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四节婴城而守,凭险应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当然,叶志超虽然一直处于纠结之中,但也不是啥事没干。

没有出城远迎,也是因为太忙吧。

清军一直忙着整修防御工事。

包括前边“四路大军”修筑的,又经调整完善,清军已在平壤城内外修筑了若干防御工事。

先作个简要介绍,尽量说得清晰一点。

弄清楚平壤的防御问题,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年代太久、当时的记录本身就不够详尽,能找到的有限的图表,竟各不相同。有的介绍还算详细,但因为没有配上地图,看得也是一头雾水。版本不一,与地图也有出入。只能拿到一起相互对照、印证,摩画出个大概吧。

最终判断:平壤古城依山水而建,所以不太规则,也不是那种常见的外城、内城层层嵌套的“回”字形状。俯视平壤城的布局,象从正面看一个三层抽屉的柜子,也就是汉字的“目”字形状。大致来讲,最北边一个“口”为内城,往南则依次为中城、外城(外郭)。另外在内城北面,还围出一个不大的三角形城区,在体系上,也算是外城,有的记述为东北城。

中城内城部分的城墙是比较高大厚实的,至最南面的外郭,城墙并不高大、完备,甚至只是土围子。

各个城门也不是那么规正。确切说,平壤内城一圈的大门,南有朱雀,北有牙城门(玄武门在牙城门外东北城城墙上),东边偏北有长庆,东边偏南有大同,西边偏北有七星门,南面偏西还有静海门。这里我不能说东南、西北之类,那样说不清楚大门在哪面城墙上。

下面介绍清军最外面防线的设置:

东面防线——

出大同门至江东岸,原有一座船桥,东岸桥头有一村,习惯称为船桥里。原有的船桥已经被主动毁坏,清兵就在外城东南角、老桥位置南面新架设了一座,连通江东岸的长城里。

清军在江东岸共修筑5座堡垒。其中有正对新桥的长城里堡垒,主要掩护船桥;北侧船桥里、南面的中碑街,筑座堡垒;再向南,至大同江向西拐弯处南面的支流上,有座永济桥(水湾桥),扼住中和至平壤大道,清军构筑了座堡垒。

南面防线——

清军在大同江以西,从外城区的东北隅,习惯叫“外城一里”的地方起,筑堡垒及兵营十五处,沿江岸绵亘至平川附近,设置了南部防线。我仔细对照地图,发现这条防线,基本上是绕城东南至城南半圈。清军还利用旧时胸墙加固,修建了一道长约半里、高丈余的长墙,名之“长城”。就在外城一里临江处,还修筑了炮台,以支援江东岸守兵作战。

西面防线——

已经到了中城。城墙与普通江的河堤并行,清军就在城墙和城区苍光、安山两处高地上,由北向南共构筑三座保垒,控制普通江河谷地带。

北面防线——

构筑两重堡垒,以堡垒为骨干,设置两重防线。

先在东北城紧靠玄武门的牡丹台高地,构筑一座堡垒,作为内重东垒。围绕牡丹台往前,在台东北江岸处,又构筑一座堡垒,作为外重堡垒,以防东路来敌。

在台西的并岘高地稍南,构筑一座堡垒,为内重西垒。高地北侧(向敌斜面),构筑两座堡垒,作为外重堡垒,护卫内重堡垒,并防西路来敌。

这样就形成了三座外垒环绕两座内垒,扼守平壤城以北至北面爱美、坎北二山以南的谷地。

…………………………………………

此外,清军在大同门至朱雀门一线,充分利用临江的城墙,加强守御,包括设置炮位,加强对船桥的控制,以防止敌人抢渡。似乎,清军明显将东南方向作为重点防御方向之一。

同时,清军很可能将城北七星门至玄武门—带作为另一处防御重点,在内城的乙密台,利用城墙增修胸墙,并加设炮位,增强了对东北城城郭向北伸出的凸角的防御。

只所以持猜测的态度,是因为未见资料显示叶志超明确防御的重点方向,包括下面在防守兵力的部署上,也未有明确安排。只是从防御工事和火炮等重武器的配置上,分析他的防御意图。

