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五节大清“四路大军”进平壤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兵马不足。

兵马凑齐了,粮草又不足。

运兵和运粮,交通又不足。所以,清军向平壤开进的过程曲折迁延。

在影响军队战斗力、决定战争胜负的几大因素上,清军处处落在了日军后头。

不说别的,仅有两点,就够大清部队呛的:

首先,部队机动力。这个一则决定于军队配备,二则决定于陆路海路交通的支持。

大清国的交通建设,除了海军多了些舰船,一到陆路上,几乎是千古未变。

怪谁呢?

今日乘高铁,从上海到北京5个多小时,坐动车,从北京到沈阳个多小时即到。大清时候呢?视铁路为怪兽,视办铁路为卖国,为腐败之由,洋务大臣们吵吵办铁路,就是办不成。李鸿章以运煤的名义,偷偷在唐山铺成一小截,为防太后等人问罪,不敢大张旗鼓展示机车,还要耍个戏法蒙混他们。所以,当全世界文明国家都在广泛运用蒸汽机带来的福利时,铁路在东方大国的首次堂堂登场,却上演了在铁轨上奔驰的“铁路马车”,用马匹做动力取代蒸汽机车牵引的闹剧。

愚昧观念,守旧势力,让清朝铁路以比爬行还慢的速度发展。自唐山开始,1881年,全长9.7公里的唐胥铁路竣工,7年,建至至芦台,延长5公里,又1年,至天津。1894年,铁路大发展,天津至山海关间的津榆铁路通车,全长17公里。1年时间,大清国本土仅修建铁路00多公里。

中日战争中,天津以及山海关一线的清军调动,曾经利用了这段铁路——仅仅是这一段上。

而其它地方呢,其他各地的大部分部队呢?

只能依靠畜力牵引、人力步行方式行军。

清代漫长的官马大路,估计都赶不上秦朝的“国道”——“驰道”。大多数是沙石路或泥土路,马踏人走的自然道路,没有专门人工修筑,没有路基填筑和排水构造,晴朗干燥天气还可以支承骡马大车,雨水时节道路泥泞,车马行进艰难。

可是,不想要啥偏来啥,这一年,东北大部分地区已经经历了连年涝灾,路状极差,完全不能满足清军辎重运输的需要。从陆路出发赶赴朝鲜增援的军队,只能沿官路昼夜兼程,历尽艰辛。赶到前线,也是精疲力尽,人困马乏。

再说后勤保障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普通百姓都明白的道理。大清呢,本来路就不行,粮食还缺乏。

甲午之年,正赶上辽东大灾,饥民遍野。清军依靠辽东就近补给,几无可能。相反,调运前线的大军,有时还要匀出一些粮食,救济灾民。

津海关道盛宣怀实际上担起东征大军的后勤保障任务。时任锦州转运局知府的周冕,致电盛宣怀,说到:“查自锦至辽,沿途大水为灾,类多颗粒无获,极好者不过一二分收成。”第二年(1895),锦州、广宁一带,秋灾又连上春荒,麦秋无望,赤野千里,拆屋卖人,道馑相望。

赴朝作战清军的一切军需均由满洲境内负责供给,增加了奉天衙门的负担。

严重的自然灾害,使集市上粮少价高,军粮采购十分困难。

从远处采购、征集,路程太远,耗费过高,运费,加上浪费……

说不清该是头疼还是脚疼,弄得盛京将军裕禄和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呼天怨地。

价高点,有银子也行啊,银子还不足。

上级拨不下来,依靠自己垫,两将军也垫不起。更不能预先从各部队扣,怕引起军心涣散。

依克唐阿曾奏:“若在各兵口分内扣留银两,预为办运粮食,窃恐大敌当前,军心解体,难期得力。”

翰林院蒯光典说得更明白:“兵事一兴,偶有灾歉,采办艰难,归之于公,则此项无著;扣之于兵勇,有不哗溃者哉。”

“归之于公,则此项无著”,向朝廷要钱,一时还到不了位。

大清的银子都干什么去了?

