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为地震灾区人们祈福……
天佑中国,人间有爱。朋友们,无论你们身边有任何的条件,只要是能帮助灾区的,希望我们都马上付之行动,莫以善小而不为,一篇文章,一元捐款,都是一种支持,2008注定是荣耀与灾难交辉的一年,灾难的是中国人的土地,荣耀的是中国人的心。
抗击地震,让我们团结起来吧!加油中国!加油汶川!我们支持你,我们一直关注着你!牵挂着你......
转载:震撼!战士跪了下来: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刚刚接通了一位采访过我的四川记者朋友的电话,她刚刚从绵竹退下来,这个娇小的丫头在电话里和我讲了她眼见的情况,她只用了四个字形容,就是:“世界末日。”她说她几乎无法工作,眼泪就没有停过,太惨了,一片一片的废墟,到处是哭喊的声音,救援队发了疯一样的救人,然而往往救不了,跟着去的摄影只了拍一张照片,就扔下相机去帮忙,因为那情景让你不可能站着看着。
她和我说,她在一个学校现场看到了她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幕,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当时正在上课,几乎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全是小学生。一些似乎是消防队员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看着那些小小的,带着红领巾却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的孩子,她说她突然觉得自己说话的勇气都没有了。
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
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看到这个情形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只眼睁睁的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后来,那几个小孩子还是给挖出来了,但是却只有一个还活着,看着那些个年轻的战士抱着那个幸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着跑向救援所在的帐篷的时候,她已经泣不成声。
我无法想象这在电话中已经如此惊心动魄的情形在当时是怎么样一个悲壮的场面,我只知道这是真实的,而且,在现在,在震中地区,这样的事情还在重复的发生着,就在今夜,我坐在舒适的房间内,第一次意识到我是否应该做些什么,虽然我不可能到现场去,但是我是否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是我眼含着眼泪,首先发了这一篇博文,我知道这篇博文无法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但是,这是我想到的最便捷的,我所能立即做到的第一件事情,一篇文虽然没有力量,但是至少我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件事情。只有完成了第一件事情,才有第二件,第三件。
天佑中国,人间有爱。朋友们,无论你们身边有任何的条件,只要是能帮助灾区的,希望我们都马上付之行动,莫以善小而不为,一篇文章,一元捐款,都是一种支持,2008注定是荣耀与灾难交辉的一年,灾难的是中国人的土地,荣耀的是中国人的心。(转贴)
转载:“病人在,我们就在!”
“病人在,我们就在!”
“病人在,我们在!”地震发生时,一位成都晚报的记者正在川大华西医院第一住院部11楼重症监护室(ICU)采访,目睹了40多位ICU医务人员的感人行为。
医护人员立誓:“病人在,我们在”
剧烈的震感在护士节来临,完全没有预兆。
“是地震,大家不要慌,找就近的桌子躲在下面!”昨日下午2时28分,没有人抱头逃窜、没有人过度惊慌,这里是川大华西医院第一住院部11楼ICU病房,“命悬一线”的地方,30多名护士们像往常一样,分组驻守在各个病房,照顾病危患者……
该记者亲历了这一过程:突然间,病房开始“S”形剧烈摇晃,伴有乒乒乓乓的玻璃瓶撞击声。有病人惊慌,从床上跳下,拖着病体往门外跑……在ICU各分病房里,护士们蹲在床边,第一时间安抚病人——此时,每个病人身上都插满了仪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患有各种各样的重病,稍有差池就后果不堪设想。
下午2时36分左右,第一波震感过去,病房恢复安宁。“病人在,我们在!”昨日下午,该科30多名护士、10多名医生立下誓言。
地震后 近5000病人大转移
川大华西医院全院约4300个床位,这意味着,至少有4300名病人在医院经历了这场地震。事发10分钟左右,记者在11楼透过窗口俯视,楼下中心广场上布满密密麻麻的人群,包括医护人员已至少有3000人。20分钟内,除手术室、ICU外,其他病房的病人基本都疏散到中心广场。
下午2时50分,记者告别11楼坚守阵地的ICU医护人员,从楼梯往下走。一路上,记者见到医护人员用担架、床单、椅子把病人抬下楼……走出住院大楼,面积有3个足球场大小的中央广场上,数千名病人、家属聚在一起,草地上、担架上、一排排、一列列。一位老人的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树下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不到一岁熟睡的儿子,轻吻孩子的额头。
虽然楼下此时已聚集了几千名病人、家属,但并不慌乱——在急诊科、在住院部,医护人员紧急开会,每个科的病人集中在各自的区域,贴上标识,便于抢救、疏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