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的奏鸣
嘉靖九年(1530)二月,皇帝陛下突然召见了张璁,交给了他一封奏折,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回家仔细看看,日后记得回禀。”
审阅奏折对于张璁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他漫不经心地收下这份文件,打道回府。
一天之后,他打开了这份文件,惊得目瞪口呆,恼羞成怒。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封骂人的奏折,但在张璁看来,它比骂折要可怕得多。
因为在这封奏折里,他感受到了一种强有力的威胁——对自己权力的威胁。
这封奏折的主要内容是建议天地分开祭祀,这是个比较复杂的礼仪问题,简单说来是这样:在以往,皇帝祭天地是一起举行的,而在奏折中,这位上书官员建议皇帝改变以往规定,单独祭天,以示郑重。
这样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是对于张璁而言,却无异于五雷轰顶。
大事不好,抢生意的来了!
张先生自己就是靠议礼起家的,这是他的老本行,其成功经历鼓舞了很多人,既然议礼能够升官,何乐而不为?
很明显,现在这一套行情看涨,许多人都想往里钻,而张璁先生也着实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准备搞点儿垄断,一人独大。
他认真地看完了奏折,牢牢地记住了那个上书官员的名字——夏言。
敢冒头,就把你打下去!
没有竞争的市场只存在于理论想象之中。
——引自《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夏言,男,江西贵溪人,时任兵科给事中。说来有点儿滑稽,和张学士比起来,这位仁兄虽然官小、年纪小,却是不折不扣的前辈,因为他中进士比张璁早几年。
但他的考试成绩却比张璁还要差,张璁多少还进了二甲,他才考到了三甲,说来确实有点儿丢人,考到这么个成绩,翰林是绝对当不上的了,早点儿找个单位就业才是正路。
一般三甲的进士官员,下到地方多少也能混个七品县官当当,但要留北京,那可就难了,翰林院自不必说,中央六部也不要差生。
但夏言确实留在了北京,当然,两全其美是不可能的,进不去大机关的夏言只好退而求其次,去了小衙门——行人司。
夏言在行人司当了一名行人,他也就此得到了新称呼——夏行人。这个职务实在不高,只有八品,连芝麻官都算不上。
行人司是个跑腿的衙门,在中央各大机关里实在不起眼,原先夏言对此也颇为失望,但等他正式上班后才明白,自己实在是捡了个大便宜。
因为他惊喜地发现,自己跑腿的对象十分特别——皇帝。
夏言的主要工作是领受旨意,传送各部各地,然后汇报出行情况。这虽是一份琐碎的工作,却很有前途。
要知道,越接近心脏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见皇帝也着实是个美差,甭管表现如何,混个脸熟才是正理。
当然,皇帝也不是好伺候的,所谓伴君如伴虎,危险与机遇并存,归根结底,混得好不好,还是要看自己,干得不好没准儿脑袋就没了,所以这也是一份高风险的工作。
但夏言却毫不畏惧,干得如鱼得水,很快就被提升为兵科给事中,这其中可谓大有奥妙。
要知道,夏言虽然低分,却绝对不是低能,而且他还有三样独门武器,足以保证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务必相信,长得帅除了好找老婆外,还容易升官,这条理论应该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因为他的第一样武器就是长得帅(史载:眉目疏朗),还有一把好胡子(这在当时很重要)。
嘉靖大概也不想每天早起就看到一个长得让人倒胃口的人,夏言就此得宠似乎也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而除了长得帅之外,夏言先生还有第二样武器——普通话(官话)说得好。
请注意,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明代,普通话(官话)的推广工作还没有深入人心,皇帝也不是翻译机,所以每次召见广东、福建、浙江一带的官员时都极其头疼。
夏言虽然是江西人,却能够自觉学习普通话,所谓“吐音洪畅,不操乡音”,说起话来十分流畅,那是相当的标准。
参考消息
官话小史
中国最早的普通话叫“雅言”,以洛阳语音作为标准音。五胡乱华时,情况有了一些改变,北方政权一般仍以洛阳话为准,南方政权则一般以建康(今南京)话为准。隋朝建立后,编著《切韵》,音系以建康话为主。唐代又在其基础上制定《唐韵》,以长安话作为标准音。到了宋代,又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总体上变化不大。元代则以大都话作为标准音。明朝建立后,南京话就成了正式的官话,之后虽然迁都北京,但由于北京人多是从南京周边迁过去的,所以北京多数人仍然说南京官话。清朝定都北京后,满族人的方言和北京的方言开始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北京话。
有这样两项特长,想不升官都难。
但无论如何,夏言这次还是惹上了大麻烦,毕竟张璁是内阁首辅,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给事中,双方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事实上,张璁正打算好好教训一下这个后生晚辈,他指使手下认真研究了夏言的奏折,准备发动猛烈的反击。
张璁的资源确实很丰富,他有权有势,有钱有人,杨一清都垮了,夏言又算个什么东西?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张先生忽略了一件事——他只注意到了奏折,却没有听懂皇帝说过的那句话。
很快,张璁的死党,内阁成员霍韬就写好了一封奏折,此折骂人水平之高,据说连老牌职业言官都叹为观止、自愧不如。
一切都布置妥当了,夏言,你就等着瞧吧!
