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甲午战后风云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甲午战败,李鸿章不再辩解,而是承担着该承担的责任。

传说,有人告诉李鸿章,“大家指摘甲午战争是三人挑起的,上有李鸿章,下有袁世凯”。李鸿章问:“中间呢?”说,“是盛宣怀”。李鸿章听罢大笑,“嗯,因为他在中间,提供了不少日本人将要发动战争的信息。”

王伯恭也在书中记载了一个很严肃的事:恭亲王一日问合肥(李鸿章)云:“吾闻此次兵衅(引发甲午战争),悉由袁世凯鼓荡而成,此言信否?”合肥对曰:“事已过去,请王爷不必追究,横竖皆鸿章之过耳。”[《蜷庐随笔》]

但不管怎样,李鸿章和他的淮系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在被革去一切职务的时候,日本人点名要他去进行谈判。于是属于他的职务待遇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

《马关条约》签订后,一时间,各省在谴责这个条约的同时,也指责李鸿章为“腐败的卖国者”、“汉奸”,但是,一旦被划入“后党”,这个认定反而保护了他。在帝后党斗争中,各种弹劾奏折最终被“存档以资参考”。

皇帝将他召入军机处,保全他的脸面,实际上是闲置了他。就当他无事可做,备受攻击的时候,俄国大使向慈禧太后说,沙皇尼古拉二世点名让他去参加自己的加冕礼。而这一使命,本来总理衙门打算是让王文韶去执行的,但俄国大使声称去的人级别不能过低。李鸿章出发前,英法德美四国的官员们都受各自国家所派,跑来指导李鸿章大人的行程,一起为他举行隆重的欢送宴会,并发出顺便访问欧美的邀请。[布兰德《李鸿章传》]我怀疑,这还是在大清朝吗?

不管怎样,1896年月8日,李大人在大批随员陪同下,离开京城这个是非窝子,前往外面的蛮夷世界去亲自领略一番。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他将沉重的负担抛弃,也将年的艰难历程忘掉,就如同一个充满好奇的学生一样,踏上对全球的巡游旅程。一路上,他是一个成熟有威望的政治家,又不时暴露出老顽童的天性,各国无不纷纷报道他在愉快的访问中与各国重要政治人物、宗教首领的会见,还有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要是大清早三十年安排这样的出访,会是怎样的呢?

当然,他还要代表大清酬谢,去给予俄国对干涉还辽应得的报酬。

这一切其实都在预料之中,而英国人仍然认定,是他的安排下,俄国与日本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对抗,最后导致了战争的发生。从那一天起,日本人就开始为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做准备。

虽然这一切,并没有为中国赢来时间。

在这段落寞时光中,李鸿章始终未退。

他以阅尽风雨之后的旷达胸怀,度过了一段落寞时光,“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甲午之后,北京城出现了很多奇妙的对联,讽刺朝廷战败割地。据说,李鸿章在拜访各大员的路上,就在某家门前看到了一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合肥为李鸿章,常熟为翁同龢),细想之下,理亦不谬,竟呵呵一笑,称:民间之人看得还是很清楚啊。

面对朝中官员的攻击,他还手书一联,挂在书房,“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把曾国藩老师的“挺经”又推上了一个层次。

究其原因,似乎有很多。《清史稿》载:他至老不曾告老还乡,还曾认为自己的老师曾国藩晚年求退为对国家无益的行为,受国大任就当死而后已。即使是马关定约、抨击不断,有人劝他辞官回家,他说“对于国家来说,我实在没有袖手旁观的道理。今日事败,我便求退,国家又将依靠谁呢?”(“自壮及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于国实有不能恝然之谊,今事败求退,谁更赖乎?”)

