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神策组团来刷邻居是蓄谋已久,或曰权衡再三,就是想跟池之结个亲家,把池春华给娶来当孙媳妇。虽然自己也装得够呛,他却讨厌世家装x范儿,却又难得很欣赏看起来很装的池之;虽然与顾益纯有些瑜亮之意,但是对顾益纯的师弟和学生又都颇为欣赏。李神仙对于池家,属于想伸爪子又怕烫。
孙子虽然脾气温和了一点,但是他是相当看好的――孙子他爹他就看不好,所以李意很蠢――李汝成绩也好,什么都不坏,则再温和,心底也有不驯之意。配个过于标准的贤妻良母,生活简直如同一潭死水,就像他的家庭生活过得没滋没味儿。
把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颠来倒去地比了又比,再结合见过池春华时候的情况,考虑了一下孩子的爹娘,李神策认为:“此女可兴旺家门。”
李神策的妻子楚氏没有他这样的犹豫,也得出了一个同样的结论。作为一个遇到个前面大半辈子不着调的丈夫的女人,她是满欣赏郑琰的――女人也得能干呐!郑琰是难得的德言功容齐备,固然有不少人认为郑琰存在感过于强烈,但是她的风评却是不错的。由母而识女,池春华至少是个能理家的好姑娘。两家是邻居,楚氏也没少见池春华,觉得她小小年纪,人还是挺不错的。
看人看门庭,京兆池氏中兴,家中又多子。池之有黑历史,但女孩子更多的却是看母亲。郑琰的政治形象比池之光辉得不止一点两点,楚氏认为,池氏女可娶。再者,无论李神策怎么样作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楚氏心里还是觉得郑靖业于李神策是有恩的。是郑靖业举荐的李神策做宰相,否则李神策再自负才华,凭他那副脾气,也做不了宰相。李神策想以恩人的外孙女儿做孙媳妇,在楚氏看来也是应有之义,接受度甚高。
一听李神策有此意,楚氏就道:“如此何不早定?一家有女百家求,家有好女,多半未及笄就筹备婚事了,再晚可就来不及了。”
李神策道:“莫慌莫慌,待我邀齐了媒保,把阿汝的庚帖带齐,你去备下了官媒、说客,堵着池长安在家,把事儿给办下了!”
楚氏自嫁给李神策日子就挺难过,李神策一直在中二,从未被超越,少年时就够讨人嫌的,好在那时候父母还在,为他订了一门不错的亲事。楚氏是想举案齐眉来的,蜜月一过就不得不收起浪漫的心思,专职给李神策收拾烂摊子,也因此下定决心要把儿女教得不像他们的爹。李汝之父李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长成的。爹娘定下的婚事,对方也算是门当户对,李意一点反对的意思都没有就同意了。
李意的妻子出身略低,她姓周,与那位倒霉的驸马周原是同族。李神策中二的时间太长,儿子谈婚论嫁的时候他还没做这么高的官,好人家都不肯把女儿嫁到他家当儿媳妇,只好放低一点身段,娶了周氏女――此人在李家是一个不发言的存在。
李家长辈一致同意,李神策开始行动了。然后请赵静为媒,楚椿作保,李神策也没指望这俩货能谈得下来,主要是借助他们的出身。主要是他自己跟池之谈一谈,谈拢了,当场掏出婚书就能签了。谈不成,楚氏再邀请亲家庆林大长公主作说客――李神策还是不想请顾益纯――务必促成此事。
楚椿对池之的感观实在不怎么好,李神策是他亲戚,这个忙还是要帮的。他也觉得郑琰这个女人有点多事,不过人品还算不错,李神策的孙子想娶个差不多的媳妇,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最后决定帮忙。赵静的存在感略弱,左右一权衡,觉得李神策不是个讨人喜欢的,池之也有点儿,两家倒也般配,也答应了。
三人趁休沐日组团来了,把池之给堵家里了,唯一没想到的就是周王太妃也被堵在了池家。周王太妃的心思,楚椿和赵静都不明白,李神策只道是她想与池家交好,好照顾萧容。周王太妃则想,说亲这种事,一开始就托了媒人来,万一有个小失误,再反口答应都抹不过面子还让做媒的人搅和了进来,不如先两家通气,再邀媒人,然后走程序,说出去也是天作之合,一说就行。
三个男人还在跟池之磨牙呢!池之看到今天的组合就觉得奇怪,问一句:“公等难得到来,不知所为何事?”