张璁彻底安心了,准备回家睡个安稳觉,然而,他绝不会想到,大祸已然就此种下。
第二天,奏折送上,皇帝陛下当庭就有了回复:
“这封奏折是谁写的?”
霍韬反应十分敏捷,立即站了出来,大声回奏:
“是臣所写!”
霍韬等待着皇帝的表扬,然而他等到的却是一声怒吼:
“抓起来!即刻下狱!”
霍先生的笑容僵在了脸上,他带着满头的雾水,被锦衣卫拖了出去。
张璁狠狠地捏了自己一把,他唯恐自己是在做梦,见鬼了,骂夏言的文章,皇帝为什么生气?
张璁先生实在是糊涂了,这个谜底他原本知道,看来这次是记性不好。
他忘记了自己之所以能够身居高位,只是因为议礼,而议礼能够成功,全靠皇帝的支持。嘉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做事情绝不会无缘无故,如果他不赞成夏言的看法,怎么会把奏折交给张璁呢?
霍韬先生极尽骂人之能事,把夏言说得连街上的乞丐都不如,可如果夏言是乞丐,支持他的嘉靖岂不就成了乞丐中的霸主?
这笔账都算不出来,真不知道他这么多年都在混些什么。
霍先生进了监狱,可事情还没有完,心灵受到无情创伤的皇帝陛下当众下达了命令:
“夏言的奏折很好,升为侍读学士,授四品衔!”
然后他瞥了张璁一眼,一言不发扬长而去。
张璁的冷汗流遍了全身,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绝望的滋味,在这次斗争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
但此时言败还为时过早,这场游戏才刚刚开始。
张璁仍然胸有成竹,因为一切仍在他的掌控之中,很快,他将使用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对手。
第三种武器
满脸阴云的张璁回到了府邸,立即召集了他的所有手下,只下达了一个命令:
“从今天起,时刻注意夏言,若发现有任何不妥举动,立即上书弹劾!”
张璁的方法,学名叫“囚笼战术”,说穿了就是骂战,他要利用自己的权势,注意夏言的一举一动,日夜不停地发动攻击,让他无处可藏,精神时刻处于紧张之中,最终让他知难而退。
这是一种十分无耻的手段,是赤裸裸的精神战。
当骂折如排山倒海般向夏言涌来时,他又有什么力量去抵挡呢?说到底,他不过是个孤独的小官而已。
张璁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微笑,胜利看来并不遥远。
应该说,张璁的判断是正确的,夏言确实是个孤独的人,他的朋友不多,也没有强硬的后台,但在这场战斗中,他并不是毫无胜算。
因为他还有着自己的第三样武器。
后世的许多言官都十分仰慕夏言,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据说还曾经送给他一个头衔——“第一能战”,因为这位夏先生真正的可怕之处并非长得帅、普通话好,而是他的口才和笔法。
张璁所不知道的是,夏言其实是一个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在十几年前的那次科举考试中,他的成绩之所以那么差,只是因为他的文笔太过犀利,不合考官的胃口而已。
所以,当知情人跑来向他通报这一情况,为他担心的时候,夏言却作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回复:
“大可不必费劲儿,就让他们一起上吧!能奈我何!”
攻击如期开始了,张璁手下的十余名言官对夏言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从言辞不当到迟到早退、不按规定着装,等等,只要是能骂、能掐的地方概不放过。
可张璁万没料到,这正中夏言下怀,很明显,他在掐架方面是很有点儿天赋的。对手只要找上门来,来一个灭一个,来两个灭一双。文辞锋锐无比,且反应极快,今天的敌人今天骂,从不过夜,效率极高,其战斗力之可怕只能用“彪悍”二字来形容。
由于夏言骂得实在太狠,连和他掐架的人白天上班见到他都要绕行,骂到这个份儿上,可谓是骂出了水平,骂出了风格。
十分凑巧的是,夏先生的字叫做公谨,这位仁兄虽是文官,却比当年的三国武将周瑜(公瑾)更为厉害,于是某些喜欢搞笑的大臣每次见到夏言,都会笑着对他讲:
“公谨(公瑾)兄,你还是改名叫子龙吧!”