皇帝不是不晓得打仗要用钱这个道理。宣战第二天,光绪皇帝命令户部筹集军饷,还命令户部和海军衙门各拿100万两银子,交给李鸿章购买军舰呢。

可一句话,远水永远解不了近渴。

清军的后勤就是这种已经快完蛋了的节奏。

.....................................

这里还要说说从朝鲜失踪,这段又在历史教科书中失踪了一段时间,到小站练兵才出现的一个人——

袁世凯。战前从朝鲜秘密潜回国内,皇上还是惦记他的,马上又指名派他去平壤“抚辑”——安抚慰问。两国都宣战了,还安抚啥,别说赶在清军之前去,是打死也不愿回朝鲜了。

于是,被降职。

降职也比丢命强。袁世凯聪明,但人不懒,自愿去协助直隶臬司办理东征粮秣转运事宜,为清军作战部队提供后勤支援,也算是为“抗日”做贡献。

可上任之后才知道,这个“美差”,虽然不是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也没有前线的性命之忧,但也不是好办的——办不好,还有可能在东北又整出个“东学道”之类的起义!

他在给上官奏报函中写道:“辽沈自遭兵祸,四民失业,饥馑流离。关外居民本极困苦,近遭灾荒,营勇骚扰太甚,哭声载道,惨不忍闻。”

看来不光是天灾,还有兵祸!善于处理棘手问题的袁世凯,现在只是个粮草官,也管不住别人手下的营勇。

另一个人,湖南巡抚吴大澂(就是甲申政变时派往朝鲜的吴特使)斗志昂扬,主动请缨参战,被任命为帮办东征军务。当他前去筹赈军粮时,直接被惊住了,马上转过头来,向朝廷,向李鸿章、王文韶、盛宣怀,以及广东、浙江、湖北等地督抚发电报请求支援,求爷爷告奶奶,直称“幸存百姓甚或有十余日不得食者”、“灾民之悲惨,目击伤心,不忍漠视。如若不迅速抚辑饥黎收拾人心,战争将很难进行”。

未曾征粮,先得救灾。

没有被敌人吓住,但面对千里饿莩、尸横遍野,吴大澂完全丧失了必胜的信心。

.....................................

这种情况下,就近摊派补给,实在无实现可能。即使朝廷能从各地调拨,势必又要远程运来。庞大的军需,既增加了转运的困难,也大大拖后了军队行动的速度。

因为缺乏专门的辎重部队,清军仓促出兵,粮秣辎重大部分还要自己肩扛马驮,随军而行,木轮马车在朝鲜及满洲官马土石道上行进困难重重,部队的推进速度大受制约,机动性实难保证。

哪里还有兵贵神速,动如疾风、进如迅雷……简直是老牛拉破车。

慢慢往前方磨蹭吧。

.....................................

7月6日,卫汝贵才抵达义州,接到李鸿章电报:“电旨屡催进兵,为叶军南北策应,岂知远莫能致!”

大岛义昌已向牙山清军开进,如果早日从北部向日军施加压力,或可有所帮助。但李鸿章已知“远莫能致”,所以,竟然还有一些牢骚。

不知道“我两日可抵汉城,日军须四日”的自信哪去了?

老大人忘了,那是十年前的结论。

十年后的此日,日本国内铁道线全长,00公里,铁道网延伸到了全国各主要城市。

十年后的此日,日本国内航运发展迅速,虽然一次性运兵运不了,还要往返很多趟,但已经不再需要租借英美的客船了。

可能老大人也忘了当年那个判断的理想前提是:两军同时进发的情况下。

好比有这么一道数学题:中日两军从两头向汉城进发,已知中国军队离汉城某某里,每日前进某某里,日军离汉城陆路某某里,海路某某里,海上行进每日某某里,陆上行进每日某某里,问谁先到达,先几天到达?

答案:清军先到。比日军早两天。

但是,战争不是理想的数学计算题。

战争也不是赛跑,双方蹲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听着一声发令枪响。

日军比清军早起身二十多天。

.....................................

