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字文长,孟龙麾下头号大将。早起魏延乃是黄巾出生,却与穷困潦倒的田丰有些交情。孟龙穿越之后,田丰投效孟龙帐下,而魏延此时还在汝南落草。
孟龙请缨挂帅,南下平定山越,却少了一个先锋大将,于是田丰便举荐了魏延。经过灵帝的恩准,孟龙正式拜魏延为牙将,为征南先锋。
孟龙引颍川兵入汝南进行集训,顺便培养战斗力和收罗人才,此时的魏延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的带领之下,孟龙顺利地平定了汝南境内的各处黄巾乱党,而且还招降不少亡命之徒,编入了自己的军队,加上了颍川兵,才有了当时藏獒军的前形。
后来随孟龙入扬州,引着藏獒军东征西讨,立下了不世战功。在与祖郎一战中,以三千步卒,阻击祖郎麾下大将泥宗三万人马半月有余,为孟龙的赢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后来,随着孟龙的壮大,魏延的地位也日益显赫,可是他对孟龙忠心耿耿,尽心尽责,一直冲杀在最前线,从无怨言。虽然孟龙对他夸奖并不是很多,但是诸多将领中,魏延也是唯一一个,行动不用请示的人。
从出场到结束,自始自终,魏延都是孟龙麾下最得力的大将。
历史传记(收录资料,供参考)
魏延(?-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入蜀之时,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深受刘备信任。刘备称汉中王后,提拔魏延总督军事要地——汉中,加封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蜀汉建立后升为镇北将军。此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曾率军大破魏将郭淮等人,加为征西大将军。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劝诸葛亮出奇兵攻取长安、潼关。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长史杨仪所约束而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不服而败逃,被杨仪所遣的马岱所斩。
人物生平。
部曲投奔,屡立战功:
建安十三年(西元08年)赤壁之战后,曹*败退北还,军事重镇荆州则被曹、刘、孙三家瓜分。当时曹*据有河北四州、豫州、兖州、、徐州、司州、雍州部分、荆州部分地区,势力依然相当雄厚,孙权占据扬州、荆州部分地区,后来又得交州,国险民附。唯独刘备实力最弱,虽然后来从孙权手中借得荆州的南郡部分地区,但仍然很弱小,刘备势力要生存并发展,只有如隆中决策所言,西取蜀川。建安十六年(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进击张鲁,魏延以部曲投奔刘备,随刘备入蜀,因为骁勇善战,数有战功,所以被提拔为牙门将军,深受刘备信任。
不负君命,镇守汉中:
刘备进位汉中王,政治军事中心将要迁到成都,这时候,需要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镇守军事重镇——汉中,(今陕西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必定是张飞,张飞也以为必定是自己。刘备却拔魏延为都督,总督汉中,封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称赞道:“好”,众人都认为他所说的很有气势。
魏延镇守汉中的时期,正是蜀汉政权岌岌可危之时。建安二十四年(08年)下半年,刘备的荆州三郡被盟友孙权夺去,关羽也被东吴杀害。刘备怒不可遏,在称帝后不久,就倾全国力量东征孙权,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击败。这一败,导致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内部引起了骚动和反叛,曹魏随时有可能进攻汉中,但是由于魏延治军有方,守卫得当,使得曹魏不敢窥视汉中,后来魏延死后,王平等人沿用魏延的镇守方针,成功的击退了曹魏军的进攻。
西入羌中,大破郭淮:
建兴八年,曹魏司马懿率大军入寇蜀汉汉中地区,被蜀汉军队在正面挡住了曹魏军队的进攻。
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魏延不愧为蜀汉名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居然在阳溪破郭淮、费瑶等。
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还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进献奇计,空留遗恨:
魏延随诸葛亮出征北伐,进献“子午谷奇谋”:让诸葛亮分拨自己一万军队出子午谷,夺取雍州长安和潼关,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后异道会于潼关,犹如韩信当年的故事。然而,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并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魏延认为诸葛亮过分谨慎,叹息悔恨自己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可以说这时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采用此计策,即使蜀汉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有望将雍州并入蜀地。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楙乃曹*女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一万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胆怯的夏侯楙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丕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
有人认为: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考虑到后来蜀汉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便只能让我们深感遗憾了。
拒绝断后,惨遭杀害:
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的意思很明确,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琬、允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都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千古奇冤:
