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们冰天雪地、荒凉凄苦的过去,却淀放出浓烈的记忆之花。那花朵娇嫩但不欲滴,多彩但不多姿,因为用鲜血沾红的花朵不轻露妩鎇,真正有故事的人不卖弄他的经历。
^贾大雷@附记:
这篇博文的作者是我的儿子,他在博客上看到了我的文章,于是就留下了这篇小文。他是名副其实的知青后代,当他在哈尔滨出生时,我还在北大荒的风雪中。作为老知青的后代,他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但他的物质生活也艰辛过,因为我们刚返城,月工资收入和我们的年龄相同,儿子的玩具和零食比其他孩子要少,有时到公园玩甚至连一支冰棍都舍不得吃。有时他甚至是很孤独的,刚刚返城的父母又被“二次创业”的激情燃烧着,他被我们忘记了或疏忽了。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成长起来,不经意之间,儿子已经长到我们当年去北大荒的年龄。
不知为什么,我不愿意给儿子讲我们的故事。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听了这些故事会更尊重我们呢,还是相反?
现在,我终于听到了儿子对我的“宣判”。他理解自己的前辈。我心安然。
那么孙子呢?他们会怎么评说他的前辈的前辈?
我还会耐心地等待着,因此要好好活着。现在孙子才岁半。
01年月1日附录陆天明、白烨等作家力荐贾宏图的知青故事著名作家贾宏图讲述北大荒知青故事的长篇纪实文学《我们的故事》已在《生活报》连续登载两年有余,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引起了老知青们的强烈共鸣。近日,《我们的故事》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并在哈尔滨广播电台“音乐909”连续播出。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和编辑,他们都给予了《我们的故事》热情推荐。
评论家白烨:这本书值得推荐
097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编辑、编辑室副主任及主任、总编辑助理,副编审、编审。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著有专著《文学新潮与文学新人》《文学论争0年》,主编《小说文体研究》等。)
知青本身是社会影响很大的,影响了几代人,它在文学中也是一直到现在很有影响的文学写作现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跟这个相关的东西是值得关注的。我从008年图书订货会上各个出版社所提供的书和书目里面挑选值得给读者推荐的书,在纪实这个类别里面,我发现了贾宏图的这本书。他这本书是写知青的,因为作者本人也有知青经历,我相信他这本书从他的角度上对于知青几十年来的苦难,包括他们的影响会写得非常好。当然,关于知青方面的书不止这一本,但因为这本书更值得关注,所以就推荐了它。
感受他们生命的律动(辽宁省沈阳市人,1964年出生,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男人没有故乡》《白雪家园》《飞越盲区》《向北向北》等。中短篇小说集《父亲进城》《快枪手》《军歌嘹亮的年代》等。《激情燃烧的岁月》使更多的读者和观众知道了他的名字。)
《我们的故事》这本书是写一代知青人的命运和心灵发展轨迹的一部作品。知青题材的作品我也写过一些,虽然知青的故事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是他们的这种命运,以及他们那一代人所处的那种时代环境、背景给我们这代人所造成的影响,我觉得他们那种积极的意义还在。
曾经当过知青的这一代人,他们的年龄已经进入了暮年,但是他们的精神和他们的故事仍然在我们心中存活着。同时这一代人又生产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比如说知青兵团中所产生的作家包括张抗抗、梁晓声、肖复兴、陆星儿等,他们曾经在文坛上叱咤风云过。这一代人给我们留下来的精神食粮仍然在影响着我们,我们在感受着他们这种生命的律动的同时,也能体会出那一代知青人身上的精神。
作家陆天明:珍惜这笔可观的精神财富(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现供职于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大雪无痕》、电视剧《苍天在上》。〕那是我们几代人会回忆到生命最后一天的一个特别重大的话题。相对来说,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这一代人来说,是一个永远都不可能回避,也是一个永远会点燃激情和生命勇气的话题。对于很多老知青来说,也是他们一生引以为骄傲的,虽然也给他们带来很多痛苦的回忆,但是他们还是会把这段生命的经历当作自己最闪光的一个生命点来保存在自己心灵的深处。所以贾宏图先生能够在这个时候写出这样的作品,作为一个老知青既表示感谢,也表示祝贺。我相信对于这一代人,对于今后更年轻的后一代人,这都是一笔很可观的精神财富,希望大家都能珍惜。
