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143章 太子的意外去世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在众多议论中,朱元璋最恨的就是在背后说自己的不是。

这一点汤和最有发言权。

对于看过前面文章的人应该都知道汤和,朱元璋能够当兵全都是汤和的功劳。

在朱元璋还当和尚的时候,是汤和给他写的信,让他来当兵。

朱元璋被误认为是奸细准备被砍头的时候,也是汤和伸手救了他。

可以说,没有汤和,就没有朱元璋的今天。

毫不夸张的讲,汤和是朱元璋一生的贵人。

按理说,朱元璋应该很感谢汤和。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在朱元璋这里也不好过。

这全都因为汤和的一个毛病。

好喝酒。

而且喝完酒以后,还喜欢耍酒疯。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家伙的酒品不好。

在还没有建国之前,守卫常州的时候,汤和临时有事向朱元璋临时请假。

但是朱元璋没有同意。

汤和就和手下人发牢骚,说:“我在朱老大手下做事,就像是坐和屋脊以上一样,向左也不是向右也不是,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

在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谁也会说句牢骚话,这是人本性的弱点。

我们正常人听听也就是了,并不会真正放心里。

但是朱元璋却没有这么做。

他不仅记住了,而且专门找汤和谈过话,予以警告。

同时在建国以后,分发功臣铁券的时候,给汤和的铁券上还专门把这句话刻在了背面。

这个铁拳可不简单,它除了有一个官方称呼以外,还有一个俗称。

我相信所有人对这个称呼都不陌生。

它的名字叫做:免死金牌。

这个东西一般没什么用处,但是当你哪一天不小心犯了错误要被杀头的时候,它就可以替你替死一次。

这里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这就如同是一张某某商店的会员卡,卡片后面一定会写上最终解释权归商店所有的字样。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我说他有用就有用,我说它没用就没用。

而汤和有这次经历以后,他就没有再在背后说过一次朱元璋的坏话。

不得不说,汤和是一个谨慎的人。

一个能在酒后依旧能管的住自己的人,绝对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

不然他也不可能成为唯一一个获得善终的功臣。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则是一个记仇的人。

对于一个很多年以前骂过他的人,他都会记在心里,然后找机会收拾这个家伙。

从深层次角度来讲,这类人小心眼。

但凡此类人,有仇必究,睚眦必报。

而现在蓝玉比汤和做的更过分,所以朱元璋绝不会放过他。

大家注意,很多历史学家从这时候开始就开始写朱元璋开始向蓝玉动手。

我不赞同这个观点。

因为时间上不匹配。

仔细看过前面文章的人都应该知道,蓝玉最后一次率兵西征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但是根据史料记载,蓝玉案爆发的准确时间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这中间有将近两年的空缺。

两年时间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断。

如果朱元璋真要动手,根本不需要等这么长时间。

对于军事家出身的朱元璋来说,他应该明白时间的重要性。

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切。

而且证据的有效性也是一个真正要考量的范围。

时间拖得太久,证据的有效性就越弱。

所以说,朱元璋之所以要想蓝玉动手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蓝玉做的太过火。

而是有其他原因。

这个原因来自一起意外。

正是这件突发事件,彻底打乱朱元璋原本设计完美的全盘计划。

……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除了四处打仗开疆拓土以外,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忙。

其中有两件事情必须提及。

一件是修城墙。

这个城墙距离有点远。

从我们现在的版图上来看,基本从北京的居庸关开始穿过河北,经过山西的雁门关,一直到达东北沿线。

绵延距离可以达到数千公里。

而这个城墙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长城。

很多人记忆中的长城就是秦始皇修建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秦始皇只能算是长城的发起人和带头人。

具体的参与人却有很多。

除秦朝以外,还有汉朝、明朝和清朝等很多朝代参加这场活动。

只在明朝就有很多人参与其中,这里面包括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和明世宗朱厚熜等人。