子龙,一身都是胆!
张璁原本打算加大力度,把夏言骂成神经病,可事与愿违,这位兄台不但没疯,还越来越精神,斗志激昂。
但事情闹到这个份儿上,想不干也不行了,张璁决心把这场危险的游戏进行到底。
他不会忘记杨一清那黯然离去的背影,事情很清楚,一旦失败,他的结局将更为悲惨,于是他使出了最后的绝招。
这一招的名字叫结党,虽然简单却绝对有效,不管对手多么厉害,只要拉拢更多的人,搞个黑社会之类的组织,成为朝廷的多数派,自然和谐无事,天下太平。
说干就干,张璁先生立刻着手发展组织,讨伐异类,但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无意的举动竟然就此开创了一个时代——党争时代。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事实证明,一对一的政治单挑已经落伍了,为适应潮流的发展,政治组织应运而生,大规模的集体斗殴即将拉开序幕。
张璁的第一个目标是桂萼,说来惭愧,虽说这二位起家的时候是亲密战友,但发达之后,因为分赃不均,感情破裂分道扬镳了。
但关键时刻面子是无所谓的,张璁拉下老脸亲自上门,酒席之间突然悲痛欲绝,痛陈以往的战斗友谊,双方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当然绕来绕去,最后只是要说明一个主题:我要是完蛋,你也跑不了。
把桂萼收服了,张璁再接再厉,继续发展自己的势力,投靠他的大臣越来越多,连内阁大学士翟銮都成了他的同党。
看着满朝的爪牙、狗腿子,张璁终于放心了。
夏言,你是赢不了的!
张璁的气焰越来越嚣张,支持夏言的人也不敢露面了,但他们依然无畏地表示,自己会在精神上站在他这一边。
虽然情况危急,但夏言仍不慌乱,他本就了无牵挂,既然如此,就看看到底鹿死谁手吧!
夏言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困境,但朝廷大臣也并非都是孬种,就在张璁最为强大的时候,另一个无畏的人出现了。
嘉靖九年(1530)末,张璁的心理疾病达到了顶峰,为了能够获得皇帝的认可,他突发奇想,竟然把主意打到了死人的身上。
偏偏这个死人还非常有名——孔圣人。张璁表示孔老二名不副实,没有为社会作出具体贡献,应该除掉封号,降低身份。
这实在是个比较离谱的事,包括张璁在内,大家都是读孔圣人的教材才考上功名的,这种和尚拆庙的缺德事情只有张先生才想得出来。
可是事到临头,官员们似乎都集
体哑巴了,谁也不出头拉孔老二一把,可见他们的脑袋都非常清醒:死人可以不管,活人不能得罪。
对于这一场景,张璁十分满意,绝对的权势会带来绝对地服从,他深信不疑。
但没过多久,沉默就被打破了,一位年轻的翰林挺身而出,提出了反对。
张璁开始没有在意,但当他看到反对的奏章时,才意识到这次麻烦大了,很明显,这位翰林是个理论型的人才,他引经据典,列出八条理由推证废除封号行为的错误,理论充分,证据确凿,矛头直指张璁。
无奈之下,张璁在朝房约见了这个不听话的人,开始还好言相劝,多方诱导,可这位翰林软硬不吃,张璁急了,问他到底想怎么样。
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要个说法。
说不通,就开始辩,张璁本来是辩论的好手,但这次也遇上了对手,无论他说什么,总是被对方驳倒,气得不行的张璁失去了理智,开始高声叫喊无理取闹,却只得到了这样一句回答:
“久闻张大人起于议礼,言辞不凡,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这句话十分厉害,所谓“起于议礼”,不但说他来路不正,还暗指张璁先生学历低,成绩差,没有干过翰林。
果然,张璁一听就跳了起来,也不顾形象了,破口大骂道:
“你算什么!竟敢背叛我!”
这是一个严重的警告,意思是满朝都是我的人,你最好乖乖听话。
见首辅大人如此暴跳如雷,周围的人都捏了一把汗,桂萼出于好心,不断向此人使眼色,可这位兄弟似乎是打算把理论进行到底,慢条斯理地作出了回答:
“依在下看来,所谓背叛均出自依附,可是我并未依附过阁下,背叛又从何谈起?”