但,奇怪的是,李鸿章又命令与卫汝贵同一天抵达义州的马玉崑,率毅军“先进平壤”,卫汝贵,留下。

这是一个很少被注意的细节。包括一些客气点说是比较懂战略不太明白战术问题的人。

6日,李鸿章想已得知前一天丰岛战事发生,那么,随便判断一下,也应该首先想到牙山守军也是危在旦夕。这个时候,卫汝贵留下干啥呢?

负责安排好大东沟至义州的转运事项后再“相机前进”。[《寄义州电局交盛军卫统领》,《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6卷]

问题在大东沟,更在后勤。

按原计划,大军到了鸭绿江安东,到了才发现,渡口军事设施不全,栈桥、浮桥没有,缺少转运的船只,海运来的部队无法上岸。

虽然据说事先已经通知,但几乎没有做什么准备。找到地方官员的时候,谁知还扯起了皮,说江那边的事,归义州府管。这是什么意思呢?大清官员开始踢球了,而且还一脚把球踢给了朝鲜那边。

这是洋人雇员所说“中国人办事极不认真”的又一表现。

说实话,这种事几千年不绝迹。我到有关单位有关部门办事,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个“我不知道”、“这事不归我管”。管的人不在,这事就办不了,分工细啊,“有关部门”竟然有“无关人员”,实在没辙。

前方着火,一个地方官员就敢扯皮,原因还在于“你管不着我”,官员只认这个。

造机器要考虑盈余度,打方向盘要考虑上“空回”,大清行军打仗,本来就应该考虑到这些事情的存在。这能怪谁呢?

无奈,事前又没有专门安排人员保障,临时抓住谁是谁吧,这个担子落在了卫汝贵头上。

谁叫大清没有工兵等完善的保障部队呢,只能让作战部队上了。我们大清和前朝,以及前朝的前朝都一样,先锋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此外,让卫汝贵留下,还有一个原因。5日丰岛海战后,李鸿章按照军情判断,大沽至大东沟也已经不再安全,第三批装船的部队,包括卫汝贵盛军三营已经改由营口上岸,穿过辽东过鸭绿江。这将大大拖后到达的时间,鸭绿江渡桥的压力也随之加大。

多种需要之下,卫汝贵只好滞留在义州,想办法搭造浮桥,(“饬干员会同义州府尹前往搭造浮桥,以资进剿。”[《卫汝贵致盛宣怀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先把眼前的部队渡过去,再等待接应后到的增援部队。

可是,就是这个任务,给卫汝贵带来了毁灭性的噩运。

.....................................

承李大人的好意,部队正好也借这个机会休整一下,再努力前行。

这等于是推迟了进兵平壤的时间。

8日,仅马玉崑率毅军一支人马出发,前往平壤。

就在当天,盛宜怀接义州电报局委员张廷桂转平壤电报局委员王锡祉电,又辗转通知,清军才得知消息——日军已抵大同江口。

大同江口,平壤西南面,离平壤不足150公里。

李鸿章得到报告,已是9日,这才感觉自己的“相向运动数学题”不靠谱,着急起来,命令又变了——李鸿章急忙电令卫汝贵:“日兵已抵江口,恐先据平,事更棘手,须与马荆山(玉崑)合力图之。”[《寄义州交盛军卫统领》,《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6卷]

此时,全队开拔已赶不及,卫汝贵当机立断,派哨官曲德成率自己的亲兵马队先行,沿途侦察有无日军动静。这一路先头部队1日才得以抵达平壤。

.....................................

