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辑转身走开的时候,人群便跟着他走了。
我想到一个词,头羊,虽然他骨子里是一只头狼,但此时的他,他们,沉默,缓慢,晦暗,实在像一群移动的羊,在已经干冷的空气里,悄无声息的围过来,不一会,又悄无声息的走了。
他们往祠堂去了,留下一只鸟,站在拴马柱上,也许,本来就是这样,从来就是这样,孤零零的站在拴马柱上,从未融入过。
我看着他们的背影,再看看每一户门上都挂着锁。
突然特别的想念,书生的肩膀,想念他看书的样子,一只船,一个人,大海茫茫,风把腥咸的空气灌入我的肺腑。
也许,他的孤单不亚于我,那其实是一个全身都戴着面具的人,至始至终都戴着面具,他不是什么淮水人,不是什么祁支巫,如果他是,又何必全身都是面具。
几只麻雀落在空荡荡的街面上,跳来跳去,它们习惯在有人滞留过的地方找找看,这次没有什么好运,它们习惯没有好运,从不放弃,严寒将至,有人的地方就有希望。
我是不是应该和小周村的麻雀做朋友,一起叽叽咋咋的热闹,不碰触灵魂,那神圣总被冒犯的禁地,那骄傲却需要抚慰的空地,我想向空中抛一枚硬币,一阵马蹄声惊飞了我原本有一半概率的朋友。
它们在掉光叶子的椿树枝上跳着,叫着,忘记了一两秒之前,被什么所惊惧。
或者,它们只是熟练的掌握着进退,掌握着最高的智慧,在有人的地方,潇洒自若而又神气活现的过日子。
麻雀肯定不愿和我这种呆头呆脑的人做朋友,我进的时候鲁莽,退的时候又懊恼,麻雀的朋友圈不会欢迎我。
小周村虽然接纳了我,新族长却不会带着我一起玩。
书生也接纳了我,也带着我玩,我自己却玩不起,逃了回来。
眼看几个人,三个吧,跳下马,马蹄嘚嘚里,风尘仆仆的进了村子。
我对那几个人不感兴趣,但那几匹马,高大健硕,用来拉车,犁地,农闲时再出去兜兜风踏踏青,是不是比在他们胯下奔走更有意思?
于是,我起了打劫的念头,静静的等着那伙人过来,我打算把他们摔成傻子,多摔几次就傻了,傻了就不会骑马了,然后,傻子们总是乱跑起来,这样,就留下了马。
开玩笑,第一次打劫,只谋财不害命,不过得看他们是否配合,若是摔死了也不肯傻,那也怨不得我。
“老大,你们村怎么没人,家家还上了锁”?
“路是新修的,肯定有人,去前面的祠堂看看”。
我已经喊出了一个桑字,硬生生吞回了差点出口的始,这是什么情况,被称作老大的家伙,看了看门上的锁,走到拴马柱前,几个人利索的栓了马,我仔细看了看,那人居然和老先生有几分相似,只是胡子拉碴,神情疲惫,喜悦和落寞,在他的脸上若隐似无,我看见他拴马的手上有刀疤和些许的颤动。
不会是冯子谦的父亲真的回来了吧,小周村的人说他已经死了,只有子谦妈妈不相信,老是说:“子谦,你父亲会回来,一定会”,她说的时候一脸微笑,笑的小周村有些心碎。
村北,村西,有那么多坟茔,那么多的衣冠冢,他怎么会活着?
难道他真的还活着,活着回来了?
我不禁多看了他几眼,像他拴马的时候抬头看我一样,一脸不解,一脸狐疑。
他大概惊诧于一只鸟,居然人来不惊,而我惊诧于他,居然活着吗?该回来的人早就回来了,请问,难道你才是最后回家的那位?