说完,行礼,走人。
所有人都被镇住了,目送着英雄的离去,而站在中间的张璁却已经气得浑身发抖,大吼一声:
“不教训你,首辅我就不干了!”
这位勇敢的翰林名叫徐阶,时年二十七岁。这是他漫长人生中的第一次斗争,也是最为勇敢的一次。
勇敢,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张璁又一次用行动证明,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第二天,他就找到了都察院,希望严惩徐阶,其实,徐阶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也没有犯法。
可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张璁当即给徐阶定下了一个独特的罪名:“首倡邪议”,处理方法也很简单:“正法以示天下!”
人无耻到这个地步,是很不容易的。
万幸的是,张璁先生还不是皇帝,所以他说了不算,而徐阶多少还有一些朋友,几番努力之下,终于保住了他的性命。
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张璁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这次就饶了他,让他去福建延平府任职吧。”
这是要把人往死里整。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那个只有翰林庶吉士才能入阁的时代,如果被剥夺京官的身份,分配到穷乡僻壤干扶贫,只会有一个结果——前途尽毁。
张璁没有杀掉徐阶,他要亲手毁掉这位年轻翰林的所有前途,让他生不如死,在痛苦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当然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举动不但没有毁掉任何人,反而成就了这位年轻气盛的翰林。
对于这个恶毒的命令,徐阶没有提出异议,因为他知道,在张璁面前,任何反抗都是没有意义的,他谢恩之后,便打好包裹离京而去。
徐阶第一次为他的鲁莽交出了巨额的学费,从翰林到地方杂官,他对自己的前程已经彻底绝望,但他并不知道,这不过是他惊心动魄的人生中一次小小的插曲。
他的命运就此彻底改变,在那个荒凉之地,他将磨砺自己的心智和信念,最终领悟一种独特的智慧与技能。而那时,张璁已然不配成为他的对手,在未来的三十年中,他将面对一个更为可怕、狡诈的敌人,经历艰难险阻、九死一生,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阴谋的陷阱
赶走了徐阶,张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他越发相信失败是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的,只要再加一把劲儿,就一定能解决夏言!
于是张璁的同党越来越多,对夏言的攻击也越来越猛,但让人纳闷的是,夏言对此竟毫无对策,他似乎失去了反抗能力,整日孤身一人,从不结党搞对抗,不慌不忙,泰然自若。
在张璁看来,夏言的这一举动说明他已经手足无措,只能虚张声势了。
可是在夏言看来,情况完全相反,之所以如此表现,是因为他已有了必胜的把握,而这种自信来源于他的一个判断——张璁正在自掘坟墓。
张先生的整人计划可谓准备充足,思虑周密。他拉拢了很多大臣,拥有无数爪牙,财雄势大,斗争中的每一步他几乎都想到了。
但他千算万算,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夏言为什么不结党?
如果他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没准儿他还能多撑两年,可惜他没能做到。
在激烈的斗争中,所有的人都清楚地看到,虽然夏言孤身一人,但从未屈服于那位高高在上的首辅大人,无论多少攻击诋毁,他从未低头放弃。
这人实在太有种了。几乎所有的旁观者都持有相同的看法。
既然他敢干,为什么我不敢?!
于是那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愤怒终于开始蠢蠢欲动,借投机而起,打压、排挤、陷害,一切的控诉终于喷涌而出,一定要彻底打倒张璁这个无耻小人!
越来越多的人围绕在夏言的身边,他们认定,这个人能够带领他们战胜那个为人所不齿的家伙,为含冤而去的杨一清报仇!
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夏言竟然拒绝了,他接受大家的热情,却婉拒了所有的帮助,表示自己一个人扛住就行,不愿意连累大家。
无数人被他的义举所感动,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夏言其实并不是一个如此单纯的人。他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他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
夏言比张璁聪明得多,因为他很清楚,拉多少人入伙并不重要,最终决定自己命运的只有一个人——皇帝。
他虽然官小言微,却看透了这位嘉靖皇帝的底细——这是一个过分聪明自信的人。而这样的人,绝对不会饶恕任何敢于威胁他的人。
张璁是个不折不扣的蠢人,他已经是首辅了,竟然还要扩大势力,难道想做皇帝吗?
