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年
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帝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喜爱,康熙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一些史学家认为,正因为康熙认为孙子弘历在为人处事的方式上与自己极为相像——在十数岁时就精于武术,并对艺术创作十分着迷——所以才传位于其父雍正。
在雍正即位当年,弘历就被以“秘建皇储”的方式确立为继承人。由于弘历行事恩威并施,手段宽猛相济,雍正时常指派他作为自己的钦差出京办事。政治上的能力,使其逐渐得到了雍正的恩宠。
2、登基
在弘历正式登基前,其皇储的身份早已广为天下知。弘历深受其祖父康熙与父亲雍正的喜爱,在其父执政期间,时常参与军国要务。据传由于雍正并不希望其子陷入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夺储之争,将传位诏书置于乾清宫的牌匾后,直到自己驾崩后方可打开。1735年,雍正崩,乾隆顺利继承皇位。
3、武功
乾隆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利用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他曾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纥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其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自称有十全武功,称十全老人。
3.1 西北战事
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被康熙击败后,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拥有很大的势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清廷为敌。策布阿拉布坦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继续统领其众。乾隆时代,遇上准噶尔部内乱的大好时机,果断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尔丹策零外甥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终于完全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这场战争,从噶尔丹时代算起,已持续了近70年。
准噶尔部平定之后,维吾尔族的首领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动维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对西北用兵,这场战争延续了三年,终于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国外。随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并在喀什等地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职位,同时大幅减轻了维族地区的赋税负担。西北19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终于巩固在中央政权之下,这是乾隆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3.2 西南战事
乾隆反对对西藏用兵,坚持以**喇嘛管理西藏地区,并派遣军队以维持主权。此后清军曾远征缅甸和尼泊尔,迫使其承认自己的宗主国地位。
此外,西南的大小金川之战(大金川、小金川)也打得十分艰辛,两次反叛总共持续了近30年,贯穿了乾隆统治期的中段。乾隆先后两杀主帅,耗银七千万,才压服了这里的藏民。
3.3 对越战争
1787年,越南爆发西山三兄弟起义,末代黎朝国王出逃,寻求帮助以恢复他在升龙府(今河内)的统治。乾隆应允了他的要求并派出大批军队帮助他平定起义。1788年,清朝军队攻克了升龙府,但几个月后的春季,便遭到了阮惠及其所部发动的强烈攻势而再次沦陷。此后的90年中,对于越南事务和黎王及其家族,清政府只是作出了外交上的保护。
乾隆的军事扩张给清朝增添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也带来了许多少数民族——回纥(回族)、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鄂温克族和蒙古族。军事扩张也占用了帝国庞大的国库开支,这也成为清末国力衰弱,面对西方列强时清政府束手无策的一个间接的原因。
4、文治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
即位初期,乾隆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共36000卷,含完整作品3450部,用15000誊写人员耗费20年而成。
乾隆本人是陶瓷艺术的爱好者,在其统治期间,中国的陶瓷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直至今日,一些乾隆朝的收藏品和陶瓷宫廷用器还被故宫博物院、伦敦大卫基金会所收藏。
建筑上,乾隆在圆明园的建造上打上了私人喜好的烙印,并亲自监督了西洋楼的建造。1750年,乾隆委托意大利天主会教士朗士宁设计了定时水钟和喷泉装置,以供皇家娱乐。
乾隆屡次到江南游历,铺张浪费,民不聊生。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乾隆的视角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已经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4.1 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的兴起旨在震慑反清势力,其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清王朝的历史中,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时则成为一种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癫狂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这里把乾隆当政时最著名的文字狱列举如下:
