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蒙古疯狂的运河建设相比,其公路网的建设显然要滞后很多。这也怪不得西蒙古的领袖们,蒙古控制钦察和俄罗斯地区时间太短,至关重要的建设项目太多,资源有限,而经验也缺乏。
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蒙古太依赖水运了,一旦到了冬季大规模的结冰期,蒙古调动物资和人员的能力会急速下降。而冬季,却是最适合蒙古展开军事行动季节,需要后方强大的物资支持。
蒙古真正称的上高速公路的只有一条,就是从里海南岸的托儿卡曼到刻赤港的水泥路面公路。这条这个时代的高速公路长达3200公里,8车道双向行驶,贯穿了西蒙古主要的工农业地带。
环里海高速公路修到伏尔加河入海口阿斯特拉罕,从这里开始就是沿河公路了。横穿北俄罗斯的沿河公路主要有两条,沿奥卡河公路一直修到斯摩棱斯克,沿伏尔加河公路一直修到诺夫哥罗德的蒙古租借地希姆斯克。这两条路虽然更长,但主要是煤渣简易公路,通行重型车辆的能力就很低了。
在南俄罗斯,由于征服的时间太短,只修建了从奥恰科夫到基辅的简易公路。一条支路贯穿顿涅茨的煤铁矿山,直 通刻赤港的巨型钢铁-煤炭联合企业。
目前的蒙古,九成的工业设备都是水力机械,冬季的枯水期就不得不停产。留守西蒙古的旭烈兀王爷,下令所有的工农业区民兵全部投入到运输大军中去。窝阔台汗13年(1241年)11月,如果从天空向下俯瞰,在这些公路上日夜涌动着几支大军。如同蚂蚁搬家一般,人员、车辆和如山的货物向西北和西南方向奔流。在这些道路的尽头,正在进行着关乎蒙古,或者说整个欧亚大陆命运的决定性大战。
蒙古军队越来越依赖特种部队和海军作战,而这种靠火力制胜的战争模式势必带来巨大的物资消耗。在冬季结冰之前,奇斯托波尔港每天仅仅向希姆斯克运输的军事物资就超过8千吨。11月中旬,随着主要河运和海运港口的结冰,这个数字下降到了1千8百吨。这意味着每天都有9百辆载重马车为北线波罗的海盟军提供物资支持。
在刻赤,每天从海港启运的军事物资更是超过了4万吨。虽然刻赤港是不冻港,冬季可以照常运转,但是从工农业区来的物资在冬季只能通过公路运输,能力大大降低,每天驶出刻赤港的物资减少到6千吨。
就是这些物资,支撑着蒙古在斯拉夫地区和小亚细亚地区的大规模战争。这其中包括1千门舰炮、陆炮和要塞炮、岸防炮,3万支步枪和1千2百挺机枪的弹药,*、铠甲、冷兵器和其他军事器材。此外还有28万匹马,6万余头大牲畜,和百万人口的口粮、药品、冬夏服装、营帐、车辆、生活卫生用品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天文数字,除了工业化的蒙古,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支持这种规模的战争。
为了保障军需,旭烈兀王爷在10月份亚速海封冻之前就赶到了刻赤,亲自指挥对前方物资的转运。这是一场比前线更为重要的战争,如果刻赤不能保障对前线的支援,不但蒙军难以取得君士坦丁堡,更可能造成盟友对蒙古实力的怀疑,进而造成巨大政治同盟的瓦解。
这个时候体现出了蒙古真正的实力。仅仅在刻赤地区,旭烈兀王爷就调集了60万工农民兵,8万辆重型车辆,和10余万辆轻型车辆,12万吨排量的民用船只,和3万吨海军护航舰只。为此,蒙古不得不在刻赤海峡对岸的塔曼扩建港口,作为专业军港停靠军舰,刻赤临时性的变成了纯货港口。就是这后方的强力支持,才有了蒙古和盟军一次次辉煌的军事胜利,旭烈兀王爷和他强大的后勤保障团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保障冬季作战,蒙古沿伏尔加河和黑海诸港口修建了大批的巨型军事仓库,囤积战备物资。在黑海南岸,有巴统、特拉布宗、奥尔杜、锡普诺和萨姆松,这是专门为小亚细亚战略集团提供补给的港口。
在黑海西岸,有苏利纳、康斯坦察、瓦尔纳、布尔加斯等港口,这是专门为巴尔干战略集团提供补给的港口。在拔都王爷率领大军征战南斯拉夫和达契亚地区的时候,蒙古就开始修建这些港口,港区内巨大的仓库被一道一道的防御工事保护着,看起来坚不可摧。
问题是蒙军兵力太少了,10万之众分散在3千公里的巨大战线上,控制着近百万的盟军,蒙古必须节省使用每一个宝贵的士兵。蒙古的精兵基本都在一线作战,这后方至关重要的物资囤积地谁来守卫呢?交给盟友守卫么?蒙古人不可能把自己的生命线交到外人手里,哪怕是最可靠的盟友也不行。
说来可笑,蒙古有能力修建巨大的港口,有能力把数十万吨战略物资不远万里运送到前线,却没有士兵来守卫这些宝贵的物资。这里有无数的弹药、*,一旦遭受攻击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那些特殊弹种,为了保证*、照明弹和信号弹等等的安全,港口军方都不敢在仓库内屯放,只能存在海军战舰上。但是在战舰上就能百分百保证安全么?
