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微笑道:“房大人所言不错。为官者虽然有文臣武将之说,但是两者不能分的太清楚。
文臣有时候也要拿起武器上阵杀敌,老夫打个比方,你们是一座城池的官员,被敌军围困,守将被杀了,需要你们统领士兵。
那时你们即是文臣,也是武将,那时,你们还会说自己只是文臣,武将的事情不归你管吗?”
“学生惭愧。多谢两位大人教诲。”周茫和杨海同时行礼,脸上露出惭愧之色。
他们两个还没有正式封为官员,只能自称为学生。
王宁安道:“两位大人的教诲,我铭记于心,刚刚已经进去蛮多的人了,两位再不去,可要变成最后才到的大臣,对两位大人的名声来说可不好。”
“哈哈……”杜如晦笑了笑,道:“你小子这么快就要赶我们走,看来对状元之事已经胸有成竹了。”
“一般般,没有什么大问题。”王宁安十分谦虚的说道。
房玄龄也笑了笑,道:“看来是十分自信,克明,我们看来是白担心,还是早点去朝堂上吧。”
“对,早点上完朝,我们可以好好欣赏他们的答题。”
杜如晦和房玄龄也走了皇宫。
王宁安叹口气道:“既然要等,为什么还让我们这么早来,真是的。”
周茫和杨海心中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不敢像王宁安一样把话说出来。
他们看着远方,又有两辆马车往皇城这边驶过来。
马车并排在停在一起,接着有两人在各自车夫的搀扶下走下了马车后,他们去赫然是文坛的泰山北斗,孔颖达和颜师古。
“是孔师。”
“还有颜师。”
周茫和杨海看到两人下了马车后,不由得全身颤抖,因为兴奋、激动而引起的全身颤抖,这两位可是全天下文人的偶像。
他们两个快速的走到他们两人面前,激动的拱手行礼:“见过颜师、孔师。”
王宁安没有想到他们两个看到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就是行个礼,可是见到孔颖达和颜师古就兴奋的发抖,跟后世的小女生见到了偶像明星相比,已经不遑多让了。
孔颖达和颜师古两人跟周茫和杨海两人寒暄了几句就往王宁安这边走来。
“孔师,颜师很久不见了,近日可好?”王宁安对着两人行礼道。
孔颖达笑道:“有一阵子没有听到宁安你的高谈阔论了,着实有些无聊。”
颜师古也笑着说道:“老夫也希望能再听一听你别出心裁的想法,同时询问你什么时候能可以去你的书院看一看。
要是老夫觉得不满意,老夫可是随时都会反悔的。”
王宁安说道:“一定帮颜师满意。”
“那行,老夫就等着。”颜师古点头笑道。
孔颖达道:“老夫看你如此镇定,等会的御前殿试一定十分有把握了?”
“只要陛下不是存心找茬,应该没有问题。”王宁安说道。
“哈哈……”
颜师古和孔颖达大笑起来,
敢如此说李二的人,普天之下只有王宁安一人。
“好了,不多聊了,我们先进去了,在殿前看你表现。”颜师古道。
“正是。”孔颖达附和道。
“好。”王宁安应道。
周茫和杨海远远的见颜师古和孔颖达和王宁安有说有笑,心中有惊讶,有羡慕,更是有些嫉妒。
见到颜师古和孔颖达一起进宫后,立刻来到王宁安的面前,异口同声的问道:“你是颜师还是孔师的学生?”
王宁安白了他们一眼,道:“难道你们没有听李剑山提过我的老师?”
周茫两人均是摇头。
王宁安叹口气,道:“我不是孔师和颜师的弟子,你们不用为此担心。我的老师从小隐姓埋名,因此说了你们也不会知道。”
周茫和杨海互看了一眼,随心有疑惑,却不再言语,既然对方不说,他们也不打算问。
心高气傲的他们,再加上对王宁安的不屑,他们更加不会开口询问。
就这样,三人一直静等着,直到一个小太监通知他们可以进宫见圣为止。
周茫和杨海两人越往宫中走去,内心越紧张。
三人在小太监的带领下,来到了朝堂上面见李二。
“参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三人同时行礼。
李二沉声道:“免礼。”
“谢陛下。”
“你们三人都是此次科举的甲等,今日朕和众位大臣们考一考你们,从而确定状元头衔花落谁家。”李二再次开口道。
杨海道:“学生恳请皇上和各位大臣们出题。”
长孙无忌率先开口道:“既然你们已经如此着急,那么第一题就由我先出。”
“请大人出题。”
长孙无忌微微点了一下头,道:“大唐成立没多久,如何让百姓认可大唐,对朝廷的政策有何看法?”
