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二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我要写“知青时代”我们的苦难与风流,我还要写“后知青时代”我们的艰辛和坎坷。我要写我们,还要写和我们共命运的父老乡亲。我要写成功者的辉煌和灿烂,我更要写失败者的沮丧和无奈。总之写我们中的许多人在逆境中奋发拼博,把种种人生经历变成财富,把最大的苦难咀嚼粉碎,凭着一股坚定的意志朝前走,和祖国一起从黑暗走向光明。当然我们也会反思和审视自己,由于当年的愚昧无知、狂妄自大、胆怯懦弱、自私和利己,怎样使自己和别人的命运雪上加霜。也许上帝都会原谅我们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的错误,但我们还是应该毫不回避地记录下来,那可能是我们的后代最为珍贵的《人生宝鉴》。

我在开辟专栏讲述这些故事时,曾对老知青们说:

朋友啊,朋友,请你告诉我!

把你过去和现在的人生故事告诉我,把你的苦难和幸福告诉我,把你的成功和失败告诉我!

因为-我们是时代的标本,我们是一代苦难的风流。

我们走过漫长的风雪迷蒙的冬季,我们的青春留在了无花的季节。

然而我们毕竟走过来了。

在那充满泥泞的路上,我们搀扶而行,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足迹。

现在我要对亲爱的读者说,请你看一看我们的故事吧,观望一下我们这群在历史上渐去渐远的身影!

从1968年1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全国出现上山下乡的高潮算起,巳经40年了。当年的知青逐渐走下历史的舞台,怀旧的情节,让我们再一次走回人生的起点。跟随战友们的脚步,我也回到了我当年下乡的位于大小兴安岭交界的大山褶皱里的那个小山村,我要寻找写满我们爱情的那片白桦林,寻找那埋在白桦林中我的战友的墓碑。很可惜,那片白桦林巳开成了大豆地,墓碑早巳荡然无存了。我把从地边釆来的一束鲜花放在那片地里,点燃了从城里带来的黄纸。我叨念着心中的祭辞,眼泪流在脸上,滴落在地上。那黄纸化成红色的火苗,舞动着向天上飞旋,又化作黑色的蝴蝶,飞向遥远的天际。

回来的路上我们都沉默着,我耳边响起了朴树的那首忧伤的《白桦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有一天战火烧到家乡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我想,我们一当年的知青何尝不是因为战火要烧到边疆,勇敢地奔赴黑龙江,走进白桦林?我们献出了青春,许多战友献出了生命!当年的000多万年轻人义无反顾地从城市奔向农村边疆,那是人类从未有过的大移民!你想一下,如果这000多万年轻人在城里不断地折腾下去,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大学停办了,谁能在城里给000万的我们找到饭碗!我们是怀着崇高的理想走的,我们的出走,为共和国承担了巨大的困难!然而一代人付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代价!我们真的是不该被忘记的。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我来。

那就是这本书。

007年6月我们为自己哀婉更为自己骄傲这是《我们的故事》的续集,上一集写了六十几个故事,这一集又写了50个故事,总算完成了要写100个北大荒老知青故事的夙愿。但是,我的心绪还是平静不下来。

今年的1月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正好40年,各大城市的知青都自发地组织纪念活动。每一个知青自然要对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那段历史进行回顾,但结论却大相径庭。也许历史都是自己写的,而结论要由后人来作。不过今年5月15曰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青春叙事^知青油画展》却石破天惊地对知青运动发表许多精彩的论断,不仅用那些有震撼力的艺术形象,还有诸多名人在展览序言中的表述。

这个颇具历史意义的展览,因发生了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影响力有所减弱,但画家和评论家对知青运动的新认识却长久地写在历史上。这里,我要摘述他们的意见,因为我是纪实文学作家,更习惯用别人的言与行表达自己的思想。

40年前兴起的城市青年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1700万中学毕业生以及他们的家庭,都深深地被卷入这场声势浩大、无可避让的社会运动中。一代青年由城市而乡村,由学校而社会,告别父母和家乡,走向田野与农村。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他们在中国边远地区和穷乡僻壤中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磨炼身体和意志,收获成熟与坚忍。

―周禹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黑龙江建设兵团4师4团上海知青)

老三届知识青年以花季年华,参与了农村、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们有过欢乐、幸福、爱情的回忆;也有失败、挫折、失恋的回味;他们英勇过,也懦弱过;他们伟大过,也世俗过;但无一不真实过……10年际遇,宛若隔世,巳经云淡风轻,可甘苦犹存。一生难泯,10年无悔,恰宛如隔日,恍然历历在目,造就了一代人的坚毅、质朴、自律和牺牲精神,升华了此生不渝的理想境界追求。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原黑龙江兵团5师55团上海知青)