蒙军高层为物资储备基地的防御兵力问题伤透了脑筋。最终还是蒙古强大的民兵体系发挥了作用,拔都王爷决定抽调6万余民兵和警察部队,作为要塞守卫部队。其中2万人用于伏尔加河沿线的仓储设施,4万2千人用于黑海西岸和南岸诸港的守卫。
窝阔台汗13年(1241年)11月12日 黑海西岸布尔加斯港
布尔加斯,这个古希腊时期就存在的小渔村,已经让蒙古人建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港口。几个月之前,一队蒙古水兵划着冲锋舟登岸,驱走了当地百余户保加尔渔民。蒙古海军不里阿尔籍士兵较多,同一个民族使得当地土著得到了相当的补偿,粮食、布匹、铁器和一些生活物资。但是也仅此而已,蒙古海军士兵对这些巴尔干的穷亲戚并不太感冒。
几个月的时间,附近的保加尔人吃惊的看到,这些富有的外来者把他们的渔村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港口。每天都有巨大的船队在港口靠岸,卸下无数的物资、人员,然后拔锚返航。入侵者一边修建庞大而又坚固的仓库、军营,一边把码头上的物资运到仓库里。几个月的时间,这里无数的人不停的忙碌,直到这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一个碉楼林立的要塞,要塞内部则是巨大的库区。
11月12日,一个10余艘运输舰组成的中型船队,在连绵的冬雨中驶入布尔加斯港。这次从船上下来的不是物资,而是一队队士兵。蒙古民兵的作训服是蓝色的,与特种部队很好区别,武器也是以冷兵器为主,机枪和炮兵这些支援火力也弱了很多。不过要塞有8座炮台,装备20多门火炮。其中有加长身管的75舰炮8门,负责对海警戒,16门九二陆炮负责对陆警戒。这么强大的炮群,如果是单纯防御的话,单兵不需要那么强的火力配备。
一个黄胡须的彪形大汉随着士兵走下跳板,他披着黑色的橡胶雨衣,身后有几个高大的随从。他,就是这些士兵的指挥官,奇尔克伊糖业集团的人事部长,也是民兵团长莫秃干。
连绵的冬雨阴冷到了骨子里,不过这批民兵运气不错,都有胶皮雨衣。阿普歇伦总督区的青胶蒲公英产量不断扩大,克孜勒尤尔特橡胶集团有余力试制了第一批橡胶雨衣,正赶上这批民兵出征,莫秃干找到老长官刻赤总督特伦敖都。老战友感情深,这点情面还是要给的,特伦敖都大笔一挥就特批了这批雨衣,这个时候一线部队还没有配备呐。
莫秃干率领8百奇尔克伊民兵从塔曼港出发,横渡黑海,是来布尔加斯换防的。原驻守此地的是喀山的一个民兵团,团长也是个退役的老特种兵,翁吉剌部的德格布。
德格布早就在码头上迎接,看到莫秃干下到码头上,快步迎了上来。老战友几年不见了,先敬礼*手,好不亲热。德格布笑道:“这鬼天气就是这样,冬天总是下雨,走,咱们先到司令部暖和暖和去。”
莫秃干却说道:“先得把我的兵安排好,都是好小伙子,因为天气大批人病倒就不好了。”
德格布笑道:“放心吧,参谋们早就安排好了,营房也给你们腾出来了。还给你们准备了大桶的红糖姜汤驱寒,下了船先来一大碗,保证精力旺盛,什么病也没有。”
莫秃干这才跟着德格布往要塞司令部走,边走边问:“这里情况怎么样啊?有没有十字军出没?”
德格布说道:“当初我也担心,这里距离君士坦丁堡只有2百公里,等于是在十字军眼皮底下。一旦我们遭受十字军或者保加尔人的攻击,距离我们最近的援兵还在瓦尔纳,离我们有88公里,缓不应急啊。不过到现在为止,我们还算安全,君士坦丁堡的十字军没有异动。我们只和附近的斯洛文尼亚蛮族发生过一次武装冲突,打死了他们几十个人,他们就跑了。”
莫秃干笑道:“鲍德温二世真是个蠢材,我们把刀都架到他的脖子上了,他居然没有任何反应?是在等死呢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