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鬟们不知道苏氏以前的样子,所以没觉得奇怪;闻老太婆是不长脑子,所以也没觉得奇怪;闻腾是个***,而且还没怎么跟苏氏相处过,所以也没觉得奇怪。
对苏氏的变化唯一觉得奇怪的人,只有李氏一个人。
从离开了县城之后,李氏就敏锐的察觉到了她的一些不对劲。
凡事她不再唯唯诺诺,甚至有些凭着自己的心情,连闻腾也敢直接骂回去。可每一次的分寸又拿捏得极好,让闻腾气也不是,不气也不是,只能拂袖而去,如果闻腾想动手打她,苏氏也不傻,才不会傻站着让她打。
这是在赶路的途中,夫妻二人追追打打也不像个样子,苏氏跑得贼快,闻腾再气急败坏,也只能将这口气给憋了下去。
等憋久了,到了天津的时候,闻腾也差不多已经习惯了苏氏的新性子了。
闻腾的这个变化让李氏莫名生出了许多危机感。
至于闻老太婆就更好对付了。
苏氏只要在闻腾面前故意激怒他,让他偏帮自己,闻老太婆就会站在苏氏的那一边去帮忙——不为别的,闻老太婆这是单纯的看不顺眼,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太喜欢一个女人。
就如同很多婆媳关系恶劣的起源,差不多就是看见自家儿子对儿媳妇太好了一样。
在闻老太婆这里就换成了姨娘罢了。
李氏看破了这一点之后,后面也在晚上的时候对闻腾吹过枕边风,试图想让闻腾也去故意在闻老太婆面前对苏氏好,让闻老太婆和苏氏互相敌视,这样她的日子也才好过一些。
闻腾觉得李氏的这个提议实在是可笑,但又耐不住李氏的缠磨讨好,就试过了那么一会。
可惜,结果自然是失败了。
苏氏也不傻,而且她仿佛是已经掌握了闻腾的痛脚,三言两语就能轻易的将闻腾激怒。
而且苏氏和闻腾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闻老太婆是早不知道的,闻腾突然对苏氏的态度很好,闻老太婆才不会马上吃醋起疑心,只觉得自己儿子是不是在算计儿媳妇什么事?
至于闻家大房的人...李氏就忍不住在心里呵呵了。
枉费她后来的时候,还想过拉拢秦氏,想着闻老太婆是最听秦氏的话的,或许能让秦氏教唆闻老太婆来对付一下苏氏,结果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闻老太婆反倒跟秦氏闹崩了。
哪怕闻老太婆现在依然很讨厌苏氏,但每次都不由自主的就跟着苏氏的话走了。
李氏眨眼的功夫间想了这么多,把从来天津的路途上,一直到来了天津之后的这几日的情况都在脑海中飞快的过了一遍,然后再抬头,对上苏氏笑眯眯的表情。
她僵硬的挤出一个笑容,从丫鬟手中接过茶:"夫人,请喝茶。如果头疼的话就请大夫来瞧瞧吧。"
当初闻家人就是一群什么都不懂的村夫村妇,是她好心教了他们一些规矩,结果呢,像闻老太婆这种人,现在知道一星半点儿的规矩了,就动不动拿她开刀,把"规矩"全都用在了她的头上。
天知道她是费了多大的功夫,才将这些给忍了下去的。
"对了,李氏,大哥大嫂那边安顿好了吗?"苏氏接过茶,没有使出故意泼李氏一身水这样的小伎俩。
来了天津之后,也不知道是闻腾在信里面的时候给他朋友特意提过,还是他朋友自己这样决定的,给闻腾他们准备的宅子不算小,但也绝对不算大,起码容不下闻家大房三个人。
所以闻腾就好心的拿出了一笔银子,在天津给闻家大房租赁了一座二进的小宅子,又拨了几个下人给他们用,让他们独自住在一边了。
秦氏和闻大伯在最开始的时候当然是拒绝,不同意的,但拗不过闻腾,这宅子小是明白着的,下人又这样多,就算赶走几个下人,也不可能让闻大伯、秦氏和闻学深他们一家三口去住原本给下人的屋子吧。
而又因为后宅一直都是李氏在办事,闻腾每次拨银子都是给了李氏,让李氏来主持,所以这些事情自然都是给了李氏。
这也是李氏唯一觉得欣慰的一点了。
哪怕闻腾对苏氏的态度有些变化了,哪怕闻老太婆总是在帮苏氏,哪怕自己现在在下人的面前被颜面扫地,只要她的主持中馈的大权还握在手里,她就踏实了。
闻腾和闻老太婆对苏氏终究还是心里有隔阂,是讨厌的,所以也从来没有提过让她交出中馈的大权给苏氏的话。
李氏回忆了一下后,答道:"夫人放心,都安排得很好。"
苏氏故意看了闻老太婆一眼,对李氏笑道:"虽然没有住在一起,但大哥大嫂和学深侄儿那边,你一定要安排得跟我们自己的宅子一样,不能简陋了,还有下人,你也要记得敲打他们,不要以为他们的卖身契没有在大哥大嫂的手里就觉得不是他们的主子,就敢慢待。"
李氏在心里翻了个白眼,这些事情还需要苏氏来教嘛!
闻腾和闻大伯的关系有多好她又不是不知道,更何况还有闻老太婆在这里盯着,她更不会亏待大房一家人了。哪怕觉得闻腾的银子以后都是她亲儿子的,给了大房一家子真是浪费可惜,她也不敢节省,咬着牙花出去。
苏氏看着闻老太婆说出的那番话,被李氏只当成她是在拍闻老太婆的马屁。
很显然的是,闻老太婆也的确非常满意苏氏的叮嘱。
闻老太婆点着头继续说道:"苏氏说得没错,你一定要上心,该花银子的地方千万不能省。学深还要读书,要补身体,给他们那边银子的时候记得多给一些。"
苏氏眼底的笑意加深,忙不迭的点头:"娘说得是,学深还要考举人呢,读书可是最辛苦不过的了。"
李氏全部都通通都应下了,只是在最后走出门的时候,又觉得有些不对劲,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感觉苏氏的笑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