这些话语里面,有作为需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担当意识,当然,也不是瞎吹的。

他的老部下吴汝纶给他出主意,虽然是劝退,但也只是让他“追东山绿野遗躅”,以暂时自保,并断定,国家遇到艰难的时候,百官没有办法,还得请您出山。那样,还是为国尽忠。(“一遇险难,群公错愕相顾之会,犹可出绪余,解分排患,自效其忠荩,为国之素。”)

但不料这种担当,是更一步的承受耻辱。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攻下天津,麻烦事来了,慈禧太后又想到了李鸿章。朝廷谕令李鸿章北上,随后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当然想到了马关之辱,心情灰暗。但随之,慈禧太后远避西安凉快去了,北京局势不可收势。李鸿章只能北上,受命担任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和列强公使周旋。

无论怎么说,又一个招致骂名的事是不可避免了。据说,在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返回府内,便大口吐血。但还是坚持着给朝廷写报告(即《和议会同画押折》),提出了那段著名的警示之言:

“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诸多病之人,善自医调,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

岂料他一心扶持的朝廷已无可救,他也已耗尽了精力。最后,他仍然支撑着病体,昼夜劳作,收拾残局,这段时间内给朝廷的奏折几乎是一日数上,从各种史料记载可以看到。

两个月之后,他背着汉奸的骂名逝去,弥留一日,目不能瞑。

而李鸿章一逝,大清上下就失去了惟一能够与洋人周旋的人。

在回銮北京的道上,慈禧太后得到了李鸿章的死讯。“太后及帝哭失声”,大清国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

太后终于说了一句的“公道”的话:“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李鸿章去世之后,对于这位曾令日本畏惧也被日本人折辱的大清重臣,日本的报纸仍予以足够的尊重,称“李鸿章自从退出总理衙门后,或是被派去查勘黄河工程,远出于山东,或是出任商务大臣(1900年初还署理两广总督),僻居于两广,直到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华),又再次被任命为直隶总督,与庆亲王一起担任议和全权大臣。事方定而溘然长逝,此实可称悲惨之结局,而不可谓耻辱之末路。为何也?彼其雄心,至死未消磨尽也。”

……………………………………………………

甲午之败,一批淮军将领倒下,但另一批淮系将领、北洋系统、出身李鸿章门下的人,逐渐走上了督抚大员的职位。

去世之前,李鸿章向朝廷推荐了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李鸿章这次眼光很准,袁世凯确实是能知兵之人。自辽东战场担任后勤指挥、负责十五处兵站的运转起,袁世凯就瞧出了清军败退的原因。他的机敏干练体现在了对新军事技术的领悟中,“在清国的所有官员里,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外国军队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极力鼓吹军队必须实现现代化的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凭借这个和现实需要助力,他从山东编练武卫右军,借镇压义和团扩充军队,一步步实现了编练新式陆军的构想,创设直隶军政司,作为常备军的管理、训练和教育机构,规划了完备的军事教育体系,陆续开设了陆军小学堂、高级军官学校以及不同兵种的专科学堂(190年于保定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为民国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有谁能想到,一批从这里结业的学生,日后成为抗日战场的将领。)

以此为起点,袁世凯开始了新一轮的练兵事业,直至练成北洋六镇。

估计朝中琢磨“倒淮”的人不曾料到,袁世凯编练新军,骨干竟然仍是淮军,最后仍然是北洋系。很多人也不曾料到,北洋六镇本来被朝廷倚重,而他又挟这支新军之威,成功逼大清皇帝退位。

这支军队,几乎成了近代几大军阀的摇篮。一批北洋六镇的干将,走上了政治舞台的高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还有在建军初期加入并依托北洋六镇成长为骨干的,吴佩孚、孙传芳、冯玉祥……再加上曾依附于一大帮人,一朝星散,成为北洋军阀分裂后祸国混战的大小头领。

功也,过也?

……………………………………………………

洋务运动三十年,清王朝有了重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有了近代工业的起步。

最主要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思想加快传播,渐成风气,这已经是清王朝无法关门遏止的了。

李鸿章晚年,有些许变化,就是倾向于施行新政。

早年他就有“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的认识,但兴办洋务而不以政治、经济制度及社会文化等内容的变革,在旧有官僚体制下,根本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实际上,甲午之败即是证明。而且随着办洋务的深入,他已经看出“变法”的实质,并笼络和使用了一批有维新思想的人才。

维新开始之后,他同情康梁,暗地里支持和保护维新派,也经常给太后那儿敲敲边鼓。维新失败、维新派遭难以后,有人弹劾李鸿章是康党,有次太后也旁敲侧击地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

李鸿章答:“臣实是康党,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何止是康党,李鸿章甚至一定程度上同情新党。

甲午战争的战败,中国遭遇了薄海惊心的伤痛。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它也给中国社会强烈的冲击,“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随后有了戊戌变法,有了清末新政。