周茫抢着说道:“陛下,各位大人。大唐刚立国需要得到百姓们的认可,需要做到轻徭薄赋,鼓励农耕,宽政安民等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这点朝廷已经在做了,并且做的非常成功。
现在每个百姓都以自己是大唐人为荣,然,学生还认为,朝廷可以舒缓刑罚……”
周茫滔滔不绝的讲了很多政策上的想法,让长孙无忌等人都微微点头,表示的很欣慰。
李二大声道:“说的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轻徭薄赋,农耕为主,百姓才能衣食无忧,大唐才能强盛,百姓才会认同朝廷。”
“多谢陛下夸奖。”周茫连忙谢道。
杨海出列道:“陛下,长孙大人已经出过一题,周茫已经回答了,再有学生回答这一题,学生自觉未必会比周茫说的还要。
因此,学生恳请陛下再出一题,由学生来答,以示公正。”
众人觉得非常有礼,政策之说,大同小异,如果是笔试,那么可以从他们的试卷上选择优劣。
可现在是口试,一人说完,另一人就能加加减减多说一点,这对前一人不公平。如果两人的想法大同小异,
那对第二人又不公平了。
这次明显对杨海不公平。
李二沉吟片刻,看着一脸悠闲的王宁安,问道:“宁安,你对此有何看法?”
王宁安拱手道:“回禀陛下,朝廷的修养身息政策已经非常不错,不说别的,学生就说说朝廷的土地政策。”
李二等人精神一震,这小子不出声还好,一出生声就惊到所有人,朝廷集合百官的智慧终于想出了以均田制为基础,确立租庸调制。
这小子竟然有不同的看法,这让他们情何以堪,然而他们却知道王宁安每次都会语出惊人,所以又很期待他的评论。
周茫和杨海都不约而同的看向王宁安,这还跟他们见过的王宁安是同一个人吗?敢评论朝廷的土地政策,这政策可是被广大百姓给接受的。
王宁安不知道众人心理的想法,缓缓说道:“朝廷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确立租庸调制,有两税法之说。
租庸调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服役为主,总体而言,“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
还有两税法,这些具体内容学生就不说了,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点非常好,赋税征收对象从人为主变成以土地资产为主,乡村土豪以及世家们就没有了免除赋税的特权。
这让朝廷不再限制乡村土豪和世家们对土地和劳动力的占有,没有土地的百姓就不用交税。
朝廷的赋税征收也发生了天大的变化,以前,主要是实物和劳役,现在按土地面积摊征,以实物为主,按户版等高下摊征税钱,即钱物均收。
这让百姓们都慢慢的以金钱为主,知道花钱,使货币流通,为大唐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众人满意的点点头,露出了笑容,这话才让人喜欢。
就在众人高兴的时候,王宁安再次说道:“刚刚说的都是好的一面,现在我们来说说坏的一面。
均田制是好,但是它一定要在朝廷上下团结一心,给予百姓们一个正确的范例。
然而这个范例一旦有一个环节出错了,那么土地兼并就会出现,到那时大唐的大部分土地都会在少数的人手中。朝廷的土地会越来越少,均田制就会彻底成为一个笑话。”
“你这是在说朝廷会有人中饱私囊,暗中吞并土地了?”李二沉声道。
长孙无忌等人的脸色变的有些不自然,王宁安的话,说到大家的痛处了,虽然朝廷不太赞同土地买卖,但在特定的情况下还是允许土地买卖的。
王宁安拱手道:“陛下,天下土地何其多,今日吞一亩,明日再买一亩,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官员都不会制止。
十年,百年之后呢?这些吞并土地的乡村土豪们以及世家们会拥有多少土地?
尤其是农民是靠天吃饭的,一旦有个天灾,手上无钱无粮的百姓们该会如何缴纳赋税?
恐怕除了逃走之外,就是将土地卖掉,自身成为那些乡村土豪们的佃户。”
李二的脸色缓和了很多,道:“有天灾或者产出少于七成,朝廷都是免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