夏言很清楚这一点,他推辞所有人的帮助,只是为了得到那个最关键的支持。
所以,他饶有兴致地看着张璁那得意的笑容和无限地扩张,因为他明白:权力的膨胀就意味着灭亡的加速。
事实证明了夏言的推断。转机终于到了,皇帝对待张璁的态度突然大变,经常大骂他,而且屡次驳回他的建议和奏折,让他大失脸面。
张璁终于发现情况不对了,由于智商的限制,他还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己已经落入了圈套。
束手待毙从来都不是中国政治家的风格,张璁的偏执达到了顶点——只要解决了夏言,皇帝的宠信,众人的尊崇,一切的一切都将恢复原状!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只需要一个完美的陷阱——让夏言身败名裂的陷阱。
这个陷阱由一封奏折开始。
嘉靖十年(1531)七月。
行人司长官(司正)薛侃突然来到太常寺卿彭泽的家,交给了他一份文稿。
这份文稿是准备交给皇帝的,基本内容如下所列:
“以往祖宗分封,必定会派一位皇室子孙留驻京城,以备不测,现在皇上您还没有儿子,希望能够按照先例,先挑选一位皇室宗亲加以培养,这是社稷大计,望您能认真考虑。”
薛侃略带兴奋地看着彭泽,等待着他的反应。
“很好,”彭泽笑着回答,“这是有益于国家的好事啊!”
薛侃放心了,他认为自己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合理化建议。而他会跑来跟彭泽商量,是因为他们不但是同科进士,还是十余年的老朋友。
“事不宜迟,我明日就写成奏折上禀。”
他兴冲冲地收起了文稿,准备告别离去。
彭泽却拦住了他:
“先不要急,容我再想想,你留一份底稿给我吧。”
事情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看起来似乎一切都很正常,薛侃为国尽忠,提出建议,彭泽大力支持,完全赞同。然而隐藏在背后的,却是一个无比狠毒的阴谋。
问题的关键就是那封奏折,薛侃认为它可以造福社稷,彭泽却知道,这是一件致人死命的工具。出现这样的偏差,说到底是个分工不同的问题。
薛先生的工作单位是行人司,这是个跑腿的部门,见过的世面有限,而彭先生在太常寺工作,这是一个专门管理礼仪祭祀的部门。
所以,当彭泽看到这份文稿的时候,他立刻意识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到来了。
作为掌管宫内礼仪的官员,彭泽十分清楚,嘉靖先生虽然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被大臣骂,却也有一个万不能碰的禁区——儿子问题。
不知为什么,这位皇帝继位十年,却一直没有儿子,原因不详。这种事向来都是绝对隐私,一般也是大娘大婶街头谈论的热门话题,换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医院,更何况在那万恶的封建社会。
竟然敢上这种奏折,真是活腻了!
但作为多年的老朋友,他却微笑地告诉薛侃:这是一个十分合适的建议。
看似很难理解,其实原因很简单:
首先,彭泽的后台同党叫张璁。
其次,十五年前的那次科举考试,同时考中的人除了薛侃和彭泽外,还有夏言。而众所周知,薛侃是夏言的死党。
最后,彭泽是一个不认朋友的无耻小人。
因为在彭泽的思维体系里,有着这样一条定理:
任何人都是可以出卖的,只不过朋友的价格要高一点儿而已。
彭泽带着老朋友的文稿连夜找到了张璁,向他通报了自己的计划,求之不得的张璁当即同意,但为了达到最大的打击效果,他决定再玩一个花招:
“你去告诉薛侃,我很赞同他的意见,只管上奏,我一定会支持他。”
彭泽接受了指示,离开了张璁的家。
张璁却没有休息,他连夜抄录了薛侃的文书,准备交给另一个人。
第二天,他进宫觐见了嘉靖,出示了那一份文稿。
看着皇帝陛下那涨得通红的脸,张璁不慌不忙地抛出了最后的杀招:
“这是夏言指使薛侃写的,请陛下先不要发怒,等到他们正式上书再作处罚。”
嘉靖强忍着愤怒,点了点头,在他看来,这封大逆不道的奏折是一个让他难堪的阴谋,一定要进行彻底地追究!
一天之后,得到张璁鼓励的薛侃十分兴奋地呈上了他的奏折,当然了,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的——光荣入狱。
虽然已经有了思想准备,嘉靖仍然气得不轻,他看着这封嘲讽他生不出儿子的奏章,发出了声嘶力竭的怒吼:
“查清幕后主使,无论何人,一并问罪!”