而在明朝修长城只为一个目的。

防贼。

防那些被朱元璋赶到漠北的北元人。

这群被朱元璋赶到荒凉之地的家伙们并不甘心在那个地方呆着,这里要水没水要饭没饭,条件艰苦气候干旱。

和北京这块天堂比起来,这里简直就是地狱。

于是为了能够吃好饭啃好菜摆脱地狱的折磨重新过上等人生活,这群吃不饱饭净找事干的家伙们就和朱元璋玩起了真刀真枪的实战游戏。

他们找了几伙人找朱元璋干仗。

可是打了几次以后,他们发现干不过朱元璋。

尤其是王保保翘辫子以后,就更没有人是朱元璋的对手。

于是,他们转变了策略,开始和朱元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应该是早期游击战的雏形。

反正就一个目的。

我过不好,你也休想过好。

而做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这边确实也不好过。

自己好不容易建国,全国上下都是穷的叮当乱响,想向百姓多要点钱都是事先掂量掂量考察考察,生怕一个闹不好惹毛了百姓把自己赶回老家。

就在这穷的要饭的时候,这帮没事找事干的家伙们还三天两头的打自己秋风。

这群该死的混蛋。

混蛋到家了!

于是朱元璋也想到了一个办法。

我惹不起,我躲得起。

你不是不停的骚扰我么。

那我就把本来就不算太烂的长城加高加固再加厚。

你们这群只知道和马和驴打交道的家伙们跑的是快,我承认追不上你,既然如此的话,那我也不追你了,我修好城墙躲开你!

以后墙圈里面是我的地盘,你要想进来门都没有。

掏钱我也不让你进。

圈外面也不是你的地盘,那也是我的。

只不过这里变成了我的后花园。

狩猎场。

等我哪天心情好了,我出去转一圈。

杀条野鹿逮挑野狼陪你们玩玩,权当是没事散心。

这就是朱元璋数次北伐以后开干的一件大事。

除了修墙以外,另外一件事则是确立国都。

在征战初期,朱元璋一直将南京做为国家的政治和行政中心。

四处干仗的时候,南京也可以说是一个战略根据地,做为战争的大本营也能够满足需求。

当时朱元璋并没有拿下全国,尤其是没有拿下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候的南京做为明朝的根据地勉强没有问题。

南京的管辖能力可以覆盖到所攻占到的各个地方。

但是他从来没有想着只在南方窝着。

北方一直是他野心和目标。

而当他攻下北方,尤其是攻克北京、山西、河北和内蒙大部分地区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战略失衡。

首先,南京距离北方尤其距离漠北过于遥远。

明朝无论是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威慑力都覆盖不到这里。

国都在南京对于遥远的北方明显存在鞭长莫及的缺陷。

其次,此时的漠北还有一股顽强的军事实力存在。

这便是著名的北元军。

虽然在数次与朱元璋的战争中,北元的势力迅速削弱,甚至连以前的国号都搞丢了,逐步恢复成以前的部落名称,最著名的是两个,分别是鞑靼和瓦剌,但是他们对中原的契据心理一直没有放弃。

他们也一直试图通过暴力形式夺回他们失去的中央政权。

以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

这一向是他们的思想宗旨。

而最让朱元璋头疼的也是这支势力。

这群人成天没事干净找自己麻烦。

轰也轰不走,打又打不起。

这群人就和苍蝇一样,烦人的厉害。

朱元璋曾经不止一次的派军征缴,最后都没能彻底消灭。

时间一长,等南方其他势力都解决完毕以后,北元的势力也就变成了朱元璋的心头大患。

而在彻底解决掉南方两股尤其是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残余势力以后,朱元璋产生了另外一个念头。

他觉得南京这个地方已经不适合国都的建立了。

于是,他产生了迁都的念头。

但是迁都这件事情可不是闹着玩的。

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政治、比如经济、又比如人口,等等的很多要素。

最迫切的问题则是需要确定国都具体设置在什么位置。

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面对这个难题,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老家。

