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看点,还是回到大明朝的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
此刻集结农民起义大军的李自成,率大顺军一路东进攻克北京,迫使大明朝的崇祯皇帝自尽。
当时的明宗室,及数百遗臣,早就车马齐备辗转向南。
其实在北面关外的大清,消灭了明朝的最后一支主力军队后,襄阳、西安李自成逐渐的开始确立自己的政权机构。
这就预示了一个国家,到了最终风雨飘摇的时候。
大明皇室一些人,和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试图拥立朱家王室藩王,重建明朝,然后挥师北上,恢复家国。
这必然时一个重整国家的蓝图。事实大明至少还有大半山河尚在。
既然当年逃到荆州的刘备,都能从一个小沛县城聚兵再起,他们还有如此雄厚的半个家底为何不可?
当时的形势下,如果南明朝廷中有一位略有才德之藩王,倘能够吸取教训,重用忠良,团结民众,其以江淮以南半壁江山的支撑,即使不能一举规复北方,也可能像宋朝一样,划江而治,使中华文明之正统血脉保留个上百数十年。
至少这种可能是存在的,事实还有先例。
所以条件尚能如此,则清朝八旗铁骑,当不能事实上肆意蹂躏神州的南方。
再假以时日,等其强弩之势稍退,王朝奢靡腐朽之风兴起之时,强力击打,一举击溃,这不是不可能。
则此后的中国历史,应当走上另一轨道。
而古老的华夏文明,当留一抹残阳夕照,以继续吾华人往昔之文明传承道路。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的令人不胜唏嘘......
南明之宗室诸王,长期饱食终日,脑满肠肥,不思进取,竟无一人能有运筹天下之志,凝聚天下仁人志士之心,而好逸恶劳,安与现实,贪图及时行乐,逐成偏安之相。
这是一种封建贵族与生俱来的属性。
这种属性不鲜见任何时代和任何人。
所以,一个腐朽的旧封建王朝,被初期励精图治的新封建贵族取代,这是大势所趋,历史所向。
换任何大神写某个谁谁谁......去穿越,也不可能改变它骨髓里已经腐烂和早就恶臭的蛀虫本质。
今且我们具体的以事论事,谈谈南明建国后,几次重要的“反转”机遇,来阐明朝之亡,实属自寻亡路。
它的第一次复国机会,是在南明于南部之初建时期,首先在拥立何人为帝的问题上发生争议。
当时忠正之臣,史可法主张,拥立桂王朱常瀛,而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则以立贤为名,拥潞王朱常淓。
于是两个候选人,使得两个派系有了争议。
但最终福王朱由嵩在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和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下,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由此建立弘光朝廷,史称南明。
就此,桂王朱常瀛被PASS,潞王朱常淓被OUT,居然神出鬼没上来一个福王朱由嵩,估计这人还真是具有一种,玩弄政权选举于股掌之中的神技。
我如果再多收集一些资料,可以为此人写一部个人传记了。毕竟这货很有当皇帝的人缘,大家有想当集团总经理和大股东的,值得去借鉴。毕竟董事长开集团公司,一切开山立祖靠个人,这里不可能多靠别人了。
这里其实不难看出,是南方官吏支持他强势上位,他在有经济实力和地方军事势力,事实有一群当时大权在握的实力官员的推送下,是绝对有这条件上位的。
所谓立贤为名,立德为上,立功为选,......这在政局中都显得乏力。
正因为历来官场黑暗,其实时时处处讲这些,但是确是到最终不用这些。那些仅供参考......
想上位其实是用有势力,有钱能来说话的人,所以历史它才变得往往不科学......
福王政权以“联虏平寇”为基本国策,谋求与清军联合以消灭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
对于这一战略选择,我们如今且不予置评。事实大清王朝鸟不鸟它还是个问题。
关键是,当大顺被清朝击溃,多铎就此移师南征,当此危急存亡时刻,弘光政权内部竟然展开了激烈的党争。
它还轰然爆发太子一案,......当时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反而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回兵争夺南明政权。
就此,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
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
一月之中,导致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
所以在四月廿五,扬州城陷,史可法不屈遇害。
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镇江。
弘光帝慌不择路奔芜湖。
五月廿二,这跑路都缺乏技巧的朱由嵩被清军虏获,弘光政权仅存世一年,即遭覆灭。
它体现在我们面前的,系这样一个低能的政权,稀烂的群臣。
毕竟这是内部问题导致的全面危机问题爆发。
它皇室核心的选立,朝廷的内部党群格局,主要的建国大政方针事实都存在问题,国家的用人和建制都成问题,所以它最终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时候,被人一脚踩死的问题。
再就是第二次机会是南京失陷后。
此前的弘光朝是龟裂了,此刻突兀的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福州的唐王朱聿键(1645—1646年)、绍兴的鲁王朱以海(1645—16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政权先后建立。
死了一个,来了五、六个王朝。
事实大明朝的底蕴,由此可以看到实则深厚。
其中以鲁、唐二王政权较有实力。
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大江南北掀起了反薙发令的抗清斗争,清军后方此刻发生民众的**,一时无力继续南进。
其实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南明政权没有借机取势,趁机光复扬州和徐州等战略要点,而内部却再次发生党派斗争和地方势力跋扈自雄。
此刻的鲁、唐二王政权,甚至为争夺虚假的所谓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当清军再度南下时,其先后为清军所各个击破。
鲁王在张煌言等保护下仓惶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带继续抗清。
唐王则被清军当时追上,逮住就杀。
这些人眼光和胸怀都不开阔,即使得了天下,亦能久坐?
-
第三次的复国机会在11月,这群大明遗臣人等,在广州和肇庆又成立了两个南明政权:唐王弟朱聿(1646年)称帝于广州,改明年为绍武元年。
桂王朱由榔(1646—166年)称帝于肇庆,改元永历。
这两个政权也最终系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
他们或许把大清的战力看成威胁第二,自己人的首先剿灭,才是当务之急。这也是一群人看过书,了解历史,懂得做人做事的一种事实体现。
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
揭阳的益王朱由榛(1647年)、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年)称监国与桂王争立。
郑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年)为监国,后废。桂王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这些人无非是猴子穿西装,坐在那里都不像个人,当皇帝有这德能么?
何况此刻大清南下,就是要剿灭大明遗留势力,唯恐他们内部不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