1753年,乾隆屡次到江南游历,民不聊生。江西抚州、千总卢鲁生假借工部尚书孙嘉淦名义撰写劝止乾隆再下江南的奏章,辞意悲切,全国广为传颂。案发后卢鲁生千刀万剐,两个儿子处斩,受牵连定罪下狱的有一千多人。
1755年,内阁大学士胡中藻所著《坚磨室诗抄》中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他故意把“浊”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测,处斩。广西巡抚满族人鄂昌跟胡中藻作诗唱和,在《塞上吟》一诗中称蒙古人为“胡儿”,乾隆认为鄂昌自己就是胡儿,诋毁同类,丧心病狂,下令自杀。
“:“……乃近来多效汉人习气,往往稍解章句,即妄为诗歌,动以浮夸相尚,……即如鄂昌,身系满洲,世受国恩,乃任广西巡抚时,见胡中藻悖逆诗词,不但不知愤恨,且与之往复唱和,实为丧心之尤!……着将此通行传谕八旗,……倘有托名读书,无知妄华,哆口吟咏,自蹈嚣凌、恶习者,朕必重治其家!。乾隆20年3日庚子。”——乾隆
1764年,秦州知州赖宏典向北京官员请托谋求升迁,信里说“点将交兵,不失军机”,乾隆认为他明目张胆谋反,砍头。
1778年,江苏东台诗人、原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早已去世,遗著《一柱楼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乾隆认为“壶儿”就是“胡儿”,显然诽谤政府,嘲讽满清没文化。徐某剖棺戮尸,儿孙和地方官员全部斩首。
乾隆非常赏识内阁大学士沈德潜,作诗常请他删改,乾隆作不出诗时还请他秘密代笔。沈德潜死后,乾隆命他的家人进呈沈的诗集,发现他把代乾隆捉刀的诗也收录其中,这对乾隆的虚荣心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恰好诗集中有咏黑牡丹一首,有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认为是影射入主中国的满族为“异种”,下令剖棺戮尸。
1781年,休致在家的前大理寺卿尹嘉铨所著书中自称“古稀老人”,又有句说“为王者师”。乾隆说“我自称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么也敢自称古稀老人?”绞死。
上面列举的是乾隆朝有代表性的“文字狱”案。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乾隆制造的“文字狱”是强加给文人身上的“莫须有”罪名,其目的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需要。
有关此节的详细情况,参见[文字狱]
4.2 下江南
乾隆和祖父康熙一样,那就是去江南考察民情。乾隆的祖父康熙皇帝也曾到过江南六次,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的社会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俭朴,且多数情况下是微服私访。没有惊动更没有骚扰地方百姓。乾隆也曾六下江南。
乾隆除了下江南游荡猎奇外,还在北京西郊营造繁华盖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东造琳宫,西增复殿,南筑崇台,北构杰阁,说不尽的巍峨华丽。又经文人学士,良工巧匠,费了无数心血这里凿池,那里叠石,此处栽林,彼处莳花,繁丽之中,点缀景致,不论春秋冬夏,都觉相宜。又责成各省地方官,搜罗珍禽异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万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宝物,一齐陈列园中。因此圆明园也被全世界称为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乾隆在内政方面创举不多,其最大的成绩是继续施行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政策,并以个人的威望维持统治高层的稳定,使社会经济在稳定发展中达到繁荣。
4.3 为袁崇焕平反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乾隆大帝还编写了《四库全书》。当时很多明朝史书,为了美化变态的明朝皇帝,竟然恶毒污蔑袁督师是汉奸,这些书都被乾隆大帝统统烧掉或者改掉了,只保留乾隆大帝亲自修订的《明史》。一个百年后的人为一个
5、“十全老人”
乾隆统治的中后期,随着自身逐渐老迈,本性的好大喜功,更喜欢周围人的颂扬。乾隆本身具有优秀的文学功底,但除了炫耀他的“绝世文才”外,还挖空心思渲染他的“盖世武功”。乾隆曾得意的自封为“十全老人”,有如下功绩:
·1747年:平大小金川;
·1755年:平准部;
·1757年:再平准部;
·1759年:平回部;
·1769年:平缅甸;
·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
·1788年:平台湾;
·1789年:平越南;
·1791年:平尼泊尔;
·1792年:再平尼泊尔。
乾隆最大的功绩是征服准噶尔汗国,开辟新疆省。在十全武功中分为三个——平准部、再平准部、平回部。一百九十万平方公里辽阔疆土的开辟,仅此就足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而其对待准噶尔部的种族灭绝政策也一直为后世所诟病。
有关此节的详细情况,参见[十全老人]
6、乾隆与和珅
晚年的乾隆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大贪官和珅。
和珅是一位侍卫出身的满洲公子,青年和珅有着不错的办事能力和抱负,并因为特殊的机缘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并在他统治的后期被擢升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和珅熟谙做官技巧,在肉麻的谄媚和恭谨的外貌掩盖下,把乾隆玩弄于股掌之上。在官场上浸淫多年后,和珅的全部行政才能就是贪污和弄权,对乾隆重用他的回报是在全国建立一个史无前例的贪污系统,把清帝国的墙基掏空。乾隆死后,和珅也跟着倒台,嘉庆查抄出他的家产折合白银九亿两,相当于全国十二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如果包括他挥霍掉的和亲人贪污的款项,总数应该不下二十年的财政收入,和珅当权刚好二十年!
