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秦家坞堡的时候,秦谊已经起床,之所以起这么早,完全是被吵起来的。
汉末的坞堡其实也可以当做一座小城,平时坞堡还有作为贸易集市的作用,居住在坞堡内的也大多是秦氏的核心宗族,依附的耕农或是佣工则平时是在坞堡外搭建草棚茅屋居住,若是有敌人入侵,则全部汇集到坞堡里面依据寨墙而守。
而这一日正是秦家坞堡举行贸易集市的时候,所以吵吵嚷嚷得,把昨晚劳累了一晚的秦谊都给吵醒了。
做贸易集市的坞堡,这个时候其实是防御最脆弱的时候,秦家也是怕有人来闹事,也是对进来做生意的商贩严格检查,不肯轻易放生面孔进来。
“在这里生活的怎么样?”反正也是醒了,秦谊便早早起来把久违的故乡再看了一遍,等其他人陆陆续续醒来后,才把自己的两名手下外加一个合作者陈群叫过来,不管未来的打算,至少先把人家的生活给安排好。
陈群的地位就是这样超然,现在的秦谊根本就没有和他翻脸的资本,只能好好供着他。大概曹老板一开始得到荀彧这么一个有分量的士人加入时,也是这么小心伺候着的。
“挺好的!住在高墙之后,特别有安全感!典满高兴坏了!”典韦手下便说道,作为陈留的乡间小户,典韦家就是普通百姓的住处,非常容易招贼。典韦从军之后,留下妻儿在家,也是整天担惊受怕,现在住进秦家这都快有四百年历史的坞堡,又有丈夫和父亲在身旁,典韦的妻儿可是睡了一个安稳觉。
“不错!秦公也真是有心了!”对老秦家的招待,陈群也很满意。
知道陈群是颍川名士,秦仁也是费了点儿心思招待陈群,给他住处那里也是摆了几本书,都是过来借阅蔡邕藏书的士子义务为秦家抄写的图书。不止如此,秦仁还从宗族之中找了一个模样俊俏的处子送了过去照顾陈群起居。
按照这个时候的惯例,这种丫鬟可都是能随便睡的。秦谊的这个族妹也算是族中美女,秦仁也真是舍得下本钱。要是陈群玩完了提起裤子不认账,秦仁也只能咬牙忍下来,而秦谊这个族妹的一辈子可能就完了,本来可能会嫁一个好人家,选择范围将会大大减少。
“阿谊,高明廷过来了,老爷找你和陈先生过去一叙!”还没等陈到开口,原先在雒阳照顾秦谊生活起居的秦福也是匆匆赶来,不过他口中的陈先生自然不是陈到。明廷是汉朝时对县令的尊称,也就是说原平县县令高崇居然屈尊到秦家来了。
“这位高明廷是何许人也?官声如何?”
“是渤海高氏的,姓高名崇字子敬,四十岁出头。听我家大父讲,只是个中人之资,来原平三年了,没做出什么大事来,自然和县中世家豪族也没什么太大的冲突。”高崇到原平来的时候,秦谊已经去了雒阳,故此对高崇其人并不了解,都是从秦仁的书信中对高崇有个模糊的印象。
当时秦谊敢反董,也是琢磨着高崇不会忠于董卓,毕竟他的老家渤海可是袁绍在当太守,袁绍后来手下的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览,可能也是渤海高氏的成员,高崇应该不会难为自己的家人。
这年头作为一县之长,想要做些什么事业,也得靠下面的世家豪族来支持,只是不知道高崇这无为而治是自己的本心,还是被下面的世家豪族给逼迫的。
不一会儿秦谊便和陈群一起来到了秦家的会客厅,一个四十多岁留着山羊胡的中年男子正坐在那里,也是刚刚坐下的样子。看着他腰间戴着的铜印墨绶,明显就是高明廷高崇。
“秦谊陈群见过高明廷!”
“果然是年轻有为的青年俊彦!快快请坐!”而面对着这两个后辈,高崇也是丝毫没有架子,马上便站起身来向二人回礼。
秦谊其实也是挂着县令衔的,和高崇一样的官职,而陈群则是陈寔的孙子,颍川名士。现在这前途无量的两个人主动给高崇行礼,高崇要是坦然受着才不正常。毕竟已经年过四旬的他,进步空间已经不大了。
一阵无聊的开场白过后,双方互相吹捧了一番,紧接着高崇也是向秦谊询问起联军的情况来,毕竟秦谊是少有的三线联军全都接触过的人物。
作为渤海高氏的一员,高崇的屁股天然便坐在反董的一面,所以他也没想过难为原平秦家。不过联军实在不争气,荥阳、河内、梁东三连败,也是让高崇心里面有些担忧,他们渤海高氏可是坚定支持袁绍的反董大业,可比为此倒霉。
而秦谊也是侃侃而谈,把孙坚在梁东的小败说成讨董之战的转折点,关东联军已经逐渐适应了西凉军的打法,马上就能反击董卓,并且大胆做出雒阳将要被联军拿下的预言。
只不过因为董卓逃到长安,再加上反董联军内部撕逼,一时间无法干掉董卓,但是董卓也是无力东进。
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随着关东群雄优胜劣汰,终将有一位英雄将整合好关东势力,然后西进结束掉董卓的反动统治。
秦谊的话有理有据,甚至还揭了不少联军的短,譬如说袁氏兄弟的矛盾,袁绍和韩馥的矛盾,甚至还有孙坚和袁术的矛盾,秦谊已经断言,随着孙坚的大胜,袁术此人会有一些扯后腿的小心思。
但这些都不能改变董卓不得人心的事实,甚至不用等关东群雄有所反应,董卓很有可能便死于内讧。
秦谊的这些分析,再加上孙坚在阳人城下大破董军胡轸部,斩杀都尉华雄的消息,这也是让高崇放下心来董卓早晚会完蛋的,而他们渤海高氏支持的袁本初,很有可能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我是谈笑风生的分界线
孙文台大战阳人高子敬三让原平季汉通俗演义第十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