作家肖复兴:最痛苦的回忆也是最美丽的〈19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曾有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报告文学《和当代中学生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近著有《音乐笔记》《音乐的隔膜》《聆听与吟唱》等。《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作为一名知青,我希望《我们的故事》这本书能够带给无数知青们更多回忆,更多思考,更多向前走的勇气。青春岁月的回忆,无论是多么痛苦也好,多么挫折也好,当你回过头去,那些青春最痛苦的回忆也是最美丽的回忆。
在纪念知青40周年的日子里,重新回顾知青的历史,进行反思,我觉得无疑是对现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觉得现实实际上不是凭空走来的,它都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的。而未来是过去与现在的连接体,如果失去了过去与现在,那就没有未来。所以,如果从未来着想的话,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忘记过去。过去无论是痛苦也好、蹉跎也好,甚至是有很多的失败和黑暗也好,我们首先应该去面对它,这是一个最基本点。第二点在于重新回忆历史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回忆已经和当年是不相吻合的了,我们的回忆被怀旧的情绪所燃烧所膨胀,因此会有跟过去的事情有背离的状态。因此,真正寻找到当年真实的回忆,我觉得对每一个知青来说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是,就是这样艰难的事情也在于它的意义,如果没有这样的艰难,我们的回忆都是轻而易举的,我们的回忆都是甜甜蜜蜜的,我们的回忆都是说我们为过去青春没有蹉跎、青春的奉献所骄傲的话,我觉得这样的回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所以,我分析贾宏图的书里一定有很多他自己的回忆,也有他自己的思索。(菲阳王虹)
与梁晓声的通信(一)
宏图你好!
哈市一晤,言积时短,彼此未能尽叙,怅然。
回到北京,诸事临头,竟未能翻阅《我们的故事》;至昨晚,终可捧卷在手,持续读百余页。几番掩合,盖因思绪多多,心潮难平耳。
于是吸烟……
于是失眠……
晨起已迟,不洗漱,便写此后。
宏图,我对你此书的评价那就是一无第一等情怀,断无这样的一本书问世。无这样的一本书问世,关于知青的历史,则不能是真实的历史。
并且,我由衷地认为一我的几部所谓知青文学代表作,其社会认知价值全部加起来,尚不及《我们的故事》一书的分量。
当然,文学的文本与纪实的文本,是不可用同一种价值标准来比较的。
但我一向认为,优秀的文学,它的社会认识价值也应是公认的。进一步要求,它的社会认识的价值,当深刻于纪实的文本。恰在此点上,我当年并未做到。主要还不是思想水平的问题。对于“上山下乡”运动,当年有当年允许公开表现的尺度。逾越了尺度便等于是废纸,便注定胎死腹中。
故我一直期待,能有一本书,从特别真实的角度,折射特别发人深省的“知青时代”之特别。
是的,依我想来,对于1968年至1978年的中国,对于全国000余万被卷入“上山下乡”运动的城市学生,“知青时代”当是更确切的说法。
《我们的故事》中的“我们”,其对于知青群体的指代性,是当之无愧的,是迄今为止一切知青文学都无法企及的。估计,也是以后任何知青文学所做不到的。
100个人物、100种坎坷、100种令人唏嘘不止的人生一宏图,你做了小说家力有不逮之事。而且,这件事正该你做!
我一边读你的书,一边在想一以你老报人的资格,为官员们写提升形象的文章,为商人们写传,岂非经常名利双收?
可你却专执一念来写“我们”。
这是些怎样的“我们”啊!他们除了被写的牺惶,什么好处都不能带给你,而你义无反顾!
你知我一向是尊敬你的。
你的书使我更加地尊敬你了。
我所言第一等的情怀,如是也。
却又不止于此一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中国之从前,是有告知下一代的责任的。我们这一代人中你我这样的人,对于中国之从前,尤有以字纸记录的责任。如果我们不尽这一种责任,我们不仅愧对“我们”,亦愧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言之,愧对中国对于中国之文化积压的知识分子的理所当然的要求。
我们既有责任和使命以文字记录从前,当然便应记录较真实的从前。而较真实的从前,是有许多不堪回首之事的。对于那些事,我们的下一代所知甚少。他们也许能娓娓道来地证明自己对于中国的古代知道许多,但是对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中国,却往往一问三不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