7、马戛尔尼入觐
整个十八世纪中叶,乾隆面临着日益强大的西方列国和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的压力,但依然盲目沉浸在自己“中央之国”的地位中。在这种情况下,中英两国一次较大的文化冲突来临。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9月,由前驻俄公使、孟加拉总督马戛尔尼率领的由科学家、作家、医官及卫队等90人组成的使团,携带天文仪器、车船模型、纺织用品和图画等600箱礼品 ,乘船自朴次茅斯启程 。使团带有英王庆贺乾隆帝83岁寿辰的信函和国书。
乾隆帝对英使首次来华极为重视。1793年8月,马戛尔尼一行抵达大沽,旋由接待大员陪同经北京前往热河(今河北承德)行宫。关于觐见礼节 ,马戛尔尼拒绝行跪拜礼。军机大臣和珅在热河约见使团,马戛尔尼称病不见,只派副使斯当东前往要求举行谈判。乾隆帝称该使“妄自骄矜”,对其来华别有所图,更具戒心,但仍表示可“顺其国俗”,行免冠屈一膝深鞠躬礼。
9月14日,马戛尔尼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觐见乾隆帝,正式递交国书并参加万寿节活动。马戛尔尼多次想与和讨论两国贸易和建交问题,均无结果。10月3日,英使提出书面要求6点:
·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
·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
·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 ,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
·在广州附近辟一地,准英商享有与上款相同的权利。
·英商在澳门、广州内河运货得免税或减税。
·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
乾隆帝以所请与“天朝体例”不合,一一驳回,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警告英人不得再到浙江、天津贸易,否则必遭“驱逐出洋”。至此,马戛尔尼的使命归于失败。10月7日,使团一行乘船由运河南下杭州,然后改行陆路至广州离境,于次年9月回到英国。
马戛尔尼归国后将自己满清一行写成游记,内对乾隆治下人民生活穷困,思想愚昧多有记载,其得出结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一个国家不进则退,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有关此节的详细情况,参见[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8、晚年
晚年,自号十全老人,陶醉于文治武功,听任和砷专权,日益腐败。
晚年的乾隆宠信和珅,且时常下江南。乾隆登基时,清政府国库尚有3,000,000两白银,1775年左右,乾隆到达了他统治的巅峰时期,国库积有白银73,900,000两,甚至超过了康雍两朝。但是长期且巨大的贪污腐败、数次远征、诸多宫廷建造、个人六次南下、历次平叛、缓慢孳生的鸦片以及个人浮华奢侈的生活,消耗了150,200,000两白银。1796年乾隆退位时,几乎所有的国库资金被挥霍一空。八国联军侵华时,一无所有的国库带给他的继承者嘉庆巨大的困扰。
9、退位
1795年10月,清政府宣布乾隆将于来年春天让位于其子颙琰,这意味着他在位的时间要比他的祖父康熙短一年。在准备期间,乾隆搬出了在位皇帝使用的养心殿,搬入了紫禁城中另一处居所。但是就如他并未离开紫禁城一样,乾隆并不想放开他统治了六十年的大权。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听政三年,并实际统治至其驾崩。
10、传说
10.1 乾隆的身世
有关乾隆的传说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身世。说乾隆是一个被偷换的汉家男婴,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书中一个醒目标题便是《弘历非满洲种》。这本书还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个汉人。应该说,这本书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只是单纯地美化满族统治的正统性。而广大汉族也并不认同这个说法,更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一种侮辱。
1925年名噪一时的鸳鸯蝴蝶派大家之一的许啸天在上海出版《清宫十三朝演义》,从爱新觉罗始祖布库里雍顺,一直写到宣统大婚。关于乾隆家世,书中说:乾隆原是陈阁老陈元龙的儿子,被雍正妻子用掉包计换了来,乾隆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隐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但这时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只得到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许啸天编写的虽是百年前的乾隆故事,却融入了上海滩十里洋场的韵味,再加上文笔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生动,因而十分投合市井小民的胃口。随着《清宫十三朝演义》的风靡一时,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的说法更是不胫而走,广为人知。
