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功一回来,就得到了皇帝整整一天的接见,尤其是在封赏还没有公布的时刻,更是让人浮想连翩,他们谁也不知道,其实对各人的封赏早在皇帝回到西安数天后就定好了,还以为皇帝要等高立功回来征求他的意见,不过,高立功能得到这个待遇,众人也不觉得忌妒,无论是高立功本人所立的功劳,还是他与皇帝的关系,没有人敢自认比高立功更强。
果然,高立功回来的第二天,皇帝就宣布举行大朝会,局时在朝会上公布各人的封赏,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六十二人,除了李双喜吴三桂等人开始进入广西贵州两省围剿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张献忠外,其余人都悉到场,加上各部其他的低级官员,一时之间,皇宫大殿内人头济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二百多人。
皇帝还没有到场,整个大殿上顿时乱哄哄一片,很多少都在相互打听自己到底能得到什么封赏,心中有数的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不慌不忙,却并没有什么人向他们三人打听,反而是高立功身边围了一大帮人,都想从高立功身上提前知道自己的封赏。
昨天皇帝跟他谈了一天的北方规划,何曾提过什么封赏之事,高立功自然一问三不知,众人还以为高立功保密不肯说,高立功虽然是正二品的镇国大将军,但许多武将和高立功多是布衣之交。自然不用顾忌太多,纷纷要高立功提前透露,好做到心中有数。
高立功被众人说得大汗淋漓。只感到比打了一仗还累,正不知如何推脱时,李娃地声音传了过来:皇上驾到。
高立功大为松了一口气。和众人一起跪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谢万岁
看到殿下一脸兴奋的众臣。李鸿基自然知道他们最关心什么。清了一下喉咙,开口道:众位爱卿跟随朕转战南北,九死一生,十年时间,才有我大唐天下,自古创业难。守业更难,今天朕在这里封赏百官,并不是表示天下就此太平无事,反而是要各位更加精诚团结。才能保得我大唐不蹈前朝覆泽,朕不寄望于本朝能够千秋万代,永远传下去,只希望从此之后,我大唐子民能够永远不受异族入侵之苦,我汉人的军队能够始终将刀口转向外部地入侵。我中华民族能永远走在其他民族之前例。
众臣越听越是奇怪,不由引起一片骚动,哪个朝代不是希望千秋万代永远传下去,皇帝如此说,未免太过不吉。只是众人不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只得窃窃私语。
听到下面传来的窃窃私语声,李鸿基才意识到自己跑题,重新咳了一声:下面朕就开始宣布此次封赏的名单,李娃,你来念。
李鸿基说完,将早已拟好地名单交给了李娃,众人顿时竖起了耳朵,刚才地窃窃私语全都消失,大殿上一根针掉下来都清晰可见,只有李娃地声音在大殿上响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郝摇旗马守印卢象升李岩
叫来名字的人都一个个站了出来,跪在大殿中央,回道:臣领旨。
李娃看也不看,一个个名字继续念下去,念完后松了一口气,继续道:以上二十五人,忠心可嘉,功不可没,朕特赐封开国男爵位,年俸六千银元,封地
说到封地,李娃故意顿了顿,若有爵位没有封地,那只相当于可以领一份干俸的虚衔,一旦有了封地,那就是实封,意味着自己可以在封地横行无忌,众人更是不敢漏了一句,心里不停的催促让李娃快点念出来,对李娃故意停顿不由恨得咬牙切齿,却没有一个人敢在大殿上火,只能眼巴巴的望着李娃。
见到众人脸上焦急的神色,李娃不忍继续捉弄:封地每人一万顷。
众人顿时哗然,一万顷是什么概念,换成里那就是封地一百里,足可以够上汉时地一个侯爷了,这还是最小的开国男爵,上面的子爵伯爵候爵国公亲王等自然更多。
深知大明番王之害的洪承畴赵良极卢象升等人马上就站出身来想反对,李鸿基一摆手:众位爱卿不用心急,如果有异议等朕封赏完毕再提也不迟。
洪承畴等人只好退下来,不过,他们都奇怪地看了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一眼,见他们毫无反对的意思,心中不由嘀咕不已,皇帝此举分明是大唐以后的祸乱之源,他们三人身为事实上的宰相而不加以提醒,莫非是为了自己的私心。
叫到名字的李岩陈宇等人对自己的封地之多也大出意外,而左良玉刘良佐一班有封赏的降军更是惊疑不定,封地太多,对他们来说是祸不是福,若是以后稍有风吹草动,有人告他们谋,那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只是皇帝有言在先,他们的疑虑暂时只能憋在心里,谢过恩后,退了下去。
接着李娃将封为子爵的二十人名单念出来,宣布每人年俸七千银元,封地二万顷,众人已经有了免疫力,不再惊讶,许多人都在盘算,皇帝到底是何意,自己的封地要不要领取。
等到全部六十二个爵位封了出去,众人都张大了嘴,周凤梧的封地达到了五万顷,而宋献策顾君恩等人的封地也有四万顷,那些想反对皇帝分封的人心中都恍然大悟,莫非是三个执宰贪图自己的封地才不反对,说不定还是他们自己推波助澜。
想到这里,许多人心中马上兴奋起来,若能凭借此事向三人难。让皇上看清他们地私心,纵然板不倒三人,也必定会在皇上面前留下深刻的映象。以后加官进爵也不是难事。
有人很快算出此次皇帝封出去的土地总共有一百二十二万五千顷之多,这个数字太庞大了,大明地田亩总数在最高时只有八百余万顷。到了崇祯未年。因官绅番王大势圈占土地。加上用各种手段瞒报漏报,田亩总数更是减了一半,在册数只有四百余万顷。