更厉害的,是有一些读书人更为激进,萌生了革命的念头。前边说过,保台的人员内渡后,便纷纷投入了这股力量之中。于是有了辛亥革命……

甚至,由于内忧外患,外部威胁严重,根本没有留给中国足够启蒙和缓慢改造的时间,从那时候起,中国一发而不可遏止地开始进入激进的轨道,轰轰烈烈去完成社会、文化、经济的改造。

风云激荡,中华历史才揭开面纱,真正显露它的峥嵘。

其实可以说从甲午战败之日起,大清王朝便进入了崩溃倒台的倒计时阶段。

北洋舰队覆没,黄龙旗飘落。

其实在那一刻,已经昭示大清的命运。

大清黄龙旗也将永远降下,而中国将开始新的道路。

……………………………………………………

甲午之战,留下无尽余响。

它引发了中国国家和无数个人命运的大改变。

也是东亚乃至国际局势,甚至是未来历史走向的大改变。

而对岸,日本则借赔款带来的红利,加速发展——穷兵黩武的国家,又是靠打仗掠夺来的钱财,当然主要是投入了军事。

赔款数额之大,虽然让人触目惊心,但为说明问题,又不能不有所交待。

两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万两,共.15亿两(合.475亿日银洋圆)。不能算细账,一算细账,加上利息,则数字更大,实际上超过了日本四年的财政收入。还有从中国掠夺的大量战利品,包括舰船、军港设备、机器、枪炮、弹药、金银、粮食等,统统拉回日本,约略也有1.亿日圆。

所以,日本这下子可是发了大财,前外务大臣井上馨曾得意地说“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的日元(洋圆)。日本(一年的)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地富裕。”

有了这笔巨额钱款,日本与西方列强在军事上一争高低的野心更加膨胀,还有下一个假想敌俄国威胁,所以首先将赔款用在大力扩充军队上。陆军一口气提出的是把现有6个常备师团(近卫师团除外)编制翻一番,扩充至1个常备师团的计划,海军也提出了庞大的海军扩充计划,标准是“同时对付两个强国在远东的舰队”,按海军大臣西乡从道的话说,是“要在德国或法国同俄国联合起来时,用以击沉这两个国家能够联合派到东方来的舰队”。[《甲午战争史》]

最终,赔款用于军事的比例,占到了百分之八十五。[石井宽治《日清战后经营》]

日方的数据显示,政府在皇室御费上先编入000万日圆。接下来,扣除打仗用去的临时军费7895万日圆(打甲午战争的国库消耗加上公私借款还要偿还的),分配给陆军扩张费5680万日圆,海军扩张费195万日圆,另外在明治0年度补充支出临时军费1万日圆,军舰和水雷艇补充基金000万日圆。明治1年,又投入了100万日圆。其它用于八幡制铁所等与军事有相当关联的企业的就不算了。

当然,还拿出了1000万日圆的教育基金,用于国民的学校教育。[宗泽亚《清日战争》]整天说日本人拿战争赔款首先用于教育的人过来看看。

天皇政府对战争赔款的使用,可能让“哈日族”“日粉”们觉得过意不去了。

……………………………………………………

日本尝到了甜头,更加自信地走在扩张的道路上。此后再赌一把,赢了日俄战争。

再此后,决定赌一把大的。全面侵华,吞没东亚,跟世界开战。

有7千1百多万人口的岛国,竟然动员起最多时达70多万军队(二战日军投降时,陆军164个师团又17个旅团,总数5681600头。海军总数169000头。[《日军侵华战争》])

16岁的娃娃就要入征,没死的重新送上战场,有的老兵复员,又多次被征召入伍。什么是穷兵黩武?这就是疯狂的穷兵黩武。10个人里一个兵,这是什么概念?还说是什么少数军国主义分子的事吗?

日本再努了这一把力,终于把一个震动世界的大国彻底唤醒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我只有两千五百岁奸夫是皇帝你老婆掉了信息全知者盖世双谐玄尘道途终末忍界反叛的大魔王绝对一番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都市小天师雪狼出击重生在霍格沃茨神级妖宠进化系统我在东京与怪谈起舞都市传说之女娲武霸神荒[黑篮]青空体育无解王全能体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