所幸,卫汝贵安排得当,曲德成率兵先行抵达平壤。

7月0日,日军已有先头部队的指挥官、步兵中尉町口熊槌亲自化妆潜入平壤,侦察清军动向,可能是口音不对,不成想被朝鲜人认出来了,急忙逃出来了。

回来后,想主动找点力所能及的事干(人家日军就是有这个主动性),便准备趁清军大队到达平壤之前,先将平壤电报局破坏,切断清军通讯。

8月1日夜,町口与骑兵少尉竹内英男率骑兵到大同江南岸船桥里,准备偷袭。

可是不凑巧,岸边连只小船都看不见。

原来,驻平壤的中朝官员想在前边也干在前边,抢先一步,已经将小船全部收归北岸。

这要感谢朝鲜平壤监司闵丙奭、清朝驻平壤电报局委员王锡祉,在援军未到的关键时刻,负起守卫之责。

形势相当危急。史载,8月日,日军百余欲渡江北进平壤。

日军仍然恋恋不舍,还要尝试一下,派人泅渡过江。试了两天,江水湍急,搭上好几个会水的。没有成功,反而惊动了到达平壤的盛军亲兵小队士兵。

曲德成与闵丙奭、王锡祉共同商议对策,决定由盛军亲兵小队及朝鲜兵百余名“出南门堵御,连放排枪,惊退日兵”。

能顶一阵算一阵。日军虽暂退,但危机仍未解除,8月日,焦急的王锡祉还致电盛宣怀:“平壤危在旦夕,盼援不至。马统领二十六发队,至今未至。卑职此时已计穷力竭,倘失守城池,是谁之过?”[《王锡祉致盛宣怀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

日这天,曲德成不顾辛苦,又率众昼夜守城,以防日兵偷袭,“其胆识奋勇,合城乡民同声感激”。[《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6卷第4卷]

这样一位下级军官,能有胆有识,发挥先头警戒阻击作用,巩固平壤城防,终于等到了清军大队的到来,而日军探兵才未能先进平壤。

盛宣怀在4日的一封电报里高兴地说,“平壤电局会同平安道将民船悉数收至北岸,倭在南岸无可渡,正在击船,危急。马镇、卫镇头队今日赶到,即可扎住。平壤居然不失,诚国之福!”[《军机处奏录李鸿章电信片》,《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8卷]

8月4日,平壤焦急盼望的大军——卫汝贵和马玉崑,终于进至平壤。

.....................................

按时间算,牙山一战后好几天,清朝大军才匆匆忙忙,赶到朝鲜平壤。

按照计划调来的清军共有四大部分,分别为盛军、毅军、奉军,另加奉天练军和吉林练军合为一部,历史上很吓人地称为“四大军入朝”。

按照入朝先后顺序记:

盛军,由记名提督卫汝贵统带,7月1日从塘沽乘船出发,日在安东县上陆,8日经义州,8月4日到平壤。所属共6000余人。

毅军,由山西太原镇总兵马玉崑率领。7月日自旅顺口乘船前往大东沟,也由陆路转赴朝鲜。所属共100人。

奉军,原分驻奉天各地,由广东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统领,总兵聂桂林分统。从7月1日起分批开拔,左宝贵于7月5日起程,9日抵九连城,并于即日渡过鸭绿江入朝,8月6日抵平壤。所率部队共计56人,后又招募炮队一营500人,达到406人。

奉天练军盛字营,也被人们称为盛军,实应称盛字练军,和一部吉林练军,由副都统丰升阿统带,7月6日由奉天开拔,9日,最后到达平壤。所属共计1500名。

“四大军”共营,合计人数为156人。

这就是大清先前在照会中吓唬日本人的“决计派出1万大军”?!

整整少了一个“零”——是少了一位数。

...................................

不管怎样,“四大军”先后抵达,平壤城幸得保全,对大清来讲,确实是一个大好消息。

抢先进入平壤,有了立足之地.并且集结了一万余兵力,这从战略上说是有利的。

但是,清军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获得胜利吗?(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我只有两千五百岁奸夫是皇帝你老婆掉了信息全知者盖世双谐玄尘道途终末忍界反叛的大魔王绝对一番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都市小天师雪狼出击重生在霍格沃茨神级妖宠进化系统我在东京与怪谈起舞都市传说之女娲武霸神荒[黑篮]青空体育无解王全能体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