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丧失缓冲地带,必沦为四战之地,遭诸侯国与大康诸侯攻伐,灭魏对秦国百害而无一利。”
苏越非寻常之辈,被公子随倚重,已证明自己的才华。
他详细推演过秦魏两国战局变化,带来怎样的后果。
秦国国富民强,兵强马壮,执意灭魏,魏国很难阻挡秦军锋芒。可惜,秦王偏偏没有选择雷霆出击,灭魏永绝后患,反对魏国上郡,河东郡势在必得。
从前,苏越百思不得其解。
始终不明白,素来狡诈的秦王,为何选择这么做。
苦思冥想后,他方知秦王欲深耕大康,需保证秦国东方存有广阔的缓冲地带。
魏国,地处中原,恰好把秦国与东方各国分割,为最好的缓冲地带。
秦王执意灭魏,没有缓冲区域,秦取代魏国沦为四战之地。
临淄时,秦王分析过大魏劣势所在,最糟糕的便是很容易沦为四战之地。
既然秦王深知这个道理,谈判时,魏国有所依,以此勒索秦王。
季玄陵,黄浩然,徐闻达彼此对视,面孔略微吃惊,公子随身边竟有猜出秦国软肋所在的高人。
有点晚了,仍让他们刮目相看。
不过,季玄陵向来不受人勒索,焉能受苏越勒索,冷笑说:“先生言之有理,大秦的确要魏国作为缓冲地带,消减秦国与赵国,楚国,齐国的兵锋。
秦不灭魏,难道不能消弱魏国吗?
一个半死不活的魏国,既不能威胁秦国,又作为秦国的缓冲地带,本王何乐而不为呢?”
“秦王如此做,不怕赵楚齐联军伐秦吗,素问秦王英明神武,必知晓其中利害。”勒索不成,发遭威胁,苏越迫不得已,不得不提东方其他大国。
奈何季玄陵态度越发强硬,轻蔑的说:“狗屁,少拿楚国,赵国,齐国勒索本王,大秦与赵楚齐井水不犯河水,三国为何伐秦。
若他们惧怕秦国兵锋,威胁他们根基,联军伐秦,还把秦国视作当年任由你们欺凌的秦国吗?
若先生怀疑秦军兵锋不利,斗志涣散,不妨游说楚国,赵国,齐国,联军伐秦,本王倒要瞧瞧,他们敢无端伐秦吗?”
威胁!
谁不会啊!
楚国,赵国,齐国联军伐秦,秦国尚不能对付。
怎奈齐楚大军在宋国,与楚东打的热火朝天,短时间内,难分难解,借两国兵锋伐秦。
痴心妄想吗?
何况诸侯国形势,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秦齐表面结盟,秦燕暗中结盟,秦赵重归修好。
独独与楚国不对付,然秦国让利,允许楚国远征大康,楚王怎会为秦国的蝇头小利,放弃大康这块肥肉呢。
是故魏国休想像从前召集诸侯国,组建联军伐秦,霸主易位,魏国早没了从前一呼百应的号召力。
不给苏越喘息机会,季玄陵掷地有声的说:“公子随,魏国割让风陵渡,议和事宜,尚且还能商议,若魏国拒绝割让风陵渡,大家莫要浪费口舌了。”
发觉季玄陵对谈判表现出极大厌恶感,公子随,苏越彼此对视,暗暗纠结,忧心。
断然不能再惹恼秦王了,若他铁心拒绝和谈,魏国将面临一场浩劫。
顿了顿,公子随说:“秦王,魏国可割让风陵渡,王上需释放魏国俘虏,另外,十年内不能伐魏。”
“妥!”
季玄陵痛快的答应,占上郡,取风陵渡,归还魏国俘虏又如何,难道魏国能凭借数万俘虏,再度强大?
“魏国赔款,钱粮呢,何时抵达?”
公子随答复道:“三日,顶多五日内,公子律前往咸阳做人质,携带钱粮而来!”
季玄陵点了点头,彼此谈判结束,公子随长出口气,抱拳行礼说:“秦魏言和,对两国皆有好处,某该回王都,把消息禀告给父王,告辞!”
“王子,留步!”季玄陵唤道。
“嗯?”
公子随仰头凝视,微微生气的询问:“秦王,你要反悔食言吗?”
“哈哈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本王绝不食言。”季玄陵笑语道:“秦魏言和,何不谈谈商业问题呢?”
商业?
公子随满腹疑惑,堂堂秦王,何时对经商感兴趣了。
纵然他迷茫,踌躇,仍富有耐心的询问:“秦王有何建议,直说,若秦魏能互通有无,对两国,两国百姓,也有莫大好处!”
“没错,魏国粮食丰富,物产发达,地处中原地区,商业发达,秦国地处西陲,战马极多,盐铁,纸张,皆有产出,本王建议,今后两国商人经商,可免除赋税,加强两国经济来往!”季玄陵建议。
公子随好奇,不解其意。
两国互通有无,促进百废待兴的魏国,快速壮大发展,特别是秦国出产的良驹,若能大肆购买,可帮魏国组建精骑。
尽管换取魏国的粮食,对秦国也有好处,但好处远远不及魏国。
公子随不清楚,秦王为何突然提出这样的建议,不过,他很清楚,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秦王便是黄鼠狼。
“秦王,通商事宜,乃治粟内史的职责,秦王诚心与魏国经商,可派遣官吏前往魏国,与之商议!”公子随回答,躬身离去。
帐内,邢步英迟疑的说:“王上,就这么答应魏国的条件,是不是白白便宜魏国了,如此,何须调集公孙将军前往上党郡了?”
秦国大费周章,耗时费力,到头来仅得上郡,还把占领过半领土的河东郡,归还魏国,此举说不过去啊。
近年来,秦国对外作战中,此次伐魏收获最小。
“哈哈哈,能狠狠教训魏国,伐魏目的已达到了!”季玄陵郎笑。
伐魏,打击魏国,震慑其他诸侯国。
目前,魏国已割地赔款,奉上粮食,秦国没有赶尽杀绝,造成东方六国恐慌。
再说了,据公子随所说,齐王挑衅秦魏关系,若秦国坚持作战,岂不恰好中了齐王诡计么。
不如见好就收,趁东方狼烟四起时,好生深耕大康。
将来时机成熟时,再挥师东征,一举踏平东方六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