子谦妈妈该哭了,我希望她是那个将有泪水流出来的人,总保持微笑的脸,会很累,垮着脸哭吧,子谦妈妈,微笑,难道不是一种倔强的面具,将它摘下来吧。
我想起史书上的一段记载,送别的人,一送再送,送至渭河,两岸踏出不散的尘烟飞土。
我想起史书上的另一段记载,服兵役的人,说是两三个月便役满回返,然而,出门时少年,回家已苍老。
冯辑们其实是为数不多的幸运儿,关于安史之乱,关于吐蕃进犯,关于大唐从此盛世转衰,关于人间别离,生灵涂炭,关于那些亲历战争死去或者活下来的人,那些无名者,我只看见了两条记载,已经道尽了苦涩酸楚。
下面的几匹马有些眼熟,不过也没什么,马就像外国人一样,看着都比较相像,我不喜欢这些“外国人”,这里是我的卧室,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不对,是休憩。
我想去祠堂看看了,我得弄清这些马,是不是持有小周村的护照。
那位被称作老大的人,推门进去,其他两位站在门外闲聊,一个说这祠堂地方挺大,另一个说,比这村子还大。
小周村的祠堂是很大,冯氏出自姬姓,是周朝国姓。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姜螈。
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
姜螈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生下了一个男孩。
姜螈很羞愤,更怕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
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敬畏的绕开,惊恐的跑了。
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突然人来人往。
姜螈又把孩子丢在河中的浮冰上,天上的飞鸟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
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把他抱回来抚养。
因为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
弃就周朝的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高公,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以邑为氏,就是冯氏。
冯氏从周直唐,渊源至今,一个大一点的祠堂,没什么稀奇,
我小时候的祠堂也很大,后来改成了周村小学,附近的村子都来周村上学,可见其之规模。
祠堂很大,但空无一人,我以为他们来这里商讨族长大事,结果不是。
人可能在地窖里,如果这人真是冯子谦的父亲,想必一定知道这祠堂底下有个大地窖,老先生存了那么多的粮在里面,怎么可能独自转运,势必有帮手,那时候还是大唐盛世,还没有安史之乱,冯子谦的父亲还没有去服兵役,存粮,肯定有他一份。
我等他走去地窖,他却对着数不清的牌位愣了很久,噗通跪下,叩头,叩下去不再起来,那是遭受重创的熊,创伤可能在胸部,肺腑,蔓及全身,新立的牌位是一记重锤。
祠堂里已经站满了人。
“瑾儿,是你么?”
冯辑搀着一位老人走出人群,子谦妈妈牵着子谦,全身僵直的立在人群里,她恐怕抓疼了子谦的手,子谦抬头看她,她去看那个慢慢起身,慢慢转过脸的人。
人群里开始骚动,议论,冯谨,真是冯谨,他没死,回来了,冯谨回来了。
我有一种感觉,小周村人的名字都挺好。但我们这一辈,名字大俗特俗,我父亲那一辈的人,名字也挺好,因为我爷爷是个很有文化的人。
冯谨,我喜欢这个名字。二十一世纪,谨,谦,贤,忠,义之类的字,已经不被大多数人垂青喜爱了,我开始不喜欢,后来喜欢了,但已经太晚,太不合时宜。
“七叔,是我。”
冯谨叫了一声七叔,冯谨承认自己是冯谨,冯谨长着一张很耐看的脸,那里面有很多东西,如果我走在二十一世纪的大街上,只会对这种类型的脸了然于胸,我见过这样的脸,为数不多,和英俊没一点关系,英俊不过是一张白纸,而一张耐看的脸,早就洞悉了人性,却依然宽厚,包容,低调,不愤世嫉俗。
被唤作七叔的人说,瑾儿,你可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冯辑叫了一声哥。
冯谨的手落在冯辑的肩上,说,小辑长高了,还有谁,你们都回来了吗?
三三两两站出来一些人,数学不好,不超过十人,冯谨挨个的看过去,只说了一句,不错,都长大了。
冯子谦也走了过去,抬头看看冯谨,又回头看看人群里的妈妈。
子谦妈妈清浅的笑着,一缕细雨柔风的好天气,冯谨也笑了,灿然而生悄然而止,几秒温醇,尘埃落定我心静寂。
这个世界上大概有一种感情,就是这样,目可及,心可见,永相宜,和我以为的完全不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