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的案头放着一份折子,他从头到尾已经看了无数遍了。
可是还是忍不住拿起来又从头看了一边。
看的他热血澎湃,心花荡漾的。
如果大明在自己的治下,真的能够达到如同折子上说讲述的地步的话,那可是前所未有的大治啊。
无论是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不曾达到的地步。
郑家先人的智慧果然是举世无双,这份折子中的见地已经远超老朱的认知了。
对于郑长生的折子,老朱是向来比较喜欢的。
无他,就是他的折子以白话居多,没有那么多的之乎者也卖弄文采。
一般人写奏折,一句话能够说明白的,非得要骈四俪六,咬文嚼字的对仗工整不可。
可是郑长生的折子没有那么多废话,直接开门见山的点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老朱为此曾经有意无意的在超会上提过这种上奏的方式。
可是很郁闷,所有的大臣皆反对之。
文人之所以是文人,之所以他们是士大夫阶层,这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是孔孟门徒。
跟普通庶民是有区别的,却别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写的是道德文章,习的是圣人之道。
如果连这最基本的孔孟文章之道都给取消了,那他们跟普通庶民有何区别?
反弹很是激烈,幸亏老朱没有强加施行,不然非出乱子不可。
这也在老朱的心里蒙上了阴影。
妈的,到底是老子统治的大明王朝,还是孔孟统治?
这也是他看到郑长生这份奏折所欣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真的按照郑长生的这份奏折施行新政的话,孔孟的影响力绝对能够消除。
一帮自诩为饱读诗书的酸腐文人,把持朝政,这是老朱所不能容忍的了现在。
动不动孔孟之道,动不动圣人子曰诗云的卖弄其为饱学之士的身份。
老朱是苦出身,可是为了统一天下之大业,他招揽天下文人为其所用。
这些文人现在高居庙堂之上,有了话语权后,肯定是倾向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啊。
都说官官相护,这四个字不是空穴来风。
虽然他也有御史台言官监督天下百官,可是御史台也是文人集团中的一员。
他们的弹劾,也只不过是为了政治利益的倾轧而已。
一些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人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君前奏对,侃侃而谈。
之前老朱对于治国之道还真是不咋会,全靠着文人们的帮衬,当然也都是借鉴古人治国之经验。
他感觉这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的。
可是看了郑长生的这份惊天之言后,他沉思了。
古人治国的经验真的就是一成不变的吗?如果能够有更好的方法治国,使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不是更好吗?
很显然,郑长生所描绘所架构的理想社会让老朱彻底的动心了。
他能够用儒学治国,当然也能够用郑长生的科学治国。
郑长生的折子的大意是这样的:臣以为天下四民,士农工商,虽位份不等身份有别,可终究都是陛下之子民。
既为同胞,那就不应区别对待,厚此薄彼。
现而今,士代替天子牧民,身份超然,可缺失监管,以至于腐败横生,臣认为当设立监管百官之机构。
而锦衣卫目前日益壮大,可为陛下解忧代劳之。
农虽贵,可活的最苦。
工商虽贱,但真实生活水平远超农民。
律法条条,阶级森然。可却无一实用,尽皆苦农害农也。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去除束缚他们的枳楛,才能解放生产力,只有让他们切切实实的得到实惠,生活过的好起来,方能更进一步的提高生产力。
只有产出的多了,才会更进一步的刺激工商之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是以,首要的就是解放农民。
可施行划分永久耕田,以律法载明,一旦确立耕田之主,无论是谁,都不的剥夺侵占之。
否则严惩不贷。
另,朝廷可在户部下成立农业司,此司主要负责农业耕作事宜。
地无分南北,农不分老少,按人丁分田,打破地主的垄断和压榨。
每年收成,直接交于国库,余者农民自留......
这份折子洋洋洒洒四五千字,总结后可归纳为,限制官员的权利,把权利放进笼子里;
然后就是要把不切实际的阶级地位加以解放。封建社会里,农民的地位仅次于士大夫阶层,工商两个群体虽然地位不如农民,但是生活的滋润却远超农民。
这已经和事实脱钩了,你还用律法去加以限制干什么?
还不如全部放开,这样刺激经济的发展更好。
就像后世改革开放之前,农民被困守土地,百业不兴。
你要是偷偷的外出务工,就是盲流。现在大明的制度更是严格。
百姓到哪里都得有官方的路引,这就是一个很束缚百姓的枷锁。
解放生产力,第一就是要先解放农民。
农民除了耕作根本就没有别的事情做,就算是有趁着农闲之余做别的的,那也是极少数的。
庄家一旦种下,农民基本上就算是闲置下来了。
一个个闲的五脊六兽的,天天围拢在村口、地头侃大山,晒太阳,挤虱子。
这大好的劳动力就这么白白的浪费掉了。
朝廷一旦解除枳楛,让他们除了耕作之外做别的谋生户口,那也增加了手工业从业者,更能刺激商业的繁荣。
其实归根到底,说一千道一万,郑长生的意思就是要把农民放开。
就像是改革开放那样,允许百姓自主创业,不在困守土地。
到时候,百业兴旺,国富民强,大明想要不崛起都难。
现在老朱唯一担心的是,政策虽好,就怕执行不到位。
尤其是基层的府县,他们这些最底层的官吏才是这个改革成败的关键力量。
整个皇极殿的灯火彻夜长明,直到天色渐亮,已经到了大朝会的时候了,老朱才让人撤去灯盏。
洗漱之际,凉水的刺激下,老朱精神抖擞起来。
草草的吃了几口糕点,垫吧了一下,老朱才吩咐一声:“起驾!”