魏延之忠心日月可鉴,在《三国志》中记载得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然而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写成了脑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作为当年被刘备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魏延曾经进献过“子午谷奇谋”:“让诸葛亮分拨自己一万军队出子午谷,夺取雍州长安和潼关,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后异道会于潼关。”可以说这时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有望将雍州并入蜀地。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楙乃曹*女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一万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胆怯的夏侯楙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丕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今天的公论是: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考虑到后来蜀汉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便只能让我们深感遗憾了。
《三国志—魏延传》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三国演义》
本为刘表部将,当刘备携百姓前来投奔刘表之子刘琮时力主迎接刘备入城,为此而与文聘敌对。刘备离去后转而投奔韩玄。刘备派关羽攻打长沙时,韩玄认为部将黄忠通敌而欲斩之,魏延大怒,一刀杀死韩玄,献城投降,因为此举而被诸葛亮认为其不忠不义,同时被指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但刘备爱惜人才,仍将魏延收留。此后刘备率军入蜀,魏延随军前往,于刘璋的酒宴上奉庞统之命起身舞剑,意在乘隙杀死刘璋,但被刘璋部将阻止。攻雒城时为争功反陷入苦战,幸得黄忠所救。于马超进攻葭萌关时出战,击败马岱,却被败中求胜的马岱放箭射伤。于瓦口关之战中曾奉命援助张飞。汉中之战中无视曹*的招降而对曹*放箭,射中其人中;战后被封为汉中太守。
刘备逝世后,魏延随诸葛亮平定南蛮王孟获的叛乱。于诸葛亮北伐时献“奇袭子午谷”之策,但未被诸葛亮采纳;因此在奉命进攻箕谷时无视诸葛亮的军令,险些败北。于诸葛亮向天祈祷延命时进帐报告敌军入侵的消息,不慎碰倒主灯,导致诸葛亮的祈祷失败。诸葛亮临终前遗命杨仪统兵,魏延对此不满,于诸葛亮病逝后率军反攻杨仪,而杨仪则根据诸葛亮的遗计挑衅魏延,魏延大喝一声“谁敢杀我”后被潜伏在一旁的马岱所杀。
历史评价:
(蜀汉)杨戏:“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东吴)孙权:“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贬」
(晋)张耽:“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于将相也。然议者举将多推宿旧,未必妙尽精才也。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苴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赞」
(北魏)李苗: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赞」
(唐)魏元忠:“夫才夫才生於世,世实须才。何世而不生才?何才而不资世?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也。志士在富贵与贱贫,皆思立功名以传于后,然知己难而所遇罕。士之怀琬琰就煨尘、抱栋干困沟壑者,悠悠之人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其方略哉!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此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也。”「赞」
(宋)何去非:“蜀师每出,魏延常请万兵趋他道以为奇。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愤惋。孔明之出者六,盖尝一用其奇矣。声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一旦而降其三郡,关辅大震。卒以失律自丧其师,奇之不可废于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务此也,此锐于动众而尤其智以用之也,呜呼!非汤武之师,而恶夫出奇卒以丧败其众者,可屡为哉?”「赞」
(宋)胡寅:“兵行诡道求胜而已,延之计可用甚明。而孔明不从。或谓孔明长于治国而短于将略;或谓孔明疑延不敢委也。”「赞」
(宋)洪迈:“魏延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贬」
(宋)裴松之:“由今观之,皆以亮不用延计为怯。凡兵之动,佑敌之主,知敌之将。邈之不用延计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马懿辈不可轻也。亮欲平取陇右,且不获如志,况欲乘侥幸,尽定咸阳以西邪!”「贬」
(宋)陈普:关羽不能当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阴。「贬」
(明)王夫之:“魏延请从子年谷直捣长安,正兵也;诸葛绕山而西出祁山,趋秦、陇,奇兵也。高帝舍栈道而出陈仓,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势散,拊其背而震惊之,而魏异是。”「赞」
(清)王萦绪:“武侯初伐曹魏,魏延直出褒中以取长安之计不用,纸上谈兵者几以为千古恨事。然劳师袭远,兵家所忌,且曹魏人才以之敌武侯而不足,以之敌诸将而有余。即以街亭之事观之,谡之才未必在延之下,一违节制,即败于张郃。况千里袭人,万一有张郃其人者,或拒于前,或断其后,岂不损国威而败乃公事乎?延之计,所谓行险以侥悻者也。”「贬」
(现代)龅牙阿慕:“可恶的三国演义,把我家的魏延糟蹋了,魏延,牛人一个。”(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