更或许,由于东南清军过江设置一线阵地,北面有东北城玄武门和城北牡丹台的阵地,内城自然成了二线,防御纵深加大,且城墙高厚地形有利,清军自然地加以利用,而自然而然此处防御相对较强。其它南面、西面两个方向则无这个条件,也因为西面未过普通江设置阵地,城墙成为一线,南面外郭距离较远、中城无法控制到,因而自然导致了防御相对薄弱。

如果是这样,那就很有意思了。因为接下来的讨论中,不仅关系到清军的防御有无重点,还关系到日军的攻击是否存在重点,这些战术问题。

也许,很多时候就是误打误撞。

战争令人着迷的地方,就是不确定性;历史令人着迷的地方,也是故事的发生,存在太多的偶然性因素。

…………………………………………

应该说清军没有闲玩,也没有白干。而且,清军将领也确实是经过战阵、富有防御知识的,也不全是无能之辈。

从这个阵地的构筑上来看,已经充分利用了平壤地形——城墙、江河、近处的高地,特别是东南、北面两处,设置更为合理、科学。

这套平壤城防工事,将让日军吃到苦头。

但这套城防设置,也有明显的缺点。一个根本的问题——浅,近。

工事离城太近,外围兵力离城太近,防御也就失去了弹性。

炮兵阵地的设置靠后,虽然能有效支援到清军阵地、打击靠近之敌,但对敌人纵深的目标,却无法发挥火力。

特别是清军赖以支撑的堡垒工事,外墙一般达一丈多高,构筑得非常坚固,上面设置枪眼,又配以七连发步枪和加特林转管机枪,火力炽烈,对步兵的杀伤力相当强。有的堡垒中还配置火炮。所以,这对敌人步兵来讲,绝对是个噩梦。

但是,这种堡垒有一个弱点,就是难以抵御炮火的攻击。如果我方炮火不能对敌炮兵加以压制,有效地掩护堡垒,相互加强形成一体的战斗力,那么堡垒的效能将大打折扣。

尝到苦头后的日军,会最终发现这一点。

…………………………………………

9月1日,叶志超终于最终确定了部署,下达了守城命令。

这个命令,应该是在各单位早就分片驻扎并构筑工事的基础上,不过是重申一下,而且末了老叶还严肃地强调:“不论何军何营,倘有疏失,一经查出,立照军法惩办。”看那话语,有点“谁丢了阵地,要严肃处理,不管是谁、有什么后台”的意思。

清军的防御部署大致为:

南面,包括江东阵地,由马玉崑毅军(外加配属盛军一营)防守;城南外郭防线,由卫汝贵部盛军防守。

西面,由牙山军,即芦榆防军(芦台及山海关戍兵),加上新到的正定练军及武毅军古北口练军各营防守。统领人没明确,估计是统帅叶志超自己。

有一个人没有提,特别能打的聂士成。

因为他在关键时候,被叶志超派回天津,负责征召新军去了。

这实在是叶志超的失策。大敌当前,前线将领怎么还回去召兵呢?

有记载,自打从牙山北撤平壤后,聂士成又显出他闲不住的勤利劲,到处转悠,“出望大军漫无布置,隐切杞忧”,瞅出很不靠谱,一个劲地向叶志超等人建议,应该派兵把城外的重要地方给占住,不能困守城中,老老实实被敌人“包饺子”。(“力陈各军宜择要分扎防敌抄袭,悉驻平壤城中非策。”)这非常不合老叶的思路,而且这家伙曾越过自己,直接给李鸿章打报告。或者因此,他便有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北面,由左宝贵部奉军和丰升阿部盛字练军防守,其中北门外山上,江自康率盛字练军两营驻守。

以上只是从各种资料中梳理出来的大致安排。因为日本人记载的叶志超的命令,也是大致安排,且有的人员安排上直接吩咐到了总兵,而不提统领将军,地名上用了大西门、南门、北门等名称,与资料不甚一致。