这下夏言麻烦大了,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和薛侃的关系,这回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局势一片大好,张璁和彭泽开始庆祝胜利,虽然一切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但意外仍然发生了。
很快,刑部的审案官员就纷纷前来诉苦——审不下去了。因为薛侃虽然看人不准,却非常讲义气。无论是谁问他,他都只有一个回答:
“我一个人干的,与他人无关。”
没办法了,幕后黑手亲自出马,彭泽又一次站在薛侃面前,开始了耐心的政治思想工作:
“如果你指认夏言,马上就放了你。”
看着眼前的这个卑鄙小人,薛侃沉默了,他看了看四周陪审的官员,一反以往的激愤,用十分平和的语气说道:
“我承认,那封奏折确实是我写的。”
看来有希望,彭泽松了口气,正准备接着开问,却听见了一声大吼:
“但我之所以上奏,都是你指使的!当时你跟我说张少傅(张璁)会全力支持此提议,难道你都忘了吗?!”
傻眼了,这下彻底傻眼了。
虽然彭泽先生的脸皮相当厚实,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也实在是不好意思,于是审讯就此草草收场。
闹到这个份儿上,已经结不了尾了,一定要审出来,业余的不行,那就换专业的上!
所谓专业人才,是指都察院都御史汪,这位仁兄有长期审讯经验,当然,他也是张璁的同党。
为了能够成功地完成栽赃任务,他苦思冥想,终于决定图穷匕见,直接把夏言
拉过来陪审,期望能够在堂上有所突破。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其白痴的想法。
参考消息
奸臣的另一面
正德年间,汪担任广东提刑按察使。此时葡萄牙殖民者在香港周边设立据点,对明朝沿海地区虎视眈眈。嘉靖即位后,命汪率军驱逐图谋不轨的葡萄牙人,结果遭到武装抵抗。当时葡萄牙人手中有两张王牌:一是体型巨大的蜈蚣船,二是威力惊人的佛郎机。首次交战,明军因装备落后失利。汪于是征集巧手匠人,钻研蜈蚣船和佛郎机的技术,很快仿制成功,大大增强了明军的战斗力。第二次战斗打响后,汪先借用风势火攻,然后水陆夹击,大败葡萄牙人,将其赶出了中国。在汪的领导下,中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武装冲突,以明朝完胜告终。
夏言这种彪悍之人,天王老子都不怕,而汪御史竟敢找上门来,只能说是脑子进了水,一场审讯就此变成了闹剧。
要说汪御史也算是开门见山,刚开始审,矛头就直指夏言,反复追问幕后主谋,甚至直接询问夏言是否曾参与此事。
汪御史的行为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估计是想引蛇出洞,可他没有想到,自己引出来的竟然是一条巨蟒!
夏言压根儿就不跟他费话,一听到被人点了名,当即拍案而起,大喝一声:
“姓汪的,你说谁呢?!”
汪被镇住了,他害怕气势汹汹的夏言,却也不愿认输,还回了几句嘴。
夏言彻底爆发了,他离开了自己的座位,准备冲上去打汪,好在旁边的人反应敏捷,及时把他拉住,这才没出事。
在此之前,张璁一直在现场冷眼旁观、不动声色,颇有点儿黑社会大哥的气度,但是情况的变化超出了他的想象。既然脸已经撕破了,夏言也就顾不得什么了,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找到了后台老板,大声怒斥:
“张璁,都是你搞的鬼,你到底想怎么样?!”
这算是以下犯上了,张首辅也不含糊,清清嗓门准备反击,可还没等他做好热身,一句响亮的话突然横空出世:
“请张首辅即刻回避此案!”
说这话的人是给事中孙应奎、曹卞。
应该说孙、曹二位仁兄是很有点儿法律修养的,因为他们的话放在今天,是有特定法律称谓的——“当事人回避”。
可惜他们虽有律师的天分,张首辅却没有法官的气度,准备送出去的骂人话被退了货,张璁气得眼珠都要蹦出来了,你们存心捣乱是吧!
可张璁站在原地憋了半天,才发现竟然无话可说!掐架估计掐不过夏言,讲法律也讲不过这两个突然跳出来的二愣子。
万般无奈之下,张大人只好走人,临走时抛下一句愤怒的留言:
“你们等着瞧吧!”
老板都走了,大家也别傻待着了,一起撤吧!这场奇特的庭审就此结束。
张璁已经决定把小人做到底了,他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刻向皇帝打了小报告,说他发现了一个反动团伙,此团伙组织严密,除夏言外,申请回避的两位法律专家也是资深的团伙成员。
嘉靖表扬了张璁,把这三位仁兄一股脑儿关进了监狱。
张璁闻言大喜,这事情看来就算解决了,可惜张璁先生忘了,嘉靖先生的智商比他要高得多,于是就多了下面这句:
“让他们从速审讯,把供词给我,我要亲自过目!”
