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口中说出的那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是对整个儒家打击颇深。
几乎是一句话便将他们定格为空谈之辈,或许这句话会有些偏颇。
但是,所引起的风波却是一点也不小。
这个天下是李家的天下,同样也是儒家的天下,数百年来的经营,使得他们枝叶散布于全国各处,儒家的影响,不比皇室弱多少,甚至在某些方面,儒家会更胜一筹。
大多数时候,连几大世家也同样不敢去招惹儒家。
但,李元吉却偏偏这么做了,不仅这么做了,还将儒家一下子给得罪的体无完肤,双方几乎没有和解的可能。
对于隐匿在国内的其他派系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好消息,至少证明了他们重新崛起的机会到了。
不管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随着时间的推移,登基大典已经来到。
在长安的所有官员,无论官职大小,一律都需要到场,尽管他们可能什么也看不到。
而在外的官员,除非是亲自点名的,其余的也要送上一道恭贺的书信。
真正到了这一天,除了礼部的大臣以外,其他人忙碌的事情反倒是不多。
“人都到齐了吗?”眼瞅着时辰已到,暂代吏部尚书职责的房玄龄朝着身边的侍郎问道。
登基大典是大事,就算不能一睹为快,人也必须要到场,吏部这边也是要做考核的,除非是真的病到频死之际以外,其他的都必须要来。
“还差一百余人!”
“怎么搞的?”房玄龄眉头紧皱,新帝登基,竟然有人敢拒不到场?
“都是些与儒家有关的官员。”侍郎低声的回应了句。
意思已经很明显,这些人是不可能来了。
李元吉将儒家说的一无是处,现在已经传遍了整座长安,要不了多久,就会传遍整个大唐。
这对于儒家声望的打击将有多大?
一些懂的变通的儒官自然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去惹了新帝,但一些一根筋的家伙,可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你既然觉得我儒家一无是处,那还让我们来捧场做什么?
“程知节也没有来,派去通知他的人说,程知节以太子禁他半年内不准离家为由拒绝了邀请。”除了那些儒官,程知节也是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
众所周知,登基大典过后,将会对那些功臣进行封赏。
程知节是头功,理应到场,可这货却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到场,而且还说的这么坦然大方。
“不用去管他,把这次没来的人全部记上,若是在咱们的名单内,大典过后就把他们化掉,哪来的回哪去!”房玄龄心中满是苦涩着的吩咐道。
这事自己也从未遇见过,历史上都罕有出现。
连皇帝的登基大典都敢不来,这是觉得自己的命到底有多硬啊?
至于程知节,那是个聪明人。
自己给自己找了个麻烦,然后免去了这一次的头功,同样的也将自己泯灭于众人之间,让人渐渐的淡忘掉他曾经做过的事情。
弑主,这个名声可不是一般人能抗的起的,房玄龄很理解程知节此刻的处境。
……
隆重的登基大典,沉闷的气氛。
在礼部尚书的主持下,先是宣读了太上皇李渊的禅位诏书,这个早在半个月前就有了,现在只不过是重新念了一遍。
接着是第二个环节,祭天,在一座高台之上,同样由礼部的人负责指引着,李元吉装模作样的摆了个姿势,这一环节算是过去。
第三个环节是大赦天下,除死罪等重刑罪犯以外,其余囚犯全部释放,这个跟以往的大赦天下没有什么区别,同样的模板,换上一些词汇,就成了李元吉的大赦诏书。
李元吉如同木偶一样,身披黄色龙袍,头戴皇冠,在礼部尚书的指引下一个个步骤的进行着。
第四个环节是颁布即位诏书,同样是专人提前拟好的,经过了礼部以及几位宰相审核的诏书,确认无误之后这才确定下来的。
然后就是传国玉玺,皇权的象征。
在宫中礼乐手的伴奏下,李元吉在宋忠的搀扶下登上龙椅,接受百官朝贺。
然后就是最后一个环节,祭告宗庙,社稷以及万民。
这一整套流程下来,一整天的时间也就这么过去了。
所有人,也包括李元吉在内,都只是早上稍稍吃了些,然后饿了整整一天的功夫。
大典结束,人群有序的退场,熙熙攘攘的声音。
某个角落里,约百人规模的年轻人却没有乱动,没有吏部人员的命令,他们也不敢乱动。
比起那些待在外面的官员来说,他们无疑幸运了许多,至少能够隐隐约约的看到皇帝的身影。
“不枉此生!不枉此生呐……”敬播满脸振奋的挥着拳头,激动的嚷嚷着。
周边其他的考生也与敬播状态相差无异,作为刚刚过了第一场考试的考生,能够有资格见到皇帝的登基大典,这是什么样的荣耀?