也就是安徽凤阳。

当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两个人站出来。

他们坚决反对。

一个是刘基,另外一个是徐达(当时这两个人还没死)。

像样凤阳这屁大点的地方做国都根本就没有可能,老大你千万不要痴心妄想。

但是做为老大的朱元璋直接否决了两人的提案。

我说能行,就能行。

不行也行!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向来秉持着说干就干的朱老板还真找来了那么一群人在凤阳折腾了一段时间。

但是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折腾,他发现在凤阳这巴掌大的破地方建立国都确实实现不了。

房子是盖了不少,但是没人愿意来。

毕竟凤阳这个穷的叮当乱响,鸟都不拉屎的地方没人愿意过来吃要饭的饭。

这下尴尬了。

还真让那两个家伙该猜对了。

可是怎么办呢?

话都已经放出去了,收是收不回来了!

做为男人,做为皇帝,最看重的就是面子。

媳妇家当都可以丢,唯独面子不能丢。

可是这事确实是做不来!

该怎么办呢?

后来朱元璋想了一个办法,他给凤阳换了一个名字。

叫中都。

然后让人继续在凤阳的干活,只是力度明显减小了。

同时派出另外两个人分别到两个地方去考察。

一个去元大都(北京)。

调查人是他的四儿子。

朱棣。

另外一个到关中(陕西)。

这个人是他的大儿子。

朱标。

这两个地方都靠近北方,比起南京要好很多。

从大小排行来讲,朱元璋应该是将希望更多放在关中。

因为这个出使人的身份实在特殊。

皇太子。

朱元璋第一想法应该就是关中,但是首先回来报信的却是朱棣。

只是朱棣他自己没有亲自回来,而是派人把画好的地图交给了朱元璋。他自己则忙着完成另外一个重要的使命。

分封燕王(明成祖,又名永乐大帝),镇守边疆。

这一年,他十七岁。

和他同时被分封的还有很多人。

他们分别是:

老二朱樉,封秦王,镇守西安;

老三朱棡,封晋王,镇守太原;

老四朱棣,封燕王,镇守北平;

老五朱橚,封周王,镇守浙江;

老六朱桢,封楚王,镇守武昌。

……

其他还有很多人,在这里我不一一列举。

按照朱元璋的做法,我来简单分析一下他这一安排的真正动机。

首先,他的目的绝不单纯。

我个人认为这是朱元璋下的一盘棋。

按照我们现在不同的棋局来解释的话,这应该算是一盘围棋。

而他的这些儿子全都是其中不同的棋子。

这些人有两种用途。

一种对外,一个对内。

对外,目的是镇守边疆,同时控制军权。

对内,则是形成彼此牵制,提防兄弟造反,同时坚决维护自己这个老爹的皇权统一。

同时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作用。

当自己死了以后,这些人也能够相互牵制,维持皇太子朱标的统治地位。

不要说兄弟大义这类毫无营养的屁话,在绝对的权利面前,父子反目尚是常事,何况同父异母的兄弟。

做为政治家来说,满天之下,利益最大。

如果一定要找出某个比利益更大的东西,那只会是皇权。

皇权至上,概莫能外。

做为主角的朱元璋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所以他才会走这么一步棋。

如果一切都能够按照朱元璋的设计来运行的话,也不会出现什么太大问题。

但是问题就是,人算不如天算。

在太子朱标按照朱元璋的指示考察完关中,并且绘制了关中的地图回到南京交给朱元璋以后,发生了一件绝对让他永远也不会想到的噩耗。

而这件突发事件也彻底打乱他原本设计完美的全盘计划。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太子朱标突然离世。

享年三十七岁。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反叛的大魔王奸夫是皇帝五胡之血时代盖世双谐我只有两千五百岁你老婆掉了绝对一番终末忍界信息全知者玄尘道途
相邻小说
曹操的主厨萌宝来袭:总裁老公太撩人空间老太种田记婚宠撩人:老公太难缠三国之大汉皇权美女博士小娇妻我的男友是博士梦魇代码遇事不决开个光女博士的被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