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祖大弼派出使者,请求投降,天策军停止攻击,底下的明军士兵们也松了一口气,这种提心吊胆,随时可能丧命的境地,他们再也不想呆了。
至于投降之后的结果,他们暂时也没有去考虑,现在都在庆幸能够活下来。
双方的谈判很快就完成了,无非是明军主动放下武器投降,天策军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提供食物等等。
投降事宜有序进行,先是明军骑兵解除武装,牵着战马一批一批的出来投降,然后是关宁军的步兵,这些都是他们的核心战力,只要把这些控制了,剩下的就算想要想要闹事,也没那个能力。
花费了足足一个半时辰,这次投降的工作才算是顺利完成,此时天都已经黑了。
而城头上,彭期生还有那些被邀请来看戏的士绅们,也都全程保持关注,没有毛承福的命令他们谁都不敢走,不过即使允许他们走,他们也会留下来继续看的。
现在,但凡有点脑子的人的,都知道在这济南府,短时间内是天策军的天下了,甚至一些人,已经从这次大战中,看到了改朝换代的可能。
现在已经是天下大乱,流寇为祸山西陕西河南,朝廷发病剿灭,结果越剿越多,听说已经有一部分进入了北直隶,关外的建奴,已经为祸十余年,现在越发壮大。
南方虽然还算太平,但前不久倭寇又打到南京城下,赣南,湖广西南,川东,云南一带也有不少造反的事情,朝廷应付这些都捉襟见肘。
而现在,他们亲眼看到了天策军的实力,就在这济南城的北门外,毛承福以三千兵马,打的一万五千明军投降,包括五千声名远扬的关宁军。
这事绝对实力的体现,而天策军不单单有这三千兵马,城内还有两千,登莱还有四五万大军,如此犀利的军队,朝廷派出的十余万大军,真的能够剿灭吗?
如果没法剿灭,也就意味着,整个山东都是天策军说了算,单单凭借登莱二府,天策军就能弄出四五万大军,以整个山东的资源,弄出十几二十万大军不是不可能,到时候改朝换代也没有多难。
尽管认为快要改朝换代的人不多,但这一仗确实把这些士绅震慑住了,这年头,谁拳头大谁说话底气就足。
相信对于天策军的决策,他们每人敢说反对,顶多是高一些阳奉阴违的事情,对此毛承福浑不在意,打不了过些日子杀几只‘鸡’,震慑剩余的‘猴子们’。
第二天一早,毛承福就再度把这些士绅召集起来,包括济南知府彭期生,还有一些其他选择投靠天策军,被留用的官员。
主要就是确定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施政方略,虽然毛承福对这些不在行,但跟着孔有德这么久,耳濡目染之下,还是知道一些该做的事情。
比如最基本的,清查田地,这算是天策军历来都在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其实也不算复杂,只要有足够数量而且水平合格的执行人手,这事儿就能完成下来。
虽然现在人手还没来,但初期工作已经可以开始了,还是沿用老办法,借口田契地契已经在战火中焚毁,下令治下百姓到府衙登记造造册。
这些人手倒是不缺,原本济南府底层的官员和小吏,很多都选择投效天策军了,这方面他们在行,继续让他们去做就行。
唯一需要的就是防着他们弄虚作假,这点也好办,每个人处理的工作都坐好记录,出了问题直接找到人,杀几个人震慑其他的人就是。
此外,现在天策军控制区域还不大,仅限于济南城周围的区域,但这也不是问题,济南府境内本就兵力空虚,突袭济南,还有前一日歼灭明军主力,已经消灭了超过八成的明军,剩余的也大多是一些卫所军,根本没人能够挡住天策军的攻势。
