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整个世界各个区域都在开打。
除了核心战场世界屋脊之外,其余四周围的突围战也如火如荼,包括东欧战场,来自英法等国的援军以及北欧人的部队在这里和威尔人的阻击部队进行了遭遇,打得不可开交,甚至几乎在开战的第一时间就有威力超过核弹的爆炸在这里炸开,波及范围之大,几乎笼罩了好几座城市的范围。
其次是从北部俄军之中抽调出来的集结军,分别从两个方向赶向核心战场,一部分是直接由西伯利亚平原出发跨过阿尔泰山脉以及天山山脉准备直接切入核心战场。不得不说这群专治各种不服的职业遛熊人的心是真的大,他们仿佛不知道自己这一脑袋撞上去顶到的就是威尔人的绝对主力部队,但事实证明,即使是地球上的战斗民族,在面对威尔人也是要遭创的,这支准备直接出击核心战场的集结部队在还没有抵达阿泰尔山脉的时候就在平原上和威尔人的阻击部队遭遇了,一场遭遇战打的不可开交。至于另一支来自北部的援军,则是从东部稍微绕了一圈,越过蒙古高原区域和华夏方面军进行了对接和汇合之后,才从华夏国土境内赶向核心战场,这一路就相对而言较为通畅了,因为威尔人对华夏内陆的袭击并没有能够实现,现在除了西部战场,华夏国境之内还是一片平静的,毕竟东海以及南海的反击已经先一步取得了大捷,威尔人的横扫能够扫过东南亚,但是这股飓风在抵达华夏的时候被强势逼了回去。
简单的说,目前能够真正对核心战场提供支援的,只能是北部俄军的第二支绕远路的部队。
再说,东南亚区域的海战,从华夏南海一直到南沙群岛直至苏门答腊这片岛屿密集的区域,展开了混战,这里的国家非常多,而且都比较弱小,这里并不属于遭遇战,而是反击战,相对于其他几个方向而言,这里的几个国家都处于自卫状态,因为再往下就是威尔人所控制的第六区,他们仅凭自己的力量就难以对抗威尔人的强势横扫,所以此时的乱战,并不是集结部队和威尔人的整体遭遇战,目的仅在于对抗威尔人的袭击。
这里算是目前世界上战况最不乐观的一片战区了,但是不管这些国家最终能否在威尔人的压力下集结起援军赶往世界屋脊,他们此时正在进行的战斗,也等同于是在拖延威尔人的一部分战力,所以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只不过这片距离核心区域较为接近的区域短时间内恐怕是无法为华夏方面军提供任何援助了,甚至于比较尴尬的是,东南亚一些弱小的岛国根本无力对抗威尔人的强势横扫,像中方提出了救援求助……
再最后就是太平洋上莱特勒将军的战场了。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老兵不死。
老兵不死,而且也不凋零。
从战局的掌控,到整体军队的推进,莱特勒所做的调遣一丝不苟,他让战场的局势按照自己的规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威尔人在太平洋战线上的阻击没有算非常强烈,它们本就没有打算在这里彻底抹杀南美北美两大洲组织起来的援军,威尔人的目的仅仅是拖延时间,威尔人各个方面的阻击部队,遵循这一个规律,那就是距离核心战场越近的地方,军队规模就越庞大,军队内部的威尔人等级也越高,所以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部署,虽然看起来笼罩范围很广,但是却远远比不上西伯利亚平原上的阻击军队或者东欧的阻击军队。
这一次的大战,两美洲和战场的瓜葛并不大,威尔人所需要做的就是让这支太平洋阻击军队先拖住莱特勒的部队,然后等后续在两洲的袭击军队重新集结起来,和阻击部队形成前后夹击的姿势,这样就有机会一口气吃掉莱特勒,把这支从美洲支援向亚洲的雄鹰咬死在太平洋上空。
但是威尔人显然低估了莱特勒玩命的决心。
从他穿上军服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活着回美洲,这场战就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战,老将军又怎么能够容许自己的最终一战是以失败告终的呢?
要死,也是死在核心战场上。
……
此时太平洋上空已经弥漫着浓厚的硝烟,几乎盖住了整个天空。
海面上漂浮着无数的战舰战机的残骸碎片。
被击毁的舰艇正在缓慢的下沉着。
威尔人的难缠程度超出了莱特勒的想象,通常情况下,人类军队的空军只要被击毁战机,基本上就等同于损失了一个战斗单位,运气好的话,飞行员还有可能通过求生舱逃离爆炸的战机,运气不好就直接随着战机炸成碎片了。
但是威尔人的单体战舰如果被击毁,内部的威尔人还能够脱离战舰,凭借铠甲进行悬空作战,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威尔人在战舰损毁严重的情况下,会提前主动放弃战舰,以悬空的个人姿态继续参与空战,而人类战机飞行员在自知求生无望的情况下,只能尽可能的驾驶战机和对方同归于尽,这是非常残忍的一种战斗方式的对比。
但是莱特勒的军队有着较大规模的优势。
在这片海域上,威尔人的目的是拖延,换句话说就是守住这条防线。
并且这是茫茫无际的太平洋,所以莱特勒能够得到来自北美南美军方的所有远程武器的帮助,在大海上,可以肆无忌惮的使用大规模的作战武器,这就莱特勒最大的依仗。
威尔人的目的旨在阻击,那么就用最大规模的远程武器去轰开道路吧。
……
两年前,人类所掌握的最强大的武器,就是核弹。
但是两年之后,他们有了比原来的核弹更加恐怖的弹头,本质上也是属于核武器,但是有着更加精良的技术加持。
……
“尝尝新东西的威力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