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很多人都把罪责说在一个人的身上,那就是大宦官魏忠贤。
其实在某些历史角度来看,一只蚂蚁顶不起一床被子,一个小人倾覆不了一个国家。
在大明朝江山岌岌可危的这个时代,不理朝政,结党营私,生活腐烂的一群官僚,事实提前几十年,就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最终灭亡之兆。
试问,一个国家的皇帝都是有头脑的高层管理者,一群执政的官吏个个都饱学而且具备人品德行。
带兵的都是袁崇焕和岳飞,即使十个魏忠贤存在,这种小人最终只能是有机会刷尽宫中的恭桶,绝对没有机会靠近皇帝身边......
当时游手好闲,还欠了不少赌债的魏忠贤,后来在没有其它生活出路的情况下,魏忠贤愤而净身,入宫当了宦官,这是在万历年间必然的一件事实。
毕竟时代需要会舔的人,后宫缺少魏忠贤这样的公公。
他先在司礼太监孙暹名下当差,后在甲子库办事,事实捞了有些油水,因而逐渐富裕了起来。
其实这样混三餐肚子圆,至少小太监魏忠贤亦能得到安逸,活到终老。
当时的魏忠贤通过太监魏朝介绍,改投入王安门下,颇得信用。
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机。
当时的光宗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病死了。
其实说到一个皇帝的死,此前的宫廷内务管理并没有清朝这样的严谨。
其实清庭设立内务府和慎刑司,就是加强皇帝后宫的一切日常事务的细节管理。
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系“十二监”,明代叫司礼监,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
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
而弄死皇帝光宗朱常洛的崔文升,本是郑贵妃宫中的亲信太监。
朱常洛即位以后,升崔文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御药房。
朱常洛患有小病后,郑贵妃指使崔文升以掌御药房太监的身份向皇帝进“通利药”,即大黄。
大黄的药性是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相当于泻药。所以,接下来的一昼夜,朱常洛连泻三四十次,身体极度虚弱,处于衰竭状态。
后来,廷臣们对于崔文升进药的资格和所进药物是否符合医学原理两点,对崔文升进行猛烈的抨击。
给事中杨涟当时认为,皇帝朱常洛本来身体就虚弱,应当进补,而崔文升反而进以泻药,其心叵测。
当时,朱常洛的生母王氏外家、原皇太子妃郭氏外家两家外戚都认为其中必有阴谋,遍谒朝中大臣,哭诉宫禁凶危之状:“崔文升药,故也,非误也!”
八月二十二日,朱常洛召见首辅方从哲等大臣,六品的给事中杨涟也在召见之列。朱常洛看了杨涟很久,说:“国家事重,卿等尽心。朕自加意调理。”
之后,朱常洛下令,将崔文升逐出皇宫。
八月二十九日,鸿胪寺丞李可灼说有仙丹要呈献给皇上。太监们不敢做主,将事情禀告内阁大臣方从哲。
当时的方从哲说:“彼称仙丹,便不敢信。”接着,内阁大臣们进乾清宫探视朱常洛。
皇帝朱常洛此时已着意安排后事,将皇长子交由阁臣小心辅佐,又问起自己的陵墓的营建事宜。
在安排好一切之后,朱常洛问:“有鸿胪寺官进药,何在?”方从哲说:“鸿胪寺丞李可灼自云仙丹,臣等未敢轻信。”
朱常洛自知命在旦夕,遂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命李可灼入宫献药。
到中午时分,李可灼调制好一颗红色药丸,让皇帝服用。朱常洛服完红丸后,感觉还好,让内侍传话说:“圣体用药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
傍晚,朱常洛命李可灼再进一粒红丸。尽管御医们都表示反对,但是朱常洛坚持要再服一颗。
于是,李可灼再让皇帝服用了一颗红丸。服后,朱常洛感觉安适如前,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然而,次日五更,朱常洛便死去。
廷臣纷纷议论,指定李可灼、红丸是致皇帝暴毙的罪魁,而且还牵涉到方从哲。
后来,内阁大学士韩将进药的前后始末,详细地在给熹宗的奏疏中说明,才使方从哲摆脱了困境。
红丸,其实与嘉靖皇帝当初服用的红铅丸类似,是用妇人经水、秋石、人乳、辰砂调制而成,性热,正好与当初崔文升所进的大黄药性相反。
本就身在皇室,身体原本就虚弱的朱常洛,在最后的岁月连遭性能相反,而且药性猛烈的两味药物的连番折腾,岂能不暴毙而亡。
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也就是西李氏,一直是由她照料皇长子朱由校。
李选侍恃宠骄妒,不许朱由校与他人交谈,逐渐控制了他。
朱由校即位时只有十六岁,李选侍欲继续控制朱由校,让他留居乾清宫。
御史左光斗、给事中杨涟及阁臣刘一憬等倡言移宫,两边几经争执,李氏最终系被迫移居仁寿殿。
毕竟女流之辈居于后宫,这里宫室这样多,单单留在乾清宫毫无道理可循。
这一事件称“移宫案”,与万历时的梃击案、泰昌时的红丸案合称“三案”。
“三案”本身对魏忠贤的命运,事实不会发生多少影响,但一些阁部大臣对“三案”的态度暧昧,一度引起言官们的猛烈抨击,门户之见,朋党之争由此愈演愈烈,给魏忠贤造成一个十分有利的涉足前朝政务的客观环境。
先帝新逝,新帝登基,朝中一群阁老掌权,后宫女人也是强势的想获得后宫的最高权势。
而熹宗皇帝自小由李选侍抚养,对此女有依恋之情。
这种关系被前朝的一群官僚们强迫中止,会使他对有关官员产生内心或多或少的事实反感,从而把感情移向其他人,诸如他的乳母客氏和宦官李进忠等人。
能与客氏交结,是魏忠贤平生的一大机遇。
天启初年,有道人宿朝天宫,日歌市中,曰:“委鬼当朝立,茄花满地红。”这被看作魏、客当道的谶语。
或许,一朝奸佞势必要再次呼之欲出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