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即位后,在太祖努尔哈赤此前建立的,统一女真部族的基础上,他事实在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工作内容在展开王朝攻略。
那就是决定在南下入关之前,解决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于是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
而且由于丹汗后期在西藏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皈依红教,引起信奉黄教的蒙古众多部的不满,使得这些部落开始疏远林丹汗。
同时,在后金军的优势武力打击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渐瓦解。
林丹汗虽组织力量抵抗,但在皇太极军事集团的不断打击之下,其下属已逐渐离心离德,纷纷向后金投降。三月皇太极决定亲自对林丹汗进行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
在后金大军压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蒙古喀尔喀部,然而喀尔喀部不愿接纳他。在皇太极的追击之下,林丹汗只得西逃,直到164年,林丹汗逃至大草滩一带安营扎寨,但在此因病去世。
第二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并献上据说是当年元顺帝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
那么完成了第一个工作任务后,崇德元年(166年)五月十五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
崇德二年(167年),皇太极率军亲自征讨不服从后金统治的朝鲜,迫使朝鲜向其臣服;从此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
这第二个工作任务也顺利完成。
崇德二年(167年),即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汉军旗为两旗。崇德七年(164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汉军八旗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一。
其实做到这里,皇太极已经在历史功勋上已经缔造了努尔哈赤不可能的业绩。
当时这样看来攻打大明的理由和事实还不够。在皇太极看来还不足以有攻打大明的诸多可能。
他一直在顾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满汉两个民族,此后能否融合在一起的这个大问题。
此前女真各部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那么事实成为自己属下的汉人如何安置?其实在大清入主中原此前,皇太极就构建了一个政治集团的基础。
由于汉军编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员都是旗人,也称汉军旗人。
汉八旗中的原汉人后代与满人同样享受世袭待遇,亦有很多世袭佐领之职。汉军旗人在司法上和满洲旗人一样,与民人同罪不同罚。
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决计夺取锦州,打通辽西入关通道,粉碎关宁防线,为入主中原扫清道路。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清军围困锦州,祖大寿坚守不出。
明廷急令驻于宁远的洪承畴率领1万大军赴援锦州,欲解其围。七月二十六,洪承畴率军至松山。
皇太极闻讯,亲征洪承畴,当时率精锐000人马先行于十九日抵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
皇太极到达后登山观察,见明援军后阵颇弱,且首尾不相顾,遂决定断明军粮道。
二十日,先遣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与固山贝子博洛等攻塔山,夺取明军在笔架山(今锦州南)储备粮1垛。
清军于当天从锦州西往南,穿越松杏大道,直至海口,连掘三道大壕,深8尺、宽丈余,人马不得过,把明军置于包围之中。
二十一日,洪承畴挥军反击,企图突围。皇太极临阵指挥,将明军逐回营地。
继之重新部署兵力,严堵要道,设伏待机。
当时的明援军只带三天口粮,期于速战,又屡战不胜,于是军心恐慌。
洪承畴拒绝诸将回宁远取粮建议,决计与清军拼死一战。不料,王朴于当晚率部先逃,其它总兵也相继溃逃,步骑兵大乱,自相蹂践。
早已严阵以待的清军迎头堵截,造成明军死伤累累,坠落壕堑者不计其数。
至二十六日,五天中,明军被歼达5.4万余人,损失战马7000余匹,甲胄9000余件。清军转而严密围困松山。
当时的大明朝军队无力救援,城内粮食将尽。
崇德七年(164年)二月,松山副将夏承德密约降清为内应,挟持洪承畴、邱民仰等献城投降。
皇太极即令就地杀曹变蛟、王廷臣、邱民仰,押解洪承畴至沈阳,诱其顺清。
三月,看到大明朝已经无力回天,祖大寿率部出锦州城投降。四月,清军连破塔山、杏山两城。
此役虽然前后持续两年余,清军取得决战胜利。
关外明军就此精锐损失殆尽,宁锦防线就此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其实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清军围困锦州,祖大寿坚守不出。
明廷急令驻于宁远的洪承畴率领1万大军赴援锦州,这样的军团不说打跑清兵,竭力坚守是不成问题的。
不要说两年,守备0年都不会有大问题。
当时为什么会把一个不争的事实,演变成最终的精锐损失殆尽,宁锦防线就此彻底崩溃?
原因只有一个,人心不齐,军心不定,后勤补给脱节,将领各怀异心。
它系表面看起来1万援兵,自然还有守备的军队数万。
但是他们毫无战力的彰显,其实是一个王朝最终灭亡的体现。
为什么当时的一大群明援军,只带三天口粮?
其实,当时近距离战区的那些明朝将领,对皇帝究竟会不会调兵都没有一个预测?毕竟临时得到命令才跑路,走时带的口粮也不多?
这也叫一种队伍?这是什么队伍?还不如田间临时纠集一群农夫,他们的效率或许会更高,会拖着骡子牵着马匹,带着全部家当去守城。
事实这是明朝军队,一直没有一个战时管理的制度和章法存在。
所以时时处处体现的都是累赘和拖沓,彰显的是臃肿和官僚机制。
他不灭亡,谁会灭亡?
一个军团,兵马不至,粮草先行都不懂,遑论这些人还是读过兵书的贵族世家子弟。
皇帝不下令,他们该打麻将的还在打,那些高级军官们,此刻没事,该去看看三姨太的还是得空去瞧一瞧,看看娃子什么时候生......。
历史就是这样,总是不断的上演一些低级错误给你去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