料,清史界有不同见解。
有学者认为:这个“大头目”就是天命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一生戎马驰骋44年,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可谓历史上的常胜统帅。
但他占领广宁后,年事已高,体力衰弱,深居简出,怠于理政。他对宁远守将袁崇焕没有仔细研究,对宁远守城炮械也没有侦知实情。
他只看到明朝经略易人等因素,而未全面分析彼己,便贸然进兵,图刻期攻取。
但是,宁远不同于广宁,袁崇焕也不同于王化贞。
努尔哈赤以矛制炮,以短击长,以劳攻逸,以动图静,吞下了骄帅必败的苦果。
后来一群学者就开始为此事,唧唧呱呱......努尔哈赤是个传奇色彩的人物,二十五岁之前,他不过是辽东马市上的一个商贩,用长白山的貂皮、鹿茸、人参换取汉人的粮食和铁器,凭着自己勤劳的本性和聪明才智,他开始从贸易中渔利并很快富足起来......
二十五岁那年,他以报父祖之仇为由,以十三副铠甲,数十人起兵,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统一了女真各部落。接着公开向明朝宣战......
萨尔浒一战,是努尔哈赤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战役。
他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思想,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全歼明军近五万人。
正是这战役让明军防线节节败退,短短几年时间,努尔哈赤先后攻克了抚顺、沈阳、辽阳等百余个城镇,所辖面积五百万平方公里,几乎和明朝的领土相同,此时后金已到了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地步。
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
原因只有三个。草原部族不过是牧民骑兵,善于平原草场作战,不合适南部城池战争。
其二,如果南部汉民全力抗战,而大明皇帝不那么依赖一群腐朽官僚的话,努尔哈赤区区的数万牧民武装不是大问题。
其三,攻略一个王朝它要有必胜的实力,这时的努尔哈赤其实系不具备的,即使李自成先一步灭了大明朝,当时给了他事实上的机会。
其实,在努尔哈赤威震辽东时,袁崇焕还是明朝福建邵武县的一个县令。袁崇焕本来是个书生,后来考中的进士,并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你很难将他与驰骋疆场的武将联系在一起。
但袁崇焕很关注边境战事,阅读了很多兵书,希望有一天能到边疆为国家效力。
16年,他进京见到熹宗朱由校,主动请缨要求去边疆打仗,朱皇帝很赏识他的勇气,就把安排在兵部,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由此,袁崇焕才算进入军界。
广宁失守后,袁崇焕单人匹马去山海关考察形势,回来后,一鸣惊人地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以守卫山海关。”
在当时明朝不堪一击,全线溃退的情况下,袁崇焕这番言语,让朝廷大为震惊,就这样,袁崇焕被委任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正式进入与努尔哈赤角逐的军事舞台。
所以在朝中无大将,阁中无帝师时,冒出来一个不怕死的,很多人乐得看着他去送死。毕竟前头站一个替人挡枪的,有什么不好?
朝中的两党,都看着他的笑话,所以无人会阻拦这件事。
他是这样上去的。
166年,袁崇焕任宁远道。
宁远是明朝在山海关外的一座重镇,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它的存亡直接关系到锦州与山海关的存亡,可以说明朝北方的门户,宁远一旦失守,突入山海关,北京就在咫尺之间了。
就在这一年,这两个相差近二十五岁的男人遇到了一起,当时努尔哈赤挟胜利之锐气,踌躇满志,率领十余万大军,对宁远志在必得。
而袁崇焕稳扎稳打,镇定自若在,以不足一万人的兵力固守宁远。
后金兵进攻也许系太顺利了,先是右屯卫守将率军民逃跑,而后锦州也不战而胜,又接连夺取十几个城镇,此时的宁远已是孤城一座了,努尔哈赤命令大军越宁远五公里驻扎在山海关的大路上,切断与山海关的联系。
然后给袁崇焕写了一封招降书,盛气凌人地说:“我十几万大军,所到之处无不开关纳降,你小小的一个宁远城,又能坚守几时,不如献出城池,我可以给你高官厚禄。”
在努尔哈赤面前的袁崇焕,看起来像是学螳臂挡车一样的蚂蚱。
袁崇焕坚定地说:“人在城在,义当死守。”
袁崇焕积蓄近十年的力量,终于可以与努尔哈赤面对面的较量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