今日之大朝会是前所未有的,皇上早已经吩咐凡在京三品以上(包含三品)无论文武,就连清闲的勋贵,必须到场。
否则的话,严惩不贷。
这是一个信号,是一个将有大事发生的信号。
可是谁都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这不免有点让人,心里没底。
三五相熟的人,聚拢在一起,小声的议论着。
朝房里嗡嗡之声不断。
郑长生肚子一人躲在角落里,闭目养神。
刘伯温拖着沉重的身子,也硬是来上朝了。
他的地位可以说是文官中的翘楚了,李善长和胡惟庸的死掉,他目前成了大明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不过他一直是称病不朝,很明显他不想卷入这纷乱的朝堂势力之中。
王大龙是他的贴身侍卫,搀扶着他来到朝房的椅子上坐下,才退出去。
刘伯温不住的咳嗽着,使得乱糟糟的等待上朝的朝房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啊呀呀,刘老大人您也来了,多日未见您老可是清减了不少啊!”
一众的御史台官员把刘伯温围在中间是嘘寒问暖。
良久,刘伯温止住了咳嗽:“诸位同僚,今日乃大朝会,皇上有明旨,老朽不得不来啊。不过老朽病体沉重,恐不能久持,为皇上分忧就有劳诸位了。”
一个开场白,简单明了,道明自己的观点。
他这是要躲清闲啊,不想过多的参合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
说完这些,他就开始闭目养神,跟郑长生一样,如庙里的泥胎一般,一动不动。
徐达和汤和二人互相望了一眼,也都闭口不言。
刘伯温老狐狸一个,他都不开口,那谁还敢开口啊。
朝房里静的有点吓人。
郑长生慢慢的张开了眼睛,刚才还乱糟糟的呢,可是一瞬间就冷场了,似乎他已经习惯了在喧闹中的氛围,猛然间安静下来,有些不习惯似的。
忽然钟鼓齐鸣,额,上朝了。
文武分列两班,鱼贯走出朝房,来到金殿之上,分列站定,等候老朱的到来。
老朱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他主持今天的朝会,等待着他宣布重大的消息。
所有人都知道,今天将会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因为今天的大朝会除了老朱登基以及圣寿的时候,是前所未有的规模。
山呼万岁,君臣礼毕。
照例,老朱先处理了一下六部尚书报上来的事情。
都是一些很寻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大的事件。
这是前奏,所有人心里都明镜似的。
他们期盼,等待的是接下来老朱的议题。
老朱喝口茶,清了清嗓子:“诸位爱卿,今日咱跟你们宣布一件朝廷的改革章程。”
大殿之上鸦雀无声,重头戏来了。
也不知道皇上这次的改革是什么样的。
前几年陆陆续续有新政的推出,以周明通为首的商务部的出现都已经够让大家惊讶的了。
中书省的裁撤,六部的崛起,包括第七部商务部的横空出世,再有就是出现了一个喉舌机构,新闻周刊。
这都是旷古烁今,前所未有的大胆改革。
不过貌似效果都还不错。
这也就是文人集团的弱势,老朱强势。
如果是换做别的君主不强硬的话,恐怕就一个裁撤中书省就是一个天大的麻烦。
自古皇权和相权的争斗何时真正的止歇过?
“诸位爱卿听仔细了,咱决定成立农业司,专管农业事宜!另外还有两项重要的改革。
其一,锦衣卫督查百官;
其二,放开国民的束缚,全体国民皆我大明之子民,上下一体,自由平等,自由劳作,自由通行全国。”
话音未落,有人出班上奏:“皇上,万万不可!”
徐达看的真真切切,刘伯温的眉头顿时就锁紧了。
出言者御史台言官胡图也。
徐达偷眼观瞧老朱的脸色阴沉的一批,似乎在极力的忍耐。
“胡御史认为有何不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出你的想,大家也都议一议。”
刘伯温手捂着嘴,咳嗽的声音不断的传出。
大殿上的气氛有些诡异。
不过御史胡图似乎没有意思到刘老大人在提醒他,要他慎言。
胡图也算是御史台自刘伯温以下的资历最老的老人了,自从刘伯温称病卧床以来,他是主持御史台的第一人。
文官清流之领袖人物。
他的话还是在文人士子中间极有分量的。
而且老朱也很看重他。
不过今天老朱宣布改革,这是经过反复考量后的结果。他没有想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竟然是这个愣头青的家伙。
老朱打算采用郑长生的科学治国,逐渐的一步步的削弱酸腐文人的力量。
一个个的都是空谈误国之辈,论起来实干的人,还真是找不出几个。
对于文人的势力,老朱也是早有防备的,不过他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之罢了。
郑长生的建议一出,正好给了他一个对未来美好的愿景。
他这是已经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要按照郑长生的思路走了。
准确的说他是相信郑家先人的智慧,郑长生只不过是继承了其先人的遗著罢了。
老子给了你们这帮文人十几年的治国机会了,可是到现在还是贪腐成风,百姓依旧是处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下。
可是看看京师的秦淮河上,纸醉金迷的都是些什么人?
苦出身的老朱心头在滴血。
他夙夜忧思,苦于治国无方,你们这些人大鱼大肉,吃喝享乐。
拿着老子给你们的俸禄,还握着老子赋予你们的权利,骑在百姓的头上作威作福。
这就是你么奉行的儒家治国的结果。
老朱生气啊,气的肚子都要炸了。
现在老子要换一套治国方略试一试,可是还没怎么着呢,你们就沉不住气了,就要跳出来反对了。
你别以为老子不知道你胡图在老家的地都已经超过一千亩了,还有老家的大宅子是怎么来的。
你那两房刚十八的小妾刚娶进门,就又娶了一个十六的小妾。
额,老朱心里火都要安奈不住了。
可是胡图犹自不醒,侃侃而谈之乎者也子曰诗云的旁征博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