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支队顺利划归新四军建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双赢。对鲁南军区来说,心有不舍,但这是惟一最好的选择,运南区和运河支队能得到新四军主力的有力策应,生存和发展条件就大为改善了;对淮北军区来说,扩大了地盘不说,又平添千儿八百人枪,而通住延安的交通线更是得以掌控,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淮北军区有人可能不太听说,但新四军四师名声就大了,四师师长彭雪枫更是大名鼎鼎,淮北军区即四师,司令员就是彭雪枫。当年,淮北都知道彭雪枫有三宝,骑兵团、拂晓剧社、拂晓报。
“运河支队投奔了新四军”,“入境随俗”,“改名换姓”就成了必须的,番号为峄滕铜邳总队。虽然“支队”成了“总队”,级别可是一点都没长。级别不长事小,但解决“吃饭”事大,补给从此由新四军保障。
“改名换姓”后,接着就是“改头换面”,一身“行头”换成了灰军服。而山东八路军穿的是黄军装。这个细节,连许多影视编导都不见得了解。鬼子投降后,新四军北上,因与山东部队着装不同,还闹过误会。
1945年春,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峄滕铜邳总队“重回老东家”,恢复运河支队番号,只是行头一时换不回来,灰军装穿习惯了,见了黄军装倒又新鲜起来。父亲说,他们连穿黄军装的只有连长一个人。连长是刚从山里来老八路,到七连不久就去一营任副营长了,因时间短,名字记不得了,只记得姓周。周连长临走前,送了父亲一块怀表,当年是“奢侈”品了吧。
军装再怎么换,也只是身上穿得衣裳,换不换都一样打鬼子,但新四军只有灰军装,所以,这非常正常。但手里的家伙都换一下吗?还真别说,装备之事新四军首长还真替你想到了。
打鬼子能“鸟枪换炮”,那爽了。炮,倒是没有,但别急,还有更爽的,淮北军区给新来的弟兄人手一把大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嚓嚓嚓,时下许多文艺作品经常有这样场景,比切西瓜还利索。
话可要两说,打鬼子不比切西瓜。但还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支部队也有自己习惯或擅长的作战方式。说起四师,就会想到师长彭雪枫的三宝,三宝头一宝就是骑兵团,这可是彭师长痛定思痛地后建立起来的。就拿骑兵团来说,淮北平原上骑兵一出动,烟尘滚滚,刀光闪闪,马蹄生风,手起刀落,真是痛快!
马刀是骑兵的制式装备,今天军中尚存的几个骑兵连也照样要用刀。但当年淮北部队普遍都喜好刀,几乎就成了制式装备。这种刀俗称大刀片,有亦称鬼头刀的。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久,鲁南来的山东好汉就换了新装,也装备了大刀。不仅有大刀,还建了一支骑兵队,完全是淮北“新四军范”。这些变化主要归功于一个“推手”,他就是淮北军区派来的副支队长陈景龙。陈景龙原是九旅二十七团的参谋长,是老红军。
大刀是冷兵器,使唤得有功夫,当时二营副营长孙景山曾练过,懂些套路,当教头义不容辞。战斗连队人人都能耍两下,部队白刃格斗有了很大提高,打仗又多了一手。归建鲁南军区时,不仅人马多了,让兄弟部队注目的还有人人背后还插了把大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