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唐生智归顺南方北伐军出兵湖南
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以后,便开始准备北伐。当时国内政局错综复杂,中央政权在北洋军阀手里,并控制着东北、华北、华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军阀部队有三支:直系军阀吴佩孚,拥兵0万,号称14省联军总司令,占据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和陕西、河北部分地区,控制着京汉铁路;奉系军阀张作霖,拥兵5万,占据着东北各省和北京、天津、山东一带,河北、内蒙部分地区,控制津浦铁路北段;从直系分化出来的孙传芳,拥兵0余万,占据着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江苏五省。此外还有许多地方军阀如阎锡山、冯玉祥、刘湘等。为了阻止国民革命,各派军阀又相互勾结,联合行动。
一九二六年三、四月间,吴佩孚、张作霖组成直奉联军,将拥护广东国民政府和同情国民革命的冯玉祥国民军赶出京、津地区。并在陕西、北京、山西、内蒙等处继续向国民军进攻,参战军队达40多万人(包括阎锡山等地方军阀军队),对国民军进行围剿。
对于只有15万兵力的南方广东政府来说,当然是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北洋军阀在不间断的战争中趋于衰弱,吴、张两大军阀虽然为了对付冯玉祥的国民军而联合起来,但仍因双方利益无法解决,北京临时政府也陷于无政府状态。而分别盘踞在长江中、下游的直系军阀吴佩孚与孙传芳之间,也因联奉、反奉战略而貌合神离。特别是吴佩孚驻兵两湖、河南地区,处在北有冯玉祥的国民军,南有广东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军两面受敌状态中。而且目前还分兵在河北、陕西两条战线上对国民军进行围剿,加以两湖内部的反吴力量,他处在三个势力,三个方面的作战态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湖南两省农**动蓬勃发展,革命形势发生着急剧变化。一九二六年三月,湖南各界爆发了驱逐赵恒惕运动,亲吴佩孚的省长赵恒惕被赶下了台,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代理省长,并先后解除了与吴佩孚关系密切的湘军第三师师长叶开鑫等人的职务。这对吴佩孚来说,是个极其严重的打击。以前赵恒惕在湖南悬挂“自治”旗帜,他可以利用湖南的自治,来阻挡南方国民革命军向北推进。现在换上了唐生智,就不能高枕无忧了。
唐生智,字孟潇,一八**年出生于湖南安东县。一九一二年入保定军官学校,一九一六年后在湘军第一师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曾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的护法战争,是一个南方色彩很浓的“革命党”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吴佩孚立即调兵遣将,派卢金山、王都庆、宋大霈、刘跃龙、余荫森等部增防鄂南,并派彭寿莘为湘鄂边防督办,主持对湖南的防务。
唐生智主政湖南的情况也不乐观,由于北伐军一时还不能出发到湖南,而吴佩孚的部队则朝发夕至。所以唐生智一方面派刘文岛为驻粤代表,与广东国民政府保持密切联系,一方面派同窗好友欧阳任到汉口,向吴佩孚表示将继续维持“省宪自治”,以缓和湘、鄂两省的紧张局势。
但精明的吴佩孚并不好对付,四月一日,吴佩孚在接见欧阳任时,听完了欧阳任的汇报后,没有多说话,只是在纸上画了一个箭头指向“北”字,又向下画了一个箭头指向“南”字,然后把这张纸推给欧阳任。
接过吴大帅的这张纸条,欧阳任不解其意,当然,此时他即使知道其含意,也只能如此。于是便请教“吴大帅”,吴佩孚轻篾地看了欧阳一眼说:“我本来打算对北用兵,但也可以随时改为对南用兵。”
欧阳任听后,连连恭维说:“大帅深刻,大帅深刻!”
随后,吴佩孚让欧阳任转告他对唐生智提出的三个条件:一、限4小时内撤退岳州驻军;二、通电宣布“讨赤”;三、恢复湘军第三师师长叶开鑫的职务。
经过一天的考虑,四月三日,唐生智同意按照第一条要求,将何键旅由岳州撤回汩罗江南岸。但其余两个条件,唐生智是不能接受的。于是,吴佩孚派代表谭道南到长沙,威胁唐接受他宣布的“讨赤”,或者率部回驻湘西,恢复赵恒惕离湘以前的态势;长沙、岳州则划为不驻兵区。
对于吴佩孚的要求,唐生智还是随口敷衍,承诺维持“省宪自治”,决不侵犯邻省。但谭道南借吴大帅口气继续对唐施加压力,条件上寸步不让,这让唐生智十分恼怒,作为一代枭雄的唐生智火气发作,就粗声暴气地说:“吴子玉不要小视湖南,他有陆海军,可以分三路五路进攻长沙,我也可以集中兵力突破一点,直取武汉!”