李神策倒挺痛快地道:“些许小儿女事。”
赵静跟进,说了李神策之意。
儿女婚事,还真是父亲做主比较多,哪怕老婆再彪悍,明面儿上还要过老公这道手续才行。池之对于与世家做亲戚,已不是那么排斥了。想他年少时,对于和世家结亲可是相当排斥的――那会儿他们家被鄙视过,如今年纪越大,越觉得,世家里如李神策等人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他倒不是很反对与李神策结亲,问题是李汝……这孩子年纪小,生得一副萝莉相,为人又温温和和的,不太搭啊!还有,李汝他爹也没啥出息,李神策系的精华仿佛都给李神策用完了似的。池之可以不计较女婿长得像小受,却不能不计较女婿性格本领太小受。
正如郑靖业算是李神策的恩人,李神策对池之也有提携指点的情份,又有楚椿、赵静这样高规格的人当媒人。池之先是有点不安地道:“这……有些仓促了吧?”继而道,“阿汝又比我家大娘年纪小,这个……真的没关系吗?我娘子那里,还没商量过呢。”
楚椿道:“你相看女婿,觉得妥当了,告辞娘子就是。”
李神策看出池之的犹豫,难得耐心地问:“可有不妥?”
你家孙子太受了啊!你儿子也很呆,你儿媳也很呆,你李家环境太复杂!池之为难地道:“乍一提出来,我有些没想明白。婚姻结两家之好固然不假,若孩子们不投脾气,岂不要失其本意?”
楚椿道:“由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而户对,各依礼而行,岂有过不好的呢?”
李神策深思了一下:“脾气不投?你娘子活泼你文静,也挺投的。”
池之有点想吐血,明摆着不好拒绝了啊!池之也不怎么想拒绝,受是受了一点,只要乖乖听话,也是可以的。虽然李神策有强买强卖的嫌疑,考虑到他的一惯作风,这样也算是比较礼貌的了。
斟酌着开口,池之也没把话说死:“须与内子商议。”
楚椿虽有些不太痛快,倒也点头:“应该的。”又失望于不能马上把事情搞定。
三人正待告辞,李神策已经决定回去请庆林大长公主出马了,郑琰却使人过来看池之:“郎君……”附耳过去,“周王太妃想定下咱们家大娘哩。”
――――――――――――――――――――――――――――――――――――――――――
一家有女百家求,何况池春华从个人素质到姓氏到嫁妆到爹娘亲戚样样都很好?
周王太妃在郑琰问一句:“他们去与郎君说话了?”之后,就放下心来把自己的意思透露了出来:“男人们说他们的,咱们说咱们的。”
郑琰道:“您说。”说这话的时候,她再没想过周王太妃会提亲。
周王太妃道:“我中意春华,想为阿容求娶。”
郑琰下巴都要掉到地上了:“春华可大三岁,还有些活泼淘气。阿容才九岁,懂什么呢?他又不用躲公主!”
周王太妃道:“好女儿就要先求来,晚了就要被人抢走了。你若许了,我回去就邀庆林作媒,宜和作保,安康为证。如何?”三人皆与郑琰有亲有故。
郑琰道:“事出突然,怎么也得问问长安的意思。”
这一问,就扛上了――“李相公正央楚、赵两位提亲呢,郎君说要问一下娘子的意思。”
周王太妃也傻眼了:“怎么这样巧?”
李神策则神速地对池之道:“这么说,就是你娘子还没应下来?你早作决断,事情就算定了。春华聪慧,阿汝亦不算太差――差了我也不拿出来结仇。”
楚椿亦言:“池氏李氏,门当而户对,何苦结姻寒门?”