近些年来,有关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仍然接连不断地闯入文艺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金庸就出生在浙江海宁,祖上是满清大官,从小听的就是有关乾隆的种种传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紧紧围绕着乾隆的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的小说精彩纷呈,使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说法传得更广了。
10.2 乾隆与香妃
这是发生在乾隆盛世,被后人广泛传颂的一个民族和亲、民族融合的动人的爱情故事。
乾隆初年,我国西疆维部*圣裔阿里和卓家生下一位满身溢香的奇女,取名伊帕尔,这女孩被维部誉为“真主的使者”,她就是后来的“香妃”。 伊帕尔从小就美丽聪颖,父母亲爱如至宝。十八世纪中叶,西疆叶尔羌城主阿里在抵御罗刹国入侵的战斗中壮烈捐躯。
清廷战将兆惠打败了罗刹入侵叛匪后,陪阿里的兄弟额色伊和女儿伊帕尔进京受封。乾隆为伊帕尔的聪明和美貌所倾倒,对她的狭义又十分敬佩,并想用联姻的办法巩固国家统一,因此,萌生纳伊帕尔入宫为妃之念。
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给整个西疆维部民族带来安宁与幸福,伊帕尔冷静思考,告别了家乡,告别了斯塔迪,决然走上入宫做皇妃的人生之路。入宫难,做皇妃难,做宠妃更难是伊帕尔入宫的人生写照。入宫不久,伊帕尔遭到两股势力的挑战与暗算。
由于受人挑拨,伊帕尔对乾隆产生了误解,并发生了刺杀乾隆的一幕。但乾隆原谅了伊帕尔,他的真情也最终感动了伊帕尔。伊帕尔不仅美貌、聪慧,且贤淑才艺俱佳,深得乾隆宠爱,亲昵称她为“香妹”,乾隆视伊帕尔为知己,称她为治国安邦的贤才。伊帕尔一边和反对势力抗争,一边帮助乾隆处理政务,先后奉皇命查灾情,救民女,处置恶吏。乾隆每次外巡必带“香妃”, 伊帕尔先后陪乾隆去山东,巡视江南,查盐案,惩贪官,治盐霸,为百姓申冤,救黎民于水火,她为乾隆营造太平盛世尽心竭力,为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伊帕尔的入宫和受宠,遭到了皇后和嫔妃们的妒忌,在后宫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伊帕尔粉碎了两股势力一次又一次的阴谋诡计,转危为安,在每场争斗中,伊帕尔都绽放出她的传奇色彩。
伊帕尔无愧为维部的英雄,更无愧为后宫的典范,乾隆为她赐名号“容”,褒扬伊帕尔心胸博大,容妃——香妃,美名世代流传。
1、早年
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帝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喜爱,康熙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一些史学家认为,正因为康熙认为孙子弘历在为人处事的方式上与自己极为相像——在十数岁时就精于武术,并对艺术创作十分着迷——所以才传位于其父雍正。
在雍正即位当年,弘历就被以“秘建皇储”的方式确立为继承人。由于弘历行事恩威并施,手段宽猛相济,雍正时常指派他作为自己的钦差出京办事。政治上的能力,使其逐渐得到了雍正的恩宠。
2、登基
在弘历正式登基前,其皇储的身份早已广为天下知。弘历深受其祖父康熙与父亲雍正的喜爱,在其父执政期间,时常参与军国要务。据传由于雍正并不希望其子陷入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夺储之争,将传位诏书置于乾清宫的牌匾后,直到自己驾崩后方可打开。1735年,雍正崩,乾隆顺利继承皇位。
3、武功
乾隆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利用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他曾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纥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其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自称有十全武功,称十全老人。
3.1 西北战事
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被康熙击败后,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拥有很大的势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清廷为敌。策布阿拉布坦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继续统领其众。乾隆时代,遇上准噶尔部内乱的大好时机,果断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尔丹策零外甥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终于完全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这场战争,从噶尔丹时代算起,已持续了近70年。