说话间,唐生智一下子从腰间拨出手枪,重重地拍在桌子上:“你不要多说了,告诉姓吴的,或者他14省大帅的金字招牌被我砸得稀巴烂,或者他用这件东西(手枪)解决我!”谈判随之破裂。
湖南政局在广东国民政府的影响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湖南人民的革命情绪高涨,废除“省宪法”、“解散省议会”、“打倒军阀”的呼声,响遍三湘大地。
广东国民政府第四军师长陈铭枢,第七军参谋长白崇禧与唐生智是保定军校同学,他们一同来到湖南,催促唐生智出兵讨伐吴佩孚。并担保国民革命军第二、第六军不入湖南。陈、白二人在出席长沙群众大会时,公开喊出了“国民革命”的口号。
谈判破裂,吴佩孚决心派兵驱逐唐生智,于是组织讨贼联军,并任命原湘军第三师师长叶开鑫为讨贼联军湘军总司令,原湘军第一师师长贺耀祖为副司令,希望叶、贺二人精诚合作,驱逐唐生智,废除“省宪”,把湖南纳入他的势力范围。同时开出支票,一旦驱唐成功,即由他们主政湘省。
四月十九日,叶开鑫率军开回岳州,二十一日,通电就任湘军总司令,作为北伐战争序幕的湖南内战爆发了。
湖南战争爆发,唐生智步步收缩,而叶军在吴佩孚部队的配合下从北向南,步步紧逼。到五月中旬,叶军先后攻占了长沙、湘潭、株洲、醴陵、攸县等地,唐生智退守的衡州已处于半月形的包围之中。如果叶军再次发动进攻,衡州就有被攻下的可能。如果衡州守不住,叶军将直趋郴州,逼近广东。如果出现这样的局势,盘踞东南五省、号称五省联帅的直军孙传芳,将可能协同作战,发动进攻。将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一形势逼迫下,广东国民政府有迅速援助唐生智,提前出师北伐的必要。为此,广东国民政府决定:派第四军第十师师长陈铭枢、第一一师师长张发奎、独立团团长叶挺等部,集中韶关向郴州进发;派第七军李宗仁部集中桂林向永州出发。
在形势逼迫下,唐生智决定加入广东国民政府。五月底,广东国民政府任命唐生智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北伐军中路前敌总指挥。唐率所部在湘南地区坚持拉锯战,以牵制吴佩孚部南下。
在援湘的同时,北伐军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案。决定首先集中兵力进攻湖南、湖北,消灭吴佩孚部。然后挥兵东下,出兵东南各省,消灭孙传芳部,攻占东南苏、皖、赣、闽、浙五省;最后选择时机,消灭张作霖集团,完成全国统一。
七月一日,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主席身份,在广州下达了北伐动员令。九日,国民政府召开北伐誓师大会。蒋介石正式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李济深任总参谋长,白崇禧任副总参谋长,纽永键为总参议。他们在孙中山遗像前率众宣誓:
“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日星。嗟我将士,偕作同仇。革命不成,将士之羞。嗟我将士,如兄如弟。生则俱生,死则俱死。存亡绝续,决于今兹。不率从者,军法无私。”
北伐誓师完毕,全场5万余人齐声高呼:“打倒军阀列强!”“革命成功万岁!”等口号,欢呼声震天动地。随后,国民革命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军等部共计10余万人,源源不断向湖南开进。
七月初,两广北伐军到达湘境,与唐生智所部一起分兵三路,反攻湘乡、宁乡、湘潭,沿途农民配合作战,吴军不战而退,叶军也无心恋战。七月九日,唐生智部占领湘潭,十日攻克长沙。唐生智随即宣布废除“省宪法”、解散省议会,湖南假自治的局面宣告结束。
北伐军进入长沙,迅速稳定了长沙的秩序,肃清了湘东方面的敌人,在湘休整一个月后,重新分配进攻岳州方面的战斗任务,准备发起汩罗江战役。
面对北伐军的进攻,吴佩孚进行了相应的军事部署:正面防守汩罗江北岸的,是叶开鑫部湘军和吴军宋大霈旅,驻守平江的为吴军第二五师陆云旅,守长乐的是第二五师余荫森旅,负责指挥各部的为吴佩孚原参谋长李济臣。
八月十二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制定北伐第二期作战计划。会议决定以两湖为主要战场,前进目标是占领武汉,夺取武胜关,消灭吴佩孚部;然后进兵江西,消灭孙传芳部。为实现这一作战计划,北伐军兵分三路:
左路是袁祖铭新归附的黔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第一0军,由常德向荆沙方向,封锁长江上游;
右路第二、第三两军,警戒湘赣边界,防止孙传芳进攻;
中路由唐生智任总指挥,率第四、第七、第八军,担任正面作战,以夺取武汉、武胜关为目标。
此外,由第一、第六军和航空队,炮兵团,组成总预备队。
汩罗江战役于八月十九日开始,此时湘北农民揭竿而起,平江农民配合北伐军作战,当农民向导队引导北伐军抄近路抵达平江北门之时,好似从天而降,吓得北洋军不敢抵抗,全部缴械投降。旅长见无法逃走,哀叹一声“吴大帅误我!”随即举枪自杀。
第四军率先突破汩罗江防线,攻占平江城后,继续向退却的北洋军追击,连克岳州、蒲芹,湖南地区的战斗胜利结束。北伐军迅速进军湖北境内。
北伐军出师首战告捷,平江、岳州之战,北洋军损失惨重,使北洋军大为震动。正指挥主力在南口与冯玉祥国民军激战的吴佩孚,迅速制定决战方案:首先急调驻豫部队南下,军舰10艘进入洞庭湖配合作战。同时电促孙传芳和黔军袁祖铭部,从东西两翼向北伐军实行侧击。
不料孙传芳为了保存实力,袖手旁观;而袁祖铭早已向国民革命军投诚,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第一0两军,已向荆沙地区反戈一击。无奈之下,吴佩孚于八月二十一日,急忙亲率主力南下。
北伐军发动的汩罗江战役只用三天时间,吴军和叶军就全部溃败。北伐军占领岳州后,从八月二十二日到二十六日,又以风卷残云之势,相继占领了通城、崇阳、羊楼司、蒲芹等地。与吴军、叶军对峙于汀泗桥的南北两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