而且他们的位置也算是极好,周边尽是七品以上的官员,甚至在这里,七品都只能待在角落里跟他们这些白身之人蹲在一起。
“的确不枉此生,只是没有想到,你我这等自认为考的不好的,也有资格进入下一轮。”上官仪有些激动,也有些尴尬。
激动的是自己成功的进入了下一轮,距离当官又近了一些,尴尬的是考试的结果自己并不满意,前面的四十分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能拿到几分?
“走吧,陛下要召见你们!”负责管理这帮考生的吏部官员有些眼红的说着,自己忙前忙后忙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也没见陛下召见一下,这帮小子什么忙也没帮,就得到了召见,上哪说理去?
原本就中了大奖的这帮考生,此刻更是如同入了洞房一般的惊讶与欢喜,简直比金榜题名还要兴奋。
多少人这一辈子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远远的看见皇帝一眼?
现在,他们有机会了……
……
太极殿,登基过后的李元吉很不适应,皇帝规矩多,处处都有人要盯着,以免失礼什么的。
打内心来讲,自己是真不想当这个皇帝,太累,太不自由,也很不自在。
手中拿着的,是今日登基大典没有到场的大臣名单。
其中不乏一些自己看重的人物,可惜他们遭受儒家佘毒太深。
以至于分不清好坏,分不清自己话音里的意思。
对此,自己只能表示失望,极度的失望。
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也没有什么好惋惜的,大笔一挥,这百十人的名字将从大唐官员的名册中被划掉。
李元吉痛快的签字划掉,让房玄龄小心肝止不住的颤抖着,那些人可有不少的重要人物。
“陛下何不派人与其沟通一番?若终不成,至少陛下以做到仁义恩至,天下人也无话可说。”房玄龄还未开口,魏徵却直接谏言道。
“今日之事,按律当如何处置?”李元吉微瞥了眼,威严道。
“轻则罢官,重则死罪!”魏徵说道。
“朕不治他们的罪便算是仁义恩至了,连句话都听不明白的腐儒,你来告诉朕,朕如何才能说服自己去劝他们回来?”李元吉并不愤怒,朝着魏徵反问道。
自己面子给尽,给他们留有不少余地,可他们依旧要如此做。
或许是接受不了儒家被自己如此说教,或许是接受不了失去一家独大的现实。
但是一百多人一起旷工,旷的还是登基大典这种当朝最重要的仪式,自己若再派人前去规劝,以后这朝政还如何治理?
“臣深知陛下心意,可此时并非意气用事的时候,此事陛下应当徐徐而图之。”魏徵继续劝谏道,换了主子,身份地位却没打算更换。
“意气用事?”李元吉故意提高了声调,要想日子过的爽,要么大刀阔斧的改进,用一段时间去完成自己的设想,要么就是在改进中死亡,反正自己已经留下了那么多的东西,就算是大唐被自己搞没了,那么在搞没之前,也要尽可能的帮后任搞定一些顽疾。
至少不会像李世民那样,留给自己这么一个烂摊子。
“假如人的身上患有一种并不难治的小病,是等一等,等到病情更严重的时候再去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治呢?还是早在一开始,就将它掐死在源头?”
“自然是掐死在源头!”李元吉善辩的程度让魏徵有些难以相信,这在以前可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这个问题又让自己不得不回答,不得不按照他的想法去回答。
“朕可没说儒家就是不行,而是时代已经证明,儒家的一家独大,对社稷的发展没有什么好处,既然没有好处,又为何要留着?要改,改掉那些不适合的,留下,并发扬光大那些适合的,理解朕意思的今日都在,理解不了的,认为朕这是再毁他儒家根基的,今日都在家中。”李元吉微微眯着眼睛,儒家,远比世家更难对付,但放在一个特定的时候,儒家却又很好对付。
“既然如此,朕为何不如了他们的心意?摧毁的更彻底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