这下子玩不转了。
冤枉到家的法律专家孙应奎、曹卞自不必说,夏言更不是好惹的,想从他们口中得到供词,只怕要等到清军入关。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这几个人还打不得,毕竟他们目前还不能划入敌我矛盾,这种领导主抓的案子,如果搞刑讯逼供,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该怎么办?没有办法。
就这样,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多位同志搞了几天几夜,绞尽脑汁,终于得出了一个上报结果:
薛侃的奏折是自己写的,彭泽指认夏言指使,纯属诬陷(泽诬以言所引)。
这是一个极其悲惨的结论,对张璁而言。
很快,嘉靖就作出了反应,他释放了夏言、孙应奎和曹卞,并给予亲切的慰问。
但事情没有那么容易了结,嘉靖又一次发火了,他这辈子最恨的不是小人,而是敢于利用他的小人。
张璁先生要倒霉了,这回不是降职就是处分,没准儿还要罢官,可他没有想到,嘉靖并没有这样做。作为一个聪明的皇帝,他用了更为狠毒、别出心裁的一招。
不久之后的朝堂上,在文武大臣的面前,嘉靖突然拿出了一份文稿,面无表情地对张璁说道:
“这是你交给我的,现在还给你!”
大家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于是张璁先生准备找个地缝钻进去了,这件事情办到现在,终于光荣谢幕。
最后我们陈述一下此事的最终结果:
张璁,因所设陷阱被揭 穿,人格尽失,前途尽毁。
彭泽,因参与挖坑,获准光荣参军(充军),为国家边防事业继续奋斗。
薛侃,虽说并非受人指使,但是骂皇帝没有儿子,犯罪证据确凿,免官贬为庶民(黜为民)。
夏言,监狱免费参观数日(包食宿),出狱,最终的胜利者(独言勿问)。
第二个木偶
张璁算是废了,虽说他四肢俱全,没啥明显缺陷,但从政治角度上看,他却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残疾人。
皇帝不喜欢,大臣不拥护,连他的同党都纷纷转做了地下党,唯恐被人知道和张大人的关系。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夏言先生却正红得发紫、热得发烫,但凡是个人,就知道这哥们儿了不得了,张首辅都不在话下,还有谁敢挡路?
于是一时之间,夏言的家门庭若市,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什么堂兄表弟、远房亲戚、同年同门、旧时邻居一股脑儿全都找上了门,弯来绕去只为了说明一个古老的命题——苟富贵,莫相忘。
而在朝廷之中,深夜(白天实在不便)上门攀谈,指天赌咒、发誓效忠者更是不计其数。
这一切都被张璁看在眼里,抱着临死也要蹬两腿的决心,他使出了最后一招——致仕。
这招通俗说来就是避避风头,等待时机,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招数,无数先辈曾反复使用,这也充分说明了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遗憾的是,这招对夏言并不管用。
因为面对大好形势,夏言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他始终牢记自己的打工仔身份,全心全意为领导服务,早请示晚汇报,从不结党,嘉靖先生十分满意他的服务态度,一高兴,大笔一挥就给了他一个部长——礼部尚书。
于是张璁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嘉靖十年(1531)他退休回家,不久之后又跑了回来,几年之间来来去去,忙得不亦乐乎。
可惜的是,无论他怎么闹腾,却始终没人理他,正所谓:不怕骂,只怕无人骂。混到了骂无可骂的地步,也着实该滚蛋了。
嘉靖十四年(1535),张璁申请退休(真心实意,童叟无欺),经过反复挽留(一次),由于本人态度坚决(不想混了),皇帝陛下终于批准,并加以表彰,发给路费。
黯然离京的张璁踏上了回家的路,十一年前(嘉靖三年,1524),他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春风得意地迈入京城,十余年的风雨飘摇,由小人物而起,却也因小人物而落,世道变化,反复无常,不过如此而已。
但张璁并不知道,其实,他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对比后来几位继任者,这位仁兄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他亲手燃起了嘉靖朝的斗争火焰,却没有被烧死,实在是阿弥陀佛,上帝保佑。
当然了,张璁先生能够得到善终,还要怪他自己不争气,和即将上台的那几位大腕级权臣比起来,他的智商和权谋水平完全不在同一档次。
张璁离开了,想起当年争爹的功劳,嘉靖也有几分伤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皇帝大人的感情是丰富的,心理承受力是很强的,而为了国家大计,要忘记一个人也是很容易的。
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所以对于胸怀天下、公私合营的皇帝而言,张璁不过是个木偶而已,现在第一个木偶已经用废了,应该寻找下一个了。
嘉靖十五年(1536),皇帝下谕:礼部尚书夏言正式升任太子太傅兼少傅(从一品),授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
第二个木偶就此登上戏台。
夏言其实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他成为了第二个木偶,并且自觉自愿甘于担当木偶的角色,从这一点上说,他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机灵人。
夏言的确比张璁聪明,所以他的下场也比张璁惨,因为嘉靖先生似乎一直以来都坚守着一个人生信条:
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鬼,化成了灰还要拿去肥田!
