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走进寝宫,刚刚脱下帝袍换了身便装,一名小太监便匆匆跑了进来。()
跑来的小太监,急忙向刘禅行礼,道:“启禀陛下,丞相和子龙将军在宫外求见。”
“请丞相和将军进来。”刘禅便整理着刚换上的衣袍边说道。
“是。”小太监行了行礼缓缓退了下去。
不一会,诸葛亮和赵云便走了进来。
“臣(末将)参见陛下!”两人齐声向刘禅行礼。
“相父四叔快请坐,这里又没有外人,就不要客气了。”刘禅笑着摆手指了指身边的案几。
“谢陛下。”两外又向刘禅行了行礼,然后看到刘禅坐下才缓缓坐到自己身前的案几上。
坐下的刘禅,看着沉默的诸葛亮和赵云两人,问道:“相父四叔,你们找阿斗有什么事吗?”
两人相视点了点头,急着诸葛亮说道:“陛下,臣和诸大臣商议,打算在来年的春天举行先皇祭典。”
“父皇祭典?”刘禅皱了皱眉,可是转眼一想,现在已经到了深秋,马上就是寒冬,既然要举行祭典,现在自然就要准备。
刘禅想着轻轻的扬了扬头,叹气道:“父皇归天都快一年了......”
赵云和诸葛亮也在感叹中,深深的垂下了头。
刘禅收住心神,郑重道:“那这段时间就劳烦相父费心祭典的事了。”
“臣自当竭尽全力!”诸葛亮同样郑重的向诸葛亮允诺。
刘禅点了点头,接着问道:“那还有别的事吗?”
这时一直闭着眼,银须飘飘的赵云缓缓的睁开眼睛,道:“陛下,还有一件事是重新休整白耳军的。”
“哦?”
眉头一挑,刘禅听到军队,顿时又来了兴趣。
赵云叹了口气,道:“自从上次与东吴夷陵大战,白耳军损失惨重,虽然还有这个编制,但差不多已经归入陈到将军的永安守军,白耳军现在已经名存实亡。”
“后来末将和丞相商量,决定在新入伍的两万士兵加入白耳军,以作为咱们汉朝的常备军制,所以前来和陛下商量。”
刘禅轻轻的扶着案几,顿了片刻抬起头,道:“就按四叔说的去办吧!白耳军毕竟是父皇创下来的军制,不能到了朕的手里就埋没了。”
“陛下圣明!”赵云点了点头,又忍不住问道:“只是这新白耳军的统帅让谁来担任,还希望陛下定夺。”
“让谁......”
刘禅抿了抿嘴,在他脑子里首先的人选就是关平,关平虽然年轻,但意志坚定,做事也有分寸,可是若真的到了打仗,只些都只能是片面,只是他也感觉到了,大汉全能将领的危机。
“容朕再想想吧......”刘禅叹了口气,缓缓说道。
“是!”赵云也知道现在大汉全能将领太少的危机,同样叹了口气。
“对了?”刘禅突然看着诸葛亮道:“相父,蒋琬大人身体无碍吧?”
听到刘禅突然问道蒋琬,诸葛亮微微愣了愣,接着摇头苦笑道:“没什么大碍,臣已经吩咐他开始征粮和分还他那侄子多征的粮食......也算是替他那侄子给百姓个交代吧......”
“相父费心了。”刘禅轻轻的点了点头。
“如果陛下也没有什么事的话,臣等就先告辞,下去准备了。”诸葛亮看了赵云一眼,起身向刘禅说的。
刘禅也急忙起身,道:“有劳两位费心了。”
两人向刘禅点了点头,缓缓的退了下去。
看着诸葛亮和赵云退下去的背影,刘禅叹了口气,似乎还在为选择谁做新白耳军统帅的事发愁。
而此时的蒋琬的府邸前,一排排的马车上装着一袋袋的粮食,被四周的手持兵器的士兵缓缓围着。
而在士兵的外围则站着从城外四面八方赶来的各地村民,没有看被手拿兵器,一脸严肃包围着的一袋袋粮食,而是都沉默的看着蒋府府邸上站着的蒋琬,现场倒显得十分安静。
蒋琬站在府门前,看着一车车的粮食,再看看前方站立着的满脸期待的看着自己,望不到头百姓,心神一阵恍惚。
蒋琬向前迈了一步,站在台阶上,声音略带沙哑的道:“乡亲们,我是蒋琬,这里可能还有很多人不认识我。”
台下顿时有了些骚动,更有人悄悄地伸手指着前方台阶上的蒋琬,交头接耳的小声议论着。
蒋琬没有理会台阶下百姓的微微骚动,深深吸了口气,接着道:“我是咱们大汉丞相府的东曹掾蒋琬,而我的侄子蒋清就是前几天去乡村们村子里收粮的那么人。”
一听到前些日子去自己村收粮的那个大官,众百姓忍不住随着微凉的秋风打了个冷颤,顿时四周又静了下来。
蒋琬接着道:“今天把众乡亲叫来,就是为了偿还我那侄子多征的乡亲们的粮食,我那侄子对众乡亲的不敬,我就向众乡亲赔礼了!”
“咱们陛下也给了我那侄子应有的惩罚,等会乡亲们都排队登记,领着自家的粮食过冬去吧!”
蒋琬说完早已经眼眶通红,向台阶下的众百姓深深的行了行礼,然后转身向自己的府邸中走了过去。
“大哥!不是公琰不照顾清儿啊!只是......只是他太贪了啊!”蒋琬喃喃自语,悲痛的眼泪也顺着消瘦的脸庞淌落了下来。
而蒋琬的身后,也传来了众百姓兴奋欢呼的声音。
“终于有粮食了!”
“是呀!我还在想这个冬天可怎么过呀!种粮都被征了!”
两个老汉手中紧紧的攥着袋子里刚退换的粮食,喜极而泣,那昏花的双眼忍不住看了看眼前的府邸,只是他们不认识字,但他们却记住了这个退换自己粮食的官人。
他们没有多大的愿望,只想在寒冷的冬天和自己的婆娘和孩子孩子有口饭吃......
... 三国刘禅重生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