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健的长安之旅,既惊险又刺激,重要是最后大获全胜。
东晋的兵力更加雄厚,资源也更丰富,但面对这么好的机会不知把握,究竟在忙什么呢?
他们在忙着找宰相。
蔡谟被征召为宰相后,一直不肯就职,诏书屡次颁布,太后褚蒜子也派使节表示诚意,蔡谟仍无动于衷。
其实蔡谟的理由也是比较充分的,自己年纪大了,过了年就是奔八去了,加上长期忍受病痛折磨,对于朝政实在是有心无力。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和他同时期的老臣几乎死绝了,他孤伶伶地跑到一帮浮夸的后生中间有什么乐趣,代沟什么的暂且不说,时不时地受到冷嘲热讽,就难以接受,尤其他的性格本就不是逆来顺受的,当初戏弄王导可是一段传奇,如今沦落到被一帮无能之辈数落,做人还有什么乐趣。
在此之前,司马昱曾让王濛、刘惔前往邀请蔡谟,可是这两人却丝毫不把蔡老先生放在眼里,不时地出言讥讽,甚至还问蔡谟:“您自己说说您比王衍怎么样?”
王衍的事迹举国皆知,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小,徒有名气,实是祸国殃民之辈,让他与蔡谟相提并论,显然地认为蔡谟并不适合出任宰相。
蔡谟活了一大把年纪,还能看不穿两个小人的心思,冷漠地说:“我绝不如王衍。
王濛和刘惔相视一笑,得意地问:“您什么地方不如?”
蔡谟一本正经地解释道:“王衍绝没有你们这样的客人。”
王濛和刘惔十分无趣地退出去了,但出了蔡府,仍旧说些不堪的闲话。
与这些人同朝为政,岂会开心,蔡谟更加确信自己不能出任宰相。
不久之后,司马昱让穆帝司马聃亲自登上金銮殿高台,然后让高级咨询官纪据、禁宫侍从长丁纂,前往征召蔡谟,。蔡谟当然一如往常地陈述病情沉重,并派主任秘书谢攸出来辞让,从早上到下午,使节往返十余趟,蔡谟始终坚持不肯就职。
8岁的小皇帝有些不耐烦了,问左右的人:“召见的那个人怎么到现在还不来,在这里要等到什么时候?”
众人面面相觑,我哪知道去?皇太后褚蒜子早知道此事难成,对司马昱说:“蔡谟若是来不了,就应该退朝,何必让这么多人在此耗着,何况陛下也乏了。”
司马昱也觉无趣,只得让君臣返回,然后通知政府各部门,让他们联合弹劾蔡谟,于是三公和部长级官员全都上书称:“蔡谟狂妄自大,傲视君王,罪状与叛逆何异!请准予交付司法部依法处刑。”
蔡谟大为恐慌,这么点事非要搞到这步田地吗!赶紧带着子弟到宫门下跪叩头,又亲自到司法部等候惩处。
殷浩早就看他不顺眼,趁机准备将其诛杀,但遭到了的荀羡的制止。
荀羡早于去年接任了褚裒的官位,使持节、徐兖及扬州晋陵郡军区司令、兼徐州督导官,以28岁的年纪成了东晋立国以来最年轻的地方大员。
刚好他从徐州进京述职,得知殷浩要杀蔡谟,赶紧劝阻说:“你今天将他斩首,我保证明天就一定会有人来兴师问罪。”
殷浩想到桓温得意的嘴脸,这才决定饶他一命,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以司马聃的名义下诏,免除蔡谟所有官爵封号,贬为平民。
蔡谟倒是乐得这一结果,再三谢恩之后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几年后得以善终。
其实司马昱并非一定要征召蔡谟,毕竟他身边有一大帮清谈好友,何必千辛万苦地找一个不识时务的老头子,那是因为北伐事业停滞,他终究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不然显得自己太菜了,于是蔡谟成了一个挡箭牌,反复地拉他过来配合自己演戏,以此说明自己琐事缠身,实在无暇安排北伐,后来恼羞成怒,居然想到要杀了人家,实在是让人既觉可恨又觉可笑可悲。
但不管怎么说,司马昱和殷浩等人,总算是躲开了北伐这一天大的难题。
只是他们的不作为,让北方冉闵的处境越发艰难。
杀掉盟友,让冉闵人心尽失,而在得不到东晋支援的情况下,只好再度向胡人示好,希望能与他们和谐共处。
后来他意识到单纯的示好,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于是把俘虏的和前来归降的胡人,一律提拔重用。
为此,高级国务官韦謏竭力劝阻:“胡人与我们是死仇,而今前来归附,不过是为了暂时保命,万一发生变化,后悔可就来不及了!请诛杀这些投降的匈奴人,也不要再用单于的名号,从根本上防止灾难,如果非要对他们网开一面,也请驱逐到边疆,让他们不能对我们构成威胁。”
冉闵不太满意,执意不肯听从,后来韦謏反复进言,冉闵盛怒之下将他和儿子韦伯阳全都斩首。
韦謏虽死,可是这一问题却并没有解决,冉闵很快就尝到了苦果。
说到底他只是一员威猛的武将,并没有政治家的魄力和头脑,非要强撑一片天,结果不尽如他意。
350年11月,被石衹的军队反复挑衅,冉闵终于无法容忍,亲率步骑混合兵团十万人攻打襄国,准备手刃石衹,以泄心头之恨。
然而一连围城一百多天,居然不能攻克,反倒因此惹来了大麻烦。
大敌当前,石衹顾不上帝王的尊严,毅然放弃帝位,改称赵王,然后派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张举,向前燕求援,并承诺送上传国玉玺,另派中军将军张春,前往滠头,向姚弋仲搬救兵。
姚弋仲亲自接见了张春,在了解前线的局势之后,派儿子姚襄率骑兵二万八千人前往支援。
临行前,姚弋仲告诫姚襄:“冉闵弃绝仁义,屠灭石氏满门,我受人家优厚待遇,本应替他们复仇,可是年纪太老,又有病在身,不能亲自前往,你的才干超过冉闵十倍,如果不能把他生擒,不要回来见我!”
姚襄顿感压力巨大,但有压力才有动力,辞了老父,便领军北上。
送走了儿子,姚弋仲为了保险起见,也派人向前燕求援,慕容俊于是派御难将军悦绾,率军三万人,南下与姚襄会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