大明的赋税正是全压在这四百余万顷的自耕农手里,加上不时地天灾,才使全国到处烽火四起,最后轰然倒塌。当然封地和耕地不可比,但就算封地里十分之一是良田,也是一个了不起地数字,皇帝总不可能把大臣地封地都弄到穷乡僻壤去吧。
这么一想。大殿上顿时哗啦啦的跪了一大片:请皇上收回成命,万不可如此分封。
他们万没有想到,皇帝倒不是要把大臣们的封地弄到穷乡僻壤,根本就是要弄到国外去,那些已得到封地的功邸们也是心中不安,见许多人跪了下来劝皇帝收回成命,只得也马上跪了下来,表示不能因自已使大唐日后陷入内乱中。
李鸿基笑咪咪的看着殿上跪着的那些人,除了周凤梧宋献策三人依然站在殿上不动声色外,其余地人已经全部跪下,就算有些人不想皇帝真得收回成命,在大势之下也没有一个人敢站着。
众位爱卿平身,朕倘且没有公布你们的封地,现在推脱是不是太急了一点,难道朕就没有考虑过诸位所说的问题吗,还是以为朕现在就糊涂了。
皇帝的话说得挺重,一部分人马上就趁势起身,只有洪承畴卢象升等人坚持不肯起来。
无论万岁将功臣们地封地定在哪里,都是国家的祸乱之源,明太祖当初给各位皇子封王时,许多有识之士就以指出番王不可封,明太祖却执意不听,才有后面明成祖的靖难,而明成祖之后,番王之权大部都收回,尚还有后面的宁王之乱,皇上不可不察,皇帝现不封皇子,而封功臣,臣以为,皇上千秋之后,本朝的祸乱将远甚于前朝。
洪承畴将此番话说出来之后,整个殿下顿时哑雀无声,都为洪承畴捏了一把汗,李鸿基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淡淡的道:你如此说话,莫非就甘心不要朕的封地。
洪承畴的头磕得咚咚作响:皇上赐给臣封地,那是天大的恩典,臣也心动,但臣却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至大唐的千秋大业不顾,臣肯请皇上将臣的封地收回。
李鸿基的脸不由转向其他人:你们呢
臣肯请皇上将臣的封地收回。有封地的五十多人马上跪下了一大半,其中高立功高一功田见秀贺小风李劬李过李万成刘芳亮田见秀贺珍贺景都在其中。
而拓养坤黑虎星刘希元高杰李守信袁宗第还有二十余人却站在那里不动,他们明显舍不得自己手中的封地。
李鸿基看得头痛,跪在下面的人未必真心,站在上面的人才是他们的真实体现,没有人会无缘无故会将到手的利益丢掉,自己真是多此一举啊,想要试一下群臣的忠心,现在反而更加麻烦,自己是该对未下跪的人信任更多一些,那是对那些跪了下来,口口声声要自己收回成命的臣子信任更多一些。
各位爱卿平身吧,朕分封的决议不会更改。
听到李鸿基如此说,那些站着的人明显松了一口气,而跪着的众人却更是坚决:请皇上收回成命,否则臣等决不敢起身。
这种群臣大规模抵抗皇帝旨意的事,在李鸿基登极以来从来没有生,如今却是开了一个头,李鸿基也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该生的还是生了,想要后悔也是无用,他不再强令众臣起身,而是转身周凤梧:周爱卿,你来告诉大家,各臣工的封地位置。
见到周凤梧出头,跪着的群臣更是激动,分封之事果然是三位执宰鼓动皇帝作出的,一时之间大殿上声震动天,矛头直指周凤梧宋献策等三人。
周凤梧大感吃不消,皇帝今天好象是玩过火了,转眼向李鸿基看去,李鸿基向身边的李娃连丢了几个眼色,李娃才反应过来,大声叫道:皇上有旨,不得喧哗。
李娃连叫数遍,大殿上的声音才小了下来,周凤梧得到机会,连忙大声道:各位同僚,尔等的封地并不在国内,所以各位担心日后会有内乱之事可以休了,大家对皇上忠心耿耿,皇上自然心中有数,也不能亏待了大家,所以给大家实封,但前车之鉴,不能不谨小慎微,所以将各人的封地特设在大唐境外。
众人顿时反应不过来,将封地设在大唐境外,人家会同意都傻愣着看着周凤梧,周凤梧忙道:取图来。
几名侍卫将一幅地图抬了上来,大唐的周边已经划上了许多红圈,周凤梧指着那些红圈道:大家请看,我大唐周围有无数小国,这些小国在中原强盛时俯贴耳,极尽卑微之事,一旦我中原势微,则如同饿狗抢食一般朴了上来,皇上立下壮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图中所画之地,都是我大唐可取之地,然打这些地方易,守这些地方难,所以皇上才有分封之举,将各位臣工分封到各地,就是要将这些地方牢牢守住,使他们日后真正成为我大唐的屏障,而不是祸害。
众人才回味过来:吾皇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对于这些地方,中原王朝不是没有收取过,只是打下来之后却不好管理,最终又退了出来,如安南,早在始皇帝统一中原以后,为巩固南方已经将安南归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公元前214年,秦将安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并向安南北部大量移民。直到此后一千多年,安南一到归于中原政权管辖,公元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受到当时的宋太祖册为交趾郡王,建大瞿越国,定都华阁,安南才算正式独立
而到了永乐四年公元14o6年明成祖又重新攻取了安南,设交州,下辖思陵思明江州龙州四郡,将安南牢牢掌控在大明手里。可是在明成祖死后三年公元1427年安南复叛,从此大明王朝就再也没有管辖过安南之地。
皇帝既然要收取这些地方,用分封的形势管理,当然是再好不过。一时众臣心花怒放,能名正言顺的拥有自己的封地,又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