准噶尔部平定之后,维吾尔族的首领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动维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对西北用兵,这场战争延续了三年,终于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国外。随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并在喀什等地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职位,同时大幅减轻了维族地区的赋税负担。西北19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终于巩固在中央政权之下,这是乾隆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3.2 西南战事
乾隆反对对西藏用兵,坚持以**喇嘛管理西藏地区,并派遣军队以维持主权。此后清军曾远征缅甸和尼泊尔,迫使其承认自己的宗主国地位。
此外,西南的大小金川之战(大金川、小金川)也打得十分艰辛,两次反叛总共持续了近30年,贯穿了乾隆统治期的中段。乾隆先后两杀主帅,耗银七千万,才压服了这里的藏民。
3.3 对越战争
1787年,越南爆发西山三兄弟起义,末代黎朝国王出逃,寻求帮助以恢复他在升龙府(今河内)的统治。乾隆应允了他的要求并派出大批军队帮助他平定起义。1788年,清朝军队攻克了升龙府,但几个月后的春季,便遭到了阮惠及其所部发动的强烈攻势而再次沦陷。此后的90年中,对于越南事务和黎王及其家族,清政府只是作出了外交上的保护。
乾隆的军事扩张给清朝增添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也带来了许多少数民族——回纥(回族)、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鄂温克族和蒙古族。军事扩张也占用了帝国庞大的国库开支,这也成为清末国力衰弱,面对西方列强时清政府束手无策的一个间接的原因。
4、文治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
即位初期,乾隆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共36000卷,含完整作品3450部,用15000誊写人员耗费20年而成。
乾隆本人是陶瓷艺术的爱好者,在其统治期间,中国的陶瓷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直至今日,一些乾隆朝的收藏品和陶瓷宫廷用器还被故宫博物院、伦敦大卫基金会所收藏。
建筑上,乾隆在圆明园的建造上打上了私人喜好的烙印,并亲自监督了西洋楼的建造。1750年,乾隆委托意大利天主会教士朗士宁设计了定时水钟和喷泉装置,以供皇家娱乐。
乾隆屡次到江南游历,铺张浪费,民不聊生。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乾隆的视角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已经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4.1 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的兴起旨在震慑反清势力,其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清王朝的历史中,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时则成为一种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癫狂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这里把乾隆当政时最著名的文字狱列举如下:
1753年,乾隆屡次到江南游历,民不聊生。江西抚州、千总卢鲁生假借工部尚书孙嘉淦名义撰写劝止乾隆再下江南的奏章,辞意悲切,全国广为传颂。案发后卢鲁生千刀万剐,两个儿子处斩,受牵连定罪下狱的有一千多人。
1755年,内阁大学士胡中藻所著《坚磨室诗抄》中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他故意把“浊”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测,处斩。广西巡抚满族人鄂昌跟胡中藻作诗唱和,在《塞上吟》一诗中称蒙古人为“胡儿”,乾隆认为鄂昌自己就是胡儿,诋毁同类,丧心病狂,下令自杀。
“:“……乃近来多效汉人习气,往往稍解章句,即妄为诗歌,动以浮夸相尚,……即如鄂昌,身系满洲,世受国恩,乃任广西巡抚时,见胡中藻悖逆诗词,不但不知愤恨,且与之往复唱和,实为丧心之尤!……着将此通行传谕八旗,……倘有托名读书,无知妄华,哆口吟咏,自蹈嚣凌、恶习者,朕必重治其家!。乾隆20年3日庚子。”——乾隆