所谓知青运动,是社会的隐痛、时代的败笔;数千万知青以光荣始而被遗弃终。我们不是革命者,但亲历革命的后果;我们不曾参与建设,但个个目睹了背后的代价;过去0年,社会巳经草草地安顿并打发了知青一代,此后人到中年晚年,一事无成,既不如上一代标榜革命而创建国家,也不及下一代,能以可度量的各种专业标准跻身国家栋梁。从祖国花朵、红色青年,直到回归芸芸草民,其中千分之一,略有所为。

^陈丹青(旅美画家、原江西宁都黄石公社石子头大队插队上海青年)

在人类历史上有因为战乱和灾荒的人口大迁徙,但从来没有过一次人数如此之众多、时间如此漫长、以纯粹年轻人为主体的如此壮观的生命大迁徙。这样的事情,过去未曾有过,今后也不会再发生。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人类历史上也未曾发生。上山下乡运动,是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历史强音。知青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荒原带来文明,用自己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身躯,在党和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支撑了共和国的大厦。他们不仅将青春甚至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自己为之奋斗、深深挚爱的土地。历史不会忘记知^毛时安(上海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我看以上各位从不同角度对知青运动的评价,大体涵盖了对知青运动的各种意见,说出了我想说又说不好的心里话。对这个问题,我还有一个自己的“发明”。在看电影《集结号》时,我泪流满面,不仅是为连长谷子地的那四十几个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而牺牲的战友,也为我们那些为承担国家困难,而在农村、边疆坚守十年左右的000多万(城市知青加回乡务农的知青)战友难过,如果不是邓小平吹响了“集结号”,我们返回了城市,不知还有多少战友,要在那里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生再献子孙呢!事实就是这样,是以牺牲000万知青的青春为代价,在国家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的时候,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试想,如果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的000万青年人游荡在社会上,中国又是什么样子。我的“发明”,没有艺术家和理论家说的那么讲究,但却是大实话。

没想到我写的这些陈旧的“故事”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本书,作家出版社第一版印了1万册,根据市场的需要,又加印了6000本,还有加印的可能。我在哈尔滨和上海搞了几次签名售书,都很火爆。当然买书的多数都是老知青,有给自己买的,也有一次买几十本,要寄给在外地的老战友的。也有“80后”给自己的父母买的,他们是知青的后代。我还遇到一个女孩子买两本,一本给母亲,一本给未来的婆婆,她们都是知青。也有的青年是买给自己看的,他们在网上看到了“我们的故事”的片断,想看全部故事,就买书了。我看到了他们在网上的读后感,很感人的。谁说,这一代孩子冷漠?他们有如火的激情,更有冷静的思想,应该说他们比当年的我们更成熟,这是民族的大幸。

为了提高签售的速度,我事先写好一些赠言供老知青们参考,如“青春永恒”、“情系北大荒”、“艰难岁月美丽青春”、“我们为自己骄傲”等,没想到许多人选了“我们为自己骄傲”这一条,让我写在他们买的书上。可以肯定,他们就是陈丹青所说的那批被社会草草打发的“一事无成”的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芸芸草民”。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遗恨,没有沉沦,而是乐观地对待人生,平静地生活。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冯远先生赞扬的“坚毅、质朴、自律和牺牲精神”,也显示了他们“此生不渝的理想境界追求”。

我们真的该为自己骄傲。为自己苦难而壮丽的青春骄傲,为自己不屈的“知青精神”骄傲,为自己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骄傲!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但是最后,我还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确定为“我们为自己哀惋,更为自己骄傲”,因为我们中的多数人在那场“运动”中失去了青春、梦想、前途、爱情,甚至生命,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难道不值得哀婉吗?

但是,我们还要骄傲地活着,骄傲地述说着我们的光荣,尽管都是些苦难的故事。哈尔滨医大的退休教授陈先生是在看了汶川大地震的电视后,看《我们的故事》的,他说一样的流泪,一样的感受。我说,因为这些故事发生时,中国也在闹“地震”,不过那是人祸。(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终末忍界反叛的大魔王奸夫是皇帝你老婆掉了玄尘道途绝对一番盖世双谐我只有两千五百岁信息全知者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废后重生:皇上滚远点暴君的冷宫皇后侍君侧,冷宫代嫁妃[综]每个世界都有一个熊孩子狂野十八少年时琉璃满京华妈妈教育我要做个好人帝御仙魔我有很多身份玄幻:我的反派身份被妹妹曝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