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四十七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8月0日,傅玉玲和儿子在富锦市登上了汽艇,他们向松花江中驰去。在中流处,她和儿子把拌着花瓣的高志强的骨灰撒在滔滔江水中。傅玉玲说:“志强,回家了。你安心吧,将来我们会在这大江里会合!”这时,我的耳边又响起了那首歌一《北大荒人的歌》:即使明天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

附录回到梦幵始的地方傅玉玲拂去岁月的风尘,掀开历史的一页,1967年的深冬,一列火车从北京出发,三天两夜,径直向东北边陲行进。

车轮翻滚,车声隆隆,掩盖不了一车北京青年的欢歌笑语,尤其是一个男青年,不顾旅途疲条,振奋精神,不时地在车厢巡视,大哥哥般墟寒问暖,送水,关照。他,北京1中高三的学生高志强,是这一行的带队人之一。他和大家都是凭着一腔激情,携带着美丽的憧憬,最早自愿去锻炼的知识青年。他们特殊年代的青春之梦就这样开始了,军垦农场就是梦开始的地方……

岁月如流,往昔如在眼前,然而,转瞬40年,物是人非。今天,仍然是当年的线路,火车上仍是当年知青,却展示着迥然不同的情景,车厢中已无昔年的勃勃兴致,知青也两鬓如霜,更重要的是已无高志强的身影,他已经撒手人寰。知青们是护送他的骨灰,依照他生前遗嘱,专程陪伴他“魂归”北大荒。此行不是一般的故地回访,大家心情也十分沉重。飞驰的列车,嘶吼着,似乎载不动这小而轻却异常沉重的骨灰盒^高志强的遗愿,这是又一个梦,又一个开始,魂兮归来,荒原将留存着,记忆着,启示着。

在荒原的史册上,有知青的梦,有他们平凡又不平凡的一页,有他们的磨难、痛苦与不幸,理想、奋进与搏击,使他们不断地从中品味、解读、评说、总结,活化经验,使自己从过去走向未来。

无悔的选择

1967年底,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之前,北京就有一批青年学生自愿赴北大荒屯垦戍边,高志强和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虽然作了这种选择,但是直到出发前,什么是屯垦戍边,去边疆意味着什么,根本说不清,当时,满脑子都是书本、电影以及文艺作品中的概念。但是,就是这些“概念”,却激发着我们的青春活力。当时,志强特别喜欢一部电影,即大型彩色纪录片《军垦战歌》,连看数遍。影片生动地记录了广大知青在新疆垦区的丰功伟绩,知青们战天斗地,使茫茫戈壁变成万亩良田,无垠的荒滩,呈现了“牛羊肥来瓜果鲜,红花如火遍草原”的景象。这些火热的场景,紧紧地吸引着他,于是,一个梦形成了,到边疆去,到建设兵团去。

他的决定,老师、同学及家长,许多人都不理解,认为是一种冲动。志强是北京重点学校^1中的优秀学生,班里的干部,报名前,老师曾与他谈话,极力挽留;他是长子,家境贫寒,家里更希望他留下;他酷爱物理,也曾想有一个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一致的工作。但是,青年人那不可抑制的激情,使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能进工厂,也许更好,但是,农村更需要知识青年,那真是个广阔的天地,我还是决定去。”

抵达北大荒时,是当地最寒冷的时候,四周一望,无边无际,雪皑皑,白茫茫,雪天相连,彻头彻尾的银白世界。零下二三十度,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凛冽的寒风,穿透了我们厚厚的棉衣,吹在脸上,犹如刀割,皮帽的帽檐,瞬间就挂满了小小的冰柱……东北人称这样的奇寒天气为刮“大烟炮”。

之前,只知道东北寒冷,但冷到什么程度,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一下火车,面对此情此景,大家的思维瞬间都凝滞了,畏惧?新鲜?好奇?茫然不知所措。志强像个大哥哥似的,大吼一声:喂!唱支歌吧!随即用他那五音不全的嗓子开了个军歌的头:“向前,向前,向前……”大家马上活跃起来,唱着,跳着,奔向前来迎接我们的汽车。乡亲们感动之至,在欢迎大会上,坚持让我们这104位知青全部站到主席台上,一睹这些笑迎“大烟炮”走来的都市青年的风采。

我们在双鸭山农场的第二年,垦区决定开发和兴建新农场,地点在抚远,那是祖国更北的边陲,一片荒无人烟的处女地。面对新的挑战,是去还是不去,志强没有含糊。他正在北京探亲,得知消息,不顾父母的阻拦,提前返回。知青们纷纷报名,于是,1969年初,他们豪情满怀地奔赴新的征程。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汽车在颠簸的路上前进,自己放眼那一望无际的荒原,太激动了,我们要向它要粮了。”是啊,这沉睡千年的湿地就要苏醒,志强他们在那更遥远、更艰苦的地方,编织着自己那美丽的梦。