1764年,秦州知州赖宏典向北京官员请托谋求升迁,信里说“点将交兵,不失军机”,乾隆认为他明目张胆谋反,砍头。
1778年,江苏东台诗人、原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早已去世,遗著《一柱楼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乾隆认为“壶儿”就是“胡儿”,显然诽谤政府,嘲讽满清没文化。徐某剖棺戮尸,儿孙和地方官员全部斩首。
乾隆非常赏识内阁大学士沈德潜,作诗常请他删改,乾隆作不出诗时还请他秘密代笔。沈德潜死后,乾隆命他的家人进呈沈的诗集,发现他把代乾隆捉刀的诗也收录其中,这对乾隆的虚荣心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恰好诗集中有咏黑牡丹一首,有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认为是影射入主中国的满族为“异种”,下令剖棺戮尸。
1781年,休致在家的前大理寺卿尹嘉铨所著书中自称“古稀老人”,又有句说“为王者师”。乾隆说“我自称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么也敢自称古稀老人?”绞死。
上面列举的是乾隆朝有代表性的“文字狱”案。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乾隆制造的“文字狱”是强加给文人身上的“莫须有”罪名,其目的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需要。
有关此节的详细情况,参见[文字狱]
4.2 下江南
乾隆和祖父康熙一样,那就是去江南考察民情。乾隆的祖父康熙皇帝也曾到过江南六次,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的社会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俭朴,且多数情况下是微服私访。没有惊动更没有骚扰地方百姓。乾隆也曾六下江南。
乾隆除了下江南游荡猎奇外,还在北京西郊营造繁华盖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东造琳宫,西增复殿,南筑崇台,北构杰阁,说不尽的巍峨华丽。又经文人学士,良工巧匠,费了无数心血这里凿池,那里叠石,此处栽林,彼处莳花,繁丽之中,点缀景致,不论春秋冬夏,都觉相宜。又责成各省地方官,搜罗珍禽异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万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宝物,一齐陈列园中。因此圆明园也被全世界称为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乾隆在内政方面创举不多,其最大的成绩是继续施行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政策,并以个人的威望维持统治高层的稳定,使社会经济在稳定发展中达到繁荣。
4.3 为袁崇焕平反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乾隆大帝还编写了《四库全书》。当时很多明朝史书,为了美化变态的明朝皇帝,竟然恶毒污蔑袁督师是汉奸,这些书都被乾隆大帝统统烧掉或者改掉了,只保留乾隆大帝亲自修订的《明史》。一个百年后的人为一个
5、“十全老人”
乾隆统治的中后期,随着自身逐渐老迈,本性的好大喜功,更喜欢周围人的颂扬。乾隆本身具有优秀的文学功底,但除了炫耀他的“绝世文才”外,还挖空心思渲染他的“盖世武功”。乾隆曾得意的自封为“十全老人”,有如下功绩:
·1747年:平大小金川;
·1755年:平准部;
·1757年:再平准部;
·1759年:平回部;
·1769年:平缅甸;
·1776 年:再平大小金川;
·1788年:平台湾;
·1789年:平越南;
·1791年:平尼泊尔;
·1792年:再平尼泊尔。
乾隆最大的功绩是征服准噶尔汗国,开辟新疆省。在十全武功中分为三个——平准部、再平准部、平回部。一百九十万平方公里辽阔疆土的开辟,仅此就足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而其对待准噶尔部的种族灭绝政策也一直为后世所诟病。
有关此节的详细情况,参见[十全老人]
6、乾隆与和珅
晚年的乾隆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大贪官和珅。
和珅是一位侍卫出身的满洲公子,青年和珅有着不错的办事能力和抱负,并因为特殊的机缘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并在他统治的后期被擢升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和珅熟谙做官技巧,在肉麻的谄媚和恭谨的外貌掩盖下,把乾隆玩弄于股掌之上。在官场上浸淫多年后,和珅的全部行政才能就是贪污和弄权,对乾隆重用他的回报是在全国建立一个史无前例的贪污系统,把清帝国的墙基掏空。乾隆死后,和珅也跟着倒台,嘉庆查抄出他的家产折合白银九亿两,相当于全国十二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如果包括他挥霍掉的和亲人贪污的款项,总数应该不下二十年的财政收入,和珅当权刚好二十年!