赵静道:“周王太妃家门庭孤单。”
池之也是被世家挑剔过的,事关女儿,却不能赌气。他一生中也许下过无数个决定,这一个无疑是到目前为止最揪心的一个。终于,池之点了点头:“我夫妻之本意,令女自择婿,不意今日成此危局。”
楚椿想说,那是郑靖业家的歪风,表学坏了。念及事情未办,闭了嘴巴,巴巴地等池之说一个允字。
池之的话还没问到,周王太妃杀到了,她老人家深谙“不拿到手的脑补再多、形势再好也不是自己的”的道理,亲自过来了。由于是个年纪不算小的寡妇,双方也不避讳见面,在池家前厅就碰上了面。
双方大眼瞪小眼,李神策嘴巴虽毒辣,周王太妃却有着“中老年妇女可以不讲道理”护身符。争婚不是什么好事儿,都是来结亲的,不是来结怨的,闹将出去对春华名声不好。互瞪了那么一阵儿,郑琰先对楚、赵笑道:“两位却是我家稀客,我与太妃正说话,郎君招待二位,有不周处,还请包涵。日已近午,可愿留饭?”最后一句是对双方说的。
周王太妃惦记孙子,却又不肯轻易松口,还是李神策带着人先走了。周王太妃也赶紧回家搬说客去。
留下郑琰与池之面面相觑,最后还是决定,请教一下郑靖业和顾益纯,听取双方的意见。
――――――――――――――――――――――――――――――――――――――――
最后连庆林大长公主和杜氏也参加了讨――周王太妃原想寻庆林大长公主做说客的,不想庆林先被邀到了送家。
杜氏道:“李家规矩是大些,可是人丁兴旺,春华也还机灵,倒不难应付。”
庆林大长公主怏怏地道:“终究不如王府快意。”
杜氏道:“那府里只有周王太妃和周王妃不假,可周王妃不是个顶事儿的,郡王年纪又小,成婚也要五年之后……”
“正因如此,才说阿容好,”庆林大长公主断然道,“小三岁呢,他刚懂人事儿,春华就能嫁了,从头上掐得死死的,跑不手掌心去。且周王妃是吴家女儿,与你们家四娘有亲,这样的婆婆好处。”
郑琰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郡王似乎也不错。”庆林大长公主说的她还没想到,她只是觉得王府人口简单,自家环境并不复杂,春华到了李家要应付的事情太多。
杜氏恨恨地扯过女儿道:“五年之后太妃多大年纪啦?还能帮得上手吗?王府岂不是事事都要春华操心?她连生孩子的功夫都没有了!”郑琰婚事唯一的缺点,杜氏不想在外孙女身上重演。
池之一低头。庆林大长公主想说什么,想到郑琰当初确实艰难,而自己婚后那段时间也多得郑家照顾,也觉得萧容确实有这么个大缺点。
顾益纯道:“两家遇上了,可都不好答应呐!应了一家,另一家处就要有个说法。”
郑靖业道:“有什么说法?我外孙女又不是为他们生的,乐意不乐意的,与他们何干?”
“又说傻话,”顾益纯轻责一句,“孩子还要长久过下去呢。”
郑靖业问池之:“你怎么看?”
池之苦笑道:“说来郡王家简单,然而李相公一门也是和谐。”他在这里就不说什么门第的话了。
郑靖业道:“没长进!你与李神策家结了亲,他在朝上说什么话,你要怎么应对?”
“!!!”郑琰瞪大了眼睛,“现在朝上最大的事儿就是袭爵了,李神策神色暧昧,这个……”真不如周王太妃这样朝政上插不上嘴的,“我又恐圣人会多想啊。”
池之道:“既然是他们两家自己撞上的,情形尴尬,咱们不妨心照不宣地拖它不拖。都是聪明人,只要时日不长,还是不会声张出去的。”闺女嫁给萧十一的亲生儿子神马的,真是虐心!池之不太容易接受这个设定。
――――――――――――――――――――――――――――――――――――――――
池春华的婚事就这样在几方心知肚明之下停顿了几个月,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周王太妃与李神策都暗中找了说客,最苦逼的是庆林大长公主,她跟两边都沾边儿,都让她帮忙说话。朝上则继续风起云涌。在正直草根的坚持与萧复礼的偏心之下,萧复礼作出了一个非常符合他名字的决定:“依旧例。”
你们不是要恢复吗?那就恢复得彻底一点,千百年来的旧例就是无子国除,这个子只能是嫡子。
由于提议人韦知勉的身份略敏感,顾氏相当坚定地站在了萧复礼一边。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就要扯到奇奇怪怪的事情上去了。逆袭不成,只好依了萧复礼。爵位降不降等,就成了重头戏。
有爵派提出:“既依旧例,旧例无降等之说。”制度都是成系统的,通过各种条件达到一个平衡。无子国除对应的就是爵位不降等,在最初是严格执行的,后来发展出了过继这种变通,就有庶子承业与之相抗衡――这是臣子,国君家则是先血缘后亲缘宗法。
正直之士也不肯退步,硬是拿国家实际情况来说话。
朝上复开始了唇枪舌箭,最坑爹的是在这个时候,又传来两件刺激人的事情。一件是萧复礼后宫之夏美人先于顾皇后有了身孕,另一件则是“大娘与李家小郎君把徐家小郎君给打了。”
确切地说,是杞国公家的孙子掐李汝,池春华把杞国公家的孙子打成个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