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狗尾续貂也好,是画蛇添足也好,本书写完了,我准备在这里再写几笔感言,对于这么沉闷的一部来,既然各位都看到了最后,自然不会介意再把这一段文字看完。写完这一段,我可能就要永远告别这部《记者生涯》了。或许我的下一部作品会比这部更jīng彩,但是正跟国内文学重镇起中文网一样,这部书也是我的“起”。
任何人在最初开始写作时,都是源自于那一股自信,来自于那一种理想,来自于不一定是名垂千古,至少也是要青史留名的那种想法。我的法可能不够准确,但是写作是源自于最初的那一种冲动,这一恐怕无人可以否认。只有巨大的创作冲动,才会促使作者每天坐在电脑前,不断敲击着键盘……
我最初的创作动机便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冲动”。
前面我写过一个“阶段xìng结”,提到了部分的创作动机和过程,现在再补充一些,这也是最初在本书的简介里有的,后来删掉了。我曾经过这部书是由我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后来我删掉的就是这部分法,因为我发现我错了,我的真实经历实在是太匮乏了,三百六十行,我不过干过三四行,很多作家甚至没有职业,如果都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当作素材写作,那大家都得歇菜。鲁迅先生就批判过这种观,他,“作家要写一个jì女,不必自己也去卖吧!”
我用真实经历写了几万字之后,发现自己实在是难以为继了,键盘敲破了也敲不出新的章节,于是我只好停笔,给自己做总结,自己给自己看医生……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上述的道理。于是我放弃了自己的真实经历,我开始大量地收集报纸,从新闻的字里行间了解中国社会(特别是běi jīng)每天发生的各种事情,这些事或可怕、或可爱;或荒诞、或暴力;或只言片语,或长篇累牍。总之,这些社会新闻事件弥补了我的社会经验的不足,让我有了更多想象和发挥的素材。我们不要忽视了我们身边社会中发生的滴滴,很多具体的现实比无数想象出来的荒诞还要更加荒诞,比你想象的暴力更加暴力。因此我相信创作有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在开笔写作前,首先要在头脑里勾勒出一副完整的草图来,要清楚自己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那首先你得把这个故事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里放一遍,然后再用文字的形式讲给大家听。由于这篇作品之前我还不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创作过程就像红军过草地一样艰辛,现在我想想,因为我的坚持,我终于能够切身感受到创作的各种酸甜苦辣了,这就好像红军已经到达了陕北,虽然之后还有很长的革命路途需要经历,但我却具备了搏击长空的勇气以及自信。
好了,扯远了,回到本书的讨论中吧。这部书是一个现实类的题材,写作这样的题材真是一件费劲的事情,但好在的虚构xìng可以解决部分的问题,毕加索曾经过,“艺术家应该让人们懂得虚伪中的真实。”虚构出来的可以让人感受到一个仿佛真实的世界,这就是文学的伟大之处,它能让你天马行空、尽情想象……
最后我要,我的处女作太沉闷了,让收藏和推荐与击量不成正比,让此书失去了市场潜力。我既没有写出“含泪的微笑”,也没有写出“含笑的哭泣”,更谈不上趣味xìng、知识xìng,要讽刺没讽刺,要美好没美好,简直就像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所以青少年朋友们看到了千万别见怪,我不是故意的。
正因为我意识到了上述的不足之处,在我的下一部书中一定能让大家看到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将是一部充满了古典jīng神和理想气质的作品,将是一部不同凡响的旷世之作。等章节部分上传之后,我会在这里通知大家,可能我会换另一个号上传,所以希望大家在这里不要退出,继续收藏本书一段时间,谢谢各位!
以上就是本书作者的最后陈词。
(书隐2009年8月8rì于běi jīng奥运一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