7、马戛尔尼入觐
整个十八世纪中叶,乾隆面临着日益强大的西方列国和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的压力,但依然盲目沉浸在自己“中央之国”的地位中。在这种情况下,中英两国一次较大的文化冲突来临。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9月,由前驻俄公使、孟加拉总督马戛尔尼率领的由科学家、作家、医官及卫队等90人组成的使团,携带天文仪器、车船模型、纺织用品和图画等600箱礼品 ,乘船自朴次茅斯启程 。使团带有英王庆贺乾隆帝83岁寿辰的信函和国书。
乾隆帝对英使首次来华极为重视。1793年8月,马戛尔尼一行抵达大沽,旋由接待大员陪同经北京前往热河(今河北承德)行宫。关于觐见礼节 ,马戛尔尼拒绝行跪拜礼。军机大臣和珅在热河约见使团,马戛尔尼称病不见,只派副使斯当东前往要求举行谈判。乾隆帝称该使“妄自骄矜”,对其来华别有所图,更具戒心,但仍表示可“顺其国俗”,行免冠屈一膝深鞠躬礼。
9月14日,马戛尔尼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觐见乾隆帝,正式递交国书并参加万寿节活动。马戛尔尼多次想与和讨论两国贸易和建交问题,均无结果。10月3日,英使提出书面要求6点:
·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
·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
·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 ,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
·在广州附近辟一地,准英商享有与上款相同的权利。
·英商在澳门、广州内河运货得免税或减税。
·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
乾隆帝以所请与“天朝体例”不合,一一驳回,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警告英人不得再到浙江、天津贸易,否则必遭“驱逐出洋”。至此,马戛尔尼的使命归于失败。10月7日,使团一行乘船由运河南下杭州,然后改行陆路至广州离境,于次年9月回到英国。
马戛尔尼归国后将自己满清一行写成游记,内对乾隆治下人民生活穷困,思想愚昧多有记载,其得出结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一个国家不进则退,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有关此节的详细情况,参见[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8、晚年
晚年,自号十全老人,陶醉于文治武功,听任和砷专权,日益腐败。
晚年的乾隆宠信和珅,且时常下江南。乾隆登基时,清政府国库尚有3,000,000两白银,1775年左右,乾隆到达了他统治的巅峰时期,国库积有白银73,900,000两,甚至超过了康雍两朝。但是长期且巨大的贪污腐败、数次远征、诸多宫廷建造、个人六次南下、历次平叛、缓慢孳生的鸦片以及个人浮华奢侈的生活,消耗了150,200,000两白银。1796年乾隆退位时,几乎所有的国库资金被挥霍一空。八国联军侵华时,一无所有的国库带给他的继承者嘉庆巨大的困扰。
9、退位
1795年10月,清政府宣布乾隆将于来年春天让位于其子颙琰,这意味着他在位的时间要比他的祖父康熙短一年。在准备期间,乾隆搬出了在位皇帝使用的养心殿,搬入了紫禁城中另一处居所。但是就如他并未离开紫禁城一样,乾隆并不想放开他统治了六十年的大权。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听政三年,并实际统治至其驾崩。
10、传说
10.1 乾隆的身世
有关乾隆的传说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身世。说乾隆是一个被偷换的汉家男婴,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书中一个醒目标题便是《弘历非满洲种》。这本书还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个汉人。应该说,这本书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只是单纯地美化满族统治的正统性。而广大汉族也并不认同这个说法,更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一种侮辱。