北京知青高志强和他的战友们将抚远荒原建成了“北大仓”。

农场创业的几年,是志强和知青们最难忘的一段岁月,也是最辉煌的一个垦荒乐章。荒无人烟的茫茫北疆,出现第一顶帐篷,化雪取水,做成第一顿饭,修出第一条路,开挖第一口井,破土第一片荒,营造第一间拧拉合辫房^知青的心血与汗水,时时处处凝聚:枕着狼11豪入梦乡、化着冰水吃烤馍、蹚着水泡子捞大豆、冒着寒风赶爬犁,追着野火,扑向血色荒原……如诗如画,然而,单调与乏味也在其中。志强是拖拉机手,广袤无垠的荒原,开一条长长的垄需要几个小时,每天陪伴的只有机器轰鸣声,迎着朝霞出,顶着落日归,天天如此,年复一年,名副其实的“艰苦并快乐着”。

北京需要教师,我被选派回来。志强和我结婚后,还曾作过这样的决定,如果他不能回京,我再重返黑龙江。其实,我心里明白,志强是根本不想回来,况且,知青伙伴中,已有人重返。但是,我家姐弟六人,五人在农村,父母已经年迈。当重返几乎不可能时,开始为他办理返京手续。那时知青的返城风刚刚兴起,有此机会的,都被认为是“幸运儿”,大家羡慕不已,而面对“困退”的志强,却左右为难,兴奋不起来。他在曰记中说:“感觉自己已经扎根在黑土地了,现在一定要走,很不是滋味。”

我们的人生轨迹中,“黑土地”仅是短短的一段,但却刻骨铭心,那里有我们的歌声与足迹,有我们的心血与汗水,从那里我们得到许许多多,那里有我们永远难忘的梦。

最大的遗憾

1976年,高志强回京,在西城区知青办工作,知青办工作结束后,并入西城区劳动局,他在劳动局曾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校长、就业科科长。004年,劳动局迁入新址,原址改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需要装修。他刚刚派去任书记,也到现场参加装修工作,白天与装修工人一起忙碌,中午,有时在那堆着油漆和涂料等装修材料的房间里休息,每天回家,满身都是涂料的气味。装修结束后,他逐渐感到身体不适,浑身乏力,口腔溃疡不愈等,在门诊多次检查、治疗,最后确诊为“白血病”。

荒友们惊呆了,消息不胫而走,大家牵肠挂肚,求医问药,端水送饭,精神上物资上都给予极大的关怀与帮助。志强病重的时候,昼夜离不开人,4小时都挂着吊瓶,不得吃,不得休息,能睡上1小时都是奢求。病痛的折磨,化疗的痛苦,别说是忍受,看着都要心焦。荒友们看到家人已经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就主动排成班儿,日夜轮守。而荒友们大多已步入花甲之年,有的甚至靠子女照顾,但是,面对自己的战友,他们坚决要求尽其所能。最使人感动的是,在他离世的那天,大家好像有预感,二十几位知青早早就来到医院,病房不让进,他们就在院子里,没有人畏惧深冬的严寒,一直到傍晚他去世,默默地为之送行。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就是我们的荒友情,在那荒原岁月,患难与共,凝聚而成的友情。

面对这荒友、荒友情,志强百感交集,北大荒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志强本来性格内向,病痛中,更是少言寡语。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谈论最多的,不是孩子,不是家事,而是北大荒。

他生病前,我们曾多次计划回访北大荒,都因工作太忙未成,最后我们决定,把它作为退休后的首件大事。没想到,即将跨入退休大门,却风云突变,病来山倒,顷刻之间,一切都化为泡影^原本很简单的事情,都遥不可及了。

为此,他与姐姐痛哭过一次。看到荒友重返北大荒,他的病中日记写道:真为他们高兴,自己大概是不可能了。对前来探望的知青朋友,他自然谈得最多的是北大荒。最令人心酸激动的,是他人生最后的一幕,也是临终之言:微笑着,一只手吃力地握着拳头,对照顾他的荒友很有信心地说:坚持着,明年一定回北大荒……

每当听到这些,我的心都在流泪。其实,回访只是一种形式,未能回访的遗憾,渗透着他多么纯洁而复杂的情感。返城后,大家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之后,沉静下来,会有许多感悟,因而会更加欣赏北大荒的魅力。北大荒,不仅有我们的青春、事业、初恋,甚至家庭、子女,有我们人生的第一张画卷,更重要的是,北大荒给予了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真情、包容、奋斗、不屈不挠等等,这财富,在现今社会尤其难能可贵。北大荒值得我们敬爱、向往和魂牵梦绕。

永远的回归整整一年,志强与疾病抗争,医生多次提醒,要告诉他病危,使他有个准备。我于心何忍,怎么也难以开口。面对他那强烈的求生欲望,告其病危,实在太残酷,所以,我一直表面隐讳,陪伴他保持着平静的心。(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终末忍界反叛的大魔王奸夫是皇帝你老婆掉了玄尘道途绝对一番盖世双谐我只有两千五百岁信息全知者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废后重生:皇上滚远点暴君的冷宫皇后侍君侧,冷宫代嫁妃[综]每个世界都有一个熊孩子狂野十八少年时琉璃满京华妈妈教育我要做个好人帝御仙魔我有很多身份玄幻:我的反派身份被妹妹曝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