当然,在当时,夏言先生还没有变成饲料的危险,因为他还有很多活要干。
成为内阁学士的夏言并没有辜负皇帝的希望,他确实是个好官,干得相当不错,至少比张璁强,虽说他的提升也有迎合皇帝、投机取胜的成分,但能混到今天这个地步,还是靠本事吃饭的。
夏言是一个十分清廉的人,而且不畏权贵,干跑腿的时候就曾提议裁减富余人员,压制宦官,那时他虽然官小,却干过一件震惊天下的事情——痛骂张延龄。
说起这位张延龄同志,实在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横行天下二十多年,比螃蟹还横。当然,嚣张绝非偶然,他是有资本的——孝宗皇帝的小舅子。
凭着这个身份,他在弘治、正德年间很吃得开,无人敢惹。
然而夏言惹他了,他上奏章弹劾张小舅子侵吞老百姓的田产,送上去后没人答理,连皇帝都不管,要知道,当时是嘉靖初年(1522),皇帝大人自顾不暇,连爹都弄没了,哪有时间管这事。
张延龄是个十分凶狠的人,准备搞打击报复,可他没想到,夏言比他更为凶悍。
还没等张国舅缓过劲儿来,朝中的内线就告诉了他一个不幸的消息:夏言又上了第二封弹劾奏折,而且比上一封骂得更狠。
张延龄气疯了,恨不得活劈了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不过,对于夏言的攻击,他并不担心,毕竟此人人微言轻,无人理会,掀不起多大的浪。
正如他所料,第二封奏折依旧没有回音。然而没过多久,他又得到消息:夏言上了第三封奏折!
这人莫不是发疯了吧!
夏言并没有发疯,但张延龄却真的快被逼疯了,因为夏先生的奏章并不只是上、中、下三集,而是长篇连载。
之后,夏言又陆续出版了奏章系列之痛骂张延龄第四、五、六、七部,这才就此打住。
之所以打住,绝不是夏言半路放弃,而是因为这事解决了,奏折一封接着一封,连皇帝陛下也被搞烦了,于是他在忙于争爹的斗争之中,还专门抽出时间料理了张延龄,退回了霸占的田地。他宁可得罪张国舅,也不敢再惹夏先生。
这就是夏言的光辉历史,当日的夏行人就敢动朝廷高干,现在成了夏尚书、夏大学士,估计除了阎王之类的传说人物,天地之间已然没有他搞不定的人了。
除了刚正不阿外,夏先生还有一个特点——廉洁,对官员们而言,这可算是要了老命了,领导不下水,问题就难办了。偏偏夏学士反贪力度又格外凶猛,于是一时之间,朝廷风气大变,哭穷叫苦声不绝于耳。
综合说来,夏言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这个人不贪财、干实事,心系黎民百姓、国家社稷,他的才干不亚于杨廷和,而个人道德操守却要远远高于前者。
在他的管理下,大明王朝兴旺发达、蒸蒸日上,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但夏言毕竟不是雷锋叔叔,他也有一个致命的软肋。
夏先生这辈子不抽烟,少喝酒,不贪钱,不好女色,除了干活还是干活,但他竟然十分享受这种郁闷得冒烟的生活。
因为在枯燥单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诱惑——权力。
征服所有的人,掌控他们的命运,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大概就是夏言最原始的工作动力。
不过,我们还是应该赞扬夏言的,他虽然追逐权力,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干活,事实上,他的权力之路十分顺利,嘉靖十五年(1536),他接替李时,成为了内阁首辅,走到了权力的顶峰。
然而,夏先生刚刚爬到山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发现那里还站立着另外一个人,很明显,这个人并不打算做他的朋友。
夏言已经是内阁首领,文官的第一号人物,却偏偏管不了那位仁兄,因为这个人叫做郭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