1925年名噪一时的鸳鸯蝴蝶派大家之一的许啸天在上海出版《清宫十三朝演义》,从爱新觉罗始祖布库里雍顺,一直写到宣统大婚。关于乾隆家世,书中说:乾隆原是陈阁老陈元龙的儿子,被雍正妻子用掉包计换了来,乾隆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隐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但这时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只得到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许啸天编写的虽是百年前的乾隆故事,却融入了上海滩十里洋场的韵味,再加上文笔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生动,因而十分投合市井小民的胃口。随着《清宫十三朝演义》的风靡一时,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的说法更是不胫而走,广为人知。
近些年来,有关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仍然接连不断地闯入文艺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金庸就出生在浙江海宁,祖上是满清大官,从小听的就是有关乾隆的种种传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紧紧围绕着乾隆的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的小说精彩纷呈,使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说法传得更广了。
10.2 乾隆与香妃
这是发生在乾隆盛世,被后人广泛传颂的一个民族和亲、民族融合的动人的爱情故事。
乾隆初年,我国西疆维部*圣裔阿里和卓家生下一位满身溢香的奇女,取名伊帕尔,这女孩被维部誉为“真主的使者”,她就是后来的“香妃”。 伊帕尔从小就美丽聪颖,父母亲爱如至宝。十八世纪中叶,西疆叶尔羌城主阿里在抵御罗刹国入侵的战斗中壮烈捐躯。
清廷战将兆惠打败了罗刹入侵叛匪后,陪阿里的兄弟额色伊和女儿伊帕尔进京受封。乾隆为伊帕尔的聪明和美貌所倾倒,对她的狭义又十分敬佩,并想用联姻的办法巩固国家统一,因此,萌生纳伊帕尔入宫为妃之念。
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给整个西疆维部民族带来安宁与幸福,伊帕尔冷静思考,告别了家乡,告别了斯塔迪,决然走上入宫做皇妃的人生之路。入宫难,做皇妃难,做宠妃更难是伊帕尔入宫的人生写照。入宫不久,伊帕尔遭到两股势力的挑战与暗算。
由于受人挑拨,伊帕尔对乾隆产生了误解,并发生了刺杀乾隆的一幕。但乾隆原谅了伊帕尔,他的真情也最终感动了伊帕尔。伊帕尔不仅美貌、聪慧,且贤淑才艺俱佳,深得乾隆宠爱,亲昵称她为“香妹”,乾隆视伊帕尔为知己,称她为治国安邦的贤才。伊帕尔一边和反对势力抗争,一边帮助乾隆处理政务,先后奉皇命查灾情,救民女,处置恶吏。乾隆每次外巡必带“香妃”, 伊帕尔先后陪乾隆去山东,巡视江南,查盐案,惩贪官,治盐霸,为百姓申冤,救黎民于水火,她为乾隆营造太平盛世尽心竭力,为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伊帕尔的入宫和受宠,遭到了皇后和嫔妃们的妒忌,在后宫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伊帕尔粉碎了两股势力一次又一次的阴谋诡计,转危为安,在每场争斗中,伊帕尔都绽放出她的传奇色彩。
伊帕尔无愧为维部的英雄,更无愧为后宫的典范,乾隆为她赐名号“容”,褒扬伊帕尔心胸博大,容妃——香妃,美名世代流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