根据叶志超的“大体安排”,分析一下,也就是一个“分区据守”。根本没有明确哪是重点防御方向。且存在相当的不科学的地方。

整个兵力部署,前轻后重,北轻南重。

我说的前轻后重,是一线兵力不够。唯一的亮点,是准备由二线向一线不断增援——采取“添油战术”。但是,如果顺利,还可抵挡。一旦后援不继,防线就将被突破。

一线兵力不够,也说明清军还是没有打算在战斗开始的第一回合下重拳,一举将敌击溃,然后再追击它一阵,也没有打算在某个时机,发起反攻。叶总统所谓增援,最多只是危急时候堵“口子”。

而北轻南重,说明叶志超事先就把重点放在南面——敌人最有可能来的方向。可能也是过分看重了北面的地形,其实那个牡丹台高地,或者说牡丹峰,只是个山丘。有多高?95米。明明已经发现敌人渡过大同江,从北面包围了平壤,叶志超却没有认真对待,至少他没有明显做出向北侧调兵的反应。

还有,那些留守后路的清军兵力呢?

仿佛消失在了时空之外。

…………………………………………

日军合围平壤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好,也是四路大军。

按野津道贯命令是限定的“以九月十五为总攻之期”,至14日,除第五师团主力到达距平壤十六公里的沙川,还在费时费力地渡江,所以15日上午才抵达距平壤六公里的山川洞,也就是除了师团长阁下本人,日军其它三路部队已经按期到达指定位置。

野津道贯命令中,对各部队的任务分配是:

大岛义昌600人,沿汉城至平壤大道逼近平壤,从正面进攻平壤,吸引清军精锐部队聚集于平壤东南方,掩护其他部队强攻。

师团本部(野津道贯亲率)5400人,从十二浦渡大同江,迂回至平壤城西南;

立见尚文率400人的朔宁支队,由麦田店渡大同江,绕到平壤北面;

佐藤正率4700人的元山支队,迂回到平壤北面。一部与朔宁支队一起攻城,一部占领平壤清军后路顺安(平壤以北约二十公里),切断平壤与后路联系。

我看日军的这个攻击部署,一句话,也就是“分片包干、三面围攻”。和叶志超比,高明不到哪里去。看不出哪是重点进攻的方向,也瞧不出什么围三缺一之类的花花点子,完全是硬上。

因为根本来不及会同研究,连个战前会议都没开。

大家齐搭伙子上,谁能撕开口子,就算谁运气好、战力强吧。

但是从兵力上,却是北面两支部队合起来兵力最多,即使是还有一部分占领顺安的情况下。

歪打正着,可以这么说,正是北面,击中了平壤清军防御的弱点上。

…………………………………………

由于清军畏缩平壤,不敢远出,日军步步进迫,基本判明“清兵据平壤城壁,如为专守防御者”,日军各部队力争最大限度地迫近平壤,占据了十分有利的位置。

朔宁支队进至国主岘高地附近的国主店,沿大圣山南麓设前哨线,隔合并江与清军对峙,两阵相距仅三、四公里。在朔宁支队通报中,说到日军还一度进至“距平壤城壁凡六百米突”。

元山支队1日进占顺安,14日,负责攻城的一部分部队向前越过坎北山、爱美山两山,移驻坎北院,在此处布置炮兵阵地。此处距平壤城北的井岘清军阵地仅约三公里。

这个距离,等于直接占据了攻击出发阵地,省却了接敌的路程,而且使清军阵地完全置于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有的地方还直接威胁到城墙防线。

真是标准的兵临城下。(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我只有两千五百岁奸夫是皇帝你老婆掉了信息全知者盖世双谐玄尘道途终末忍界反叛的大魔王绝对一番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都市小天师雪狼出击重生在霍格沃茨神级妖宠进化系统我在东京与怪谈起舞都市传说之女娲武霸神荒[黑篮]青空体育无解王全能体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