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外面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感到惊喜的同时,也感到深深的迷茫。陨石内部存在生命体这件事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科学层次,已经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知识来解释。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赵排长暂时没有把消息公开,但依然挡不住网友们的好奇心。
很多对外星生物感兴趣的网友,加入到红色陨石的讨论中。关于地球生物的起源,一种假说就是外星生物搭乘陨石来到地球,点燃了生命的火种。
李清欢记得小学组织去电影院看过一部关于很多陨石撞击地球带来外星生物的电影,而现在这部电影里的剧情真的发生在现实中。李清欢不难想象这是怎么回事,马上拨通张桦的电话号码,问道:
“老大,那个剧情是你写的吧。天上掉下来的石头到底什么情况?”
张桦事不关己地答道:
“当初心血来潮,只写了一堆故事背景设定,还有事件发生的时间,没写后续发展。那块石头掉下来会怎样,我也不清楚。”
李清欢有点抓狂,如果张老大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恐怕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张桦反问:“对了,小李子,你的电影准备得怎么样了?”
“不用等我,如果着急的话,可以先上映你的自传。”
“呵呵,我倒是不着急。不过,你得抓紧时间了。如果在我死前还没把电影拍出来,就算你侥幸赢了,我也没法兑现承诺。”
说罢,挂断电话。
张桦明显带有挑衅的意味,而李清欢不是很在意。关于接下来要拍摄的电影,他觉得“红色陨石”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倘若能把大众感兴趣的话题拍成一部电影,势必会受到关注。例如曾经盛行一时的玛雅预言“01世界末日”,就被导演拍摄成一部相当卖座的电影《01》。类似带有现实话题元素的电影,还有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以及诺兰导演的关于黑洞的电影《星际穿越》都是口碑票房双丰收。
总之,就算李清欢不拍与“红色陨石”相关的电影,也会有很多导演看好这个题材。若等到这个题材被拍烂了,观众都看腻了,李清欢也就没机会了。
事不宜迟,李清欢有这个想法以后,马上打电话找关一斋商量。
关一斋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毕竟这个题材有一定难度和风险,如果拍好了一炮走红,如果拍不好就会被更好的作品所取代,淹没在众多相同题材的作品之中。一个新人导演拍摄这样的电影是非常有难度的考验。李清欢的优势是占尽先机,而且了解内情。最后,他决定赌一把。
马大刚得知李清欢的想法后表示支持。他觉得把新鲜的题材交给新人,说不定会擦出新奇的火花。新一代的导演都是这样开始的。
李清欢从马大刚那里借来摄影器材,租了一辆车,前往昌平郊外的陨石坑。
陨石坑周围环绕着一片茂密的树林。通往树林的入口立着“禁止入内”的牌子。尽管如此,附近依旧围满了一大群人。他们有的是来凑热闹的吃瓜群众,有的是媒体记者,有的是摄影爱好者,还有的是跟李清欢有类似想法的艺术创作者。
李清欢发现人群中有一个怪人。那人身着一袭蓝色七星道袍,头戴紫金太极观,一副修道高人的模样,正是徐福。
徐福正在对围观群众高昂地发表言论:
“你们都忘了,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点燃了人类文明传承的火焰。那时,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开劈混沌,赋予人类崭新的世界;那时,天崩地陷,众生遭劫,一个女人用她无边的慈爱补全了天空;伟大的先人们用不屈的意志,造就了现在的华夏。然而到了今天,人们淡忘了他们,不再敬畏他们。于是,报应来了。”
有人好奇地问:“什么报应?”
徐福答道:“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有着无边的法力。曾经有一个叫做‘蚩尤’的男人。他是逐鹿之战中被轩辕黄帝斩杀的战神。他的降临是为夺回失去的荣耀。他要用杀戮和鲜血铺出一条归途!”
围观群众表情各异,有的完全不信,有的半信半疑。
徐福说出了重点:“贫道这里有一把轩辕剑,便宜点卖给你们……”
话音刚落,负责维护秩序的高雪棠赶来,命令道:
“来人!把这个胡说八道的骗子关起来!”
徐福被两个穿制服的叉走,拖进高雪棠的车里。
……
车里的李清欢把刚才发生这一幕尽收眼底。他默默观察周围的形势,发现凡是容易进去的地方都被拉上带电的铁丝网,整片树林都设有感应装置,每隔几百米的距离就有一个士兵把守。普通老百姓根本进不去。
李清欢把一个微型摄影机挂在小鉴的脖子上,让她跳进去搜集素材。
小鉴窜上树梢,伸舌头舔了舔带电的铁丝网,先把肚子填饱,然后穿过树林来到考察现场,瞧见两个外国科学家正在激烈讨论。
汤姆公布最新发现:这颗红色陨石就像一间胶囊旅馆,里面有可供人类居住的环境,仿佛凭空截取出来的一段封闭空间。他怀疑这颗红色陨石,并不是从外太空坠落,而是通过时空虫洞传送到地球。可能里面有一个从别的时空穿越来的生物。
此时,李清欢坐在车里,可以用笔记本电脑看见小鉴脖子上的摄影机拍到的画面。
第二天下午,汤姆用仪器探测到这颗陨石内部有一些古怪的神秘符号,疑似上古时期的文字。
赵排长请专家学者翻译这些文字。一位文字专家看后震惊地表示,陨石里发现的文字很像“仓颉书”,乃是黄帝时代的文字。
这个结论出来后,陨石带来外星生物的观点开始站不住脚。得知这个消息,李清欢又喜又惊。如果陨石来自黄帝时代,岂不与徐福之前的发言不谋而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