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微微打开,一名年老的仆人探出身子,用带着浓重宁波口音的话问:“先生,找哪一位?”
唐甬立刻奉上事先准备好的名帖和装着宁波土产的礼盒,连同名帖下压着的一枚装着一叠法币的红包,双手递给老仆人,用带了一些宁波口音的语调恭恭敬敬地:“新年好!我是畏公在宁波的学生,特地来给恩师拜年。”
老仆接过名帖,又看了礼盒中确实只是些普通的土产,才收了下来,却没有去拿下面的红包。
唐甬道:“老人家,这是新年利市,只是讨个吉利的。”
老仆微笑道:“听你口音也是宁波人,哪能不晓得我家先生的规矩呢?家里地方,请麻烦你在这里稍等片刻吧。”罢转身进去了。
大约十分钟的工夫,这老仆又出来请唐甬进去。
唐甬走进陈布雷的寓所,才现这套房子比从外面看起来还要狭简陋的多。不要同戴公馆相比,就连一般的中等人家的住所也远远不及。
狭的客厅里放着桌椅茶几等老式的家具,连颜色也不全,看得出是东拼西凑出来的。
老仆让唐甬在客厅坐定,奉上一杯白开水,:“请稍坐,我家先生马上就出来。”
唐甬捧着这杯清水,倒也没有吃惊。他早就听过陈布雷不沾烟酒茶,只以白水待客的掌故。
趁着工夫,他打量了一下这客厅里的布置。这狭的客厅没有火炉,十分阴冷潮湿。借着窗户透出的光线,唐甬看清客厅里除了一套桌椅茶几外,唯一的家具就是墙角处的一个木架,上面整整齐齐摆放一尺厚的报章,看来是陈布雷多年收录的。
墙上挂着唯一的一块字匾是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先生之风”,落款人是郭沫若。
唐甬看了不禁心生敬意。
他知道在历史上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郭沫若表了有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于是被蒋介石政府通缉,郭沫若被迫流亡日本。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沫若想回国抗日。为此,通过郁达夫找到了陈布雷,陈布雷答应为郭沫若情。但蒋介石对郭沫若那篇文章仍耿耿于怀,
于是陈布雷捧出郭沫若在日本出版的《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契粹编》等书,向蒋介石解释,郭沫若这些年没有再搞政治,他主要是埋头研究学术。经陈布雷的情,郭沫若才得以顺利回国。但是蒋介石心中对郭沫若仍是耿耿于怀,陈布雷在客厅只悬着郭沫若的题字,这份用心和文人气节确实难得。
正在唐甬感慨时,里间门一开,一位老者走了出来。
只见此人五十三四岁年纪,形容瘦削,眉目斯文,虽然是大年初一,身上只穿一身半旧棉袍,然而踱步间却极有儒雅风度,通身气派好像完全不是这个时代的人物,让人想起了古画上的学士。
此人正是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的陈布雷。
唐甬在前世曾经见过陈布雷的照片,此刻连忙抢步上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个躬,道:“校长新年好!学生唐甬来给您拜年!”
陈布雷微笑着头,让唐甬落座。
两人落座后,陈布雷问:“唐上校也是宁波人?”
唐甬道:“我祖籍宁波鄞县东钱湖陶公山,后来家父到宁波来作水产生意,家就在西门口外卖鱼路上。”
“家里还有什么人哪?”
唐甬一脸悲痛状:“宁波沦陷时,全家都被日寇杀害了,只有我当时在外地,才得以幸免。”
陈布雷同情地叹口气,:“听你是效实毕业的?”
唐甬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台词:“校长,我是民国九年入校的,入校的新生典礼上,还是您亲自在中山厅前给我们训话。想起来,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陈布雷微笑着头,:“时间真快啊。”
接下来陈布雷又详细问了唐甬在效实中学时就读的班级、老师等等,唐甬凭着军统为自己准备的资料以及自己前世在学校时的亲身经历,倒也回答的丝丝入扣。
在唐甬富有感情地朗诵完效实中学校歌歌词后,陈布雷俨然以门生弟子来看待唐甬了。
陈布雷很欣慰,看着唐甬肩头的两杠三星和胸前闪闪放光的二等宝鼎勋章,道:“我校这些年培养出了不少理工科人才,现在国家受难,能有你这样的军旅虎将,也是我校之光啊。”
唐甬道:“校长过奖了,其实学生这些年来投身军旅,出征域外,就是为了一血国恨家仇,也为了振扬我中华大国风范,这次远征瓜岛,幸得将士协心努力,才取得了胜利。”
陈布雷头道:“你们孤师远征,取得大捷,殊为不易。”
唐甬话锋一转,道:“陆战一师刚刚撤退回印度,孙立人师长就被调走,全师上下哗然。现在听土木工程系和黄埔系都想入主我师,全师官兵真是人心惶惶啊。”
“是吗?”陈布雷双眉微扬,看着唐甬。
唐甬继续道:“其实就学生看来,无论是土木工程系将领还是黄埔系将领,只要是矢志抗日,学生都双手欢迎。只是军内历来派系林立,倾轧严重,连孙师长立下赫赫战功也不免被明升暗降,学生只是担心自此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这支在海外打造出的百战精兵会就此分崩离析,不仅是我军的损失,更为英美盟国所笑话啊!”
这一番话讲得大义凛然入情入理,特别是最后一句“为英美盟国所笑话”,陈布雷也为之动容。现在重庆同美国陆军部关系紧张,如果印度远征军真的出了“耗子动刀窝里反”似的内讧,真的是打了重庆政府一记重重的耳光了。
陈布雷沉吟片刻,缓缓道:“那么,你的意思?”
唐甬:“学生这次来,一方面是探望校长,一方面也是为全师官兵请愿。”着从怀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请愿信,双手捧给陈布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