除了东边的章丘,邹平,新城等少数几座城池,其余的地方基本上可以做到传檄而定,能拿下多少地盘,就得看他能招收到多少新兵了。
拿下济南的当天,他就给孔有德汇报了此事,孔有德打算派一批有土改经验的官员过来,带头是福山知县张普成。
本来秦致远主动请缨的,他担心被宋统殷比下去,以后被宋统殷这个后来者骑到头顶,所以就想借此刷点功劳。
但孔有德没有批准,因为东江镇的战事正酣,但靠着孟有才这个后勤总长提供后勤支持,有些力不从心,秦致远还必须的帮衬着点。
最终,这件事情落到了福山知县张普成头上,经过这小半年的观察,孔有德已经对他认可了,不单单是能力,还有忠诚方面,这次就让他来担任济南知府,到时候彭期生就得让位,先当个通判考察考察。
等到张普成他们一到,土改就可以正式开始了。到时候,这两项会同时进行,一遍扩大地盘,一边进行‘土改’,不服就打,打到服为止。
此外,还有开征商税,毛承福只是先告知他们,具体怎么实施,税率怎么定,以什么方式征收,还得等张普成他们到了再说,这些细活毛承福可弄不来。
对于这两项决定,虽然在场的士绅们都不乐意,但形势比人强,又见识到了天策军的强大实力,于是都表示赞同,大不了就当做是投名状了。
不过毛承福也给他们画了一张馅饼,那就是到时候需要招收大量的官员,会组织一次官员选拔,他们家中有合适子弟,也可以开始准备,到时候参加选拔,只要通过,就会被录用。
原本还不大乐意的士绅们,对此相当赞成,虽然这种官员选拔的影响,比公开称王小不了多少,但这种诱惑可是巨大的。
况且,这种事情肯定需要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他们也想到了办法,可以先期做好准备,等到可以选拔开始之后,相信青州府的战事也结束了,如果明军主力被击败,他们就让家族中的读书人参加,彻底投向天策军。
如果天策军主力被击败,他们也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安心等待朝廷收复济南,他们依旧是大明的忠实子民。
处理完这些他不在行的方面后,他就下令给彭期生,开仓放粮,赈济突袭济南的战斗中,被战火波及到的普通百姓。
那场战事的烈度不算太大,灾民数量也不多,费不了多少钱粮。
但有些灾民,因为当时城内的天策军内应为了制造混乱,放火造成的火灾导致房屋被烧毁,无家可归,毛承福也做了相应的安排,调拨一批俘虏给彭期生,还有一些钱粮,用于修建新的防务,到时候分配给这些房屋被毁的灾民。
此举一出,更是赢得了济南百姓的民心,再加上天策军的良好军纪,以及对盗窃,抢劫,拐骗等犯罪的严厉打击,治安变得越来越好,让他们对天策军越来越支持,再不复当初的抵触。
此外,征兵行动也在进行,那些明军俘虏中,他暂时只打算招收两千人,多了的话很难控制,万一出现阵前倒戈就麻烦了。
主要的兵力,还是从民间招收,继续沿用天策军一贯的标准,只要达到标准,便可以先手天策军的一切待遇,比如可以多分土地,税率减半,伤残安置,阵亡抚恤等等。
招兵的告示一经贴出,应募者云集,短短三天时间,就招收了预定的一万兵马,还有很多想要参军的,但名额已满。
与此同时,丁山那边也传来好消息,他所率领的两千兵马,突袭泰安州得手,同时肥城也被拿下,兵力已经扩充到四千人。
他的计划是先攻击新泰和莱芜,拿下来之后再度扩充兵力,然后对军队进行整编,集中训练十天时间,期间对兖州城进行渗透,延续毛承福打济南的战法,训练完毕直接突袭兖州,争取一战而定。
对此毛承福自然是乐见其成,作为手下的嫡系营长,丁山的战斗经验还是相当丰富的,当初他跟着白云龙,一路从登州打到胶州,平度,战功卓著,说实话当营长都屈才了。
截至目前来说,五个野战师,还是他们骑兵师的战功最为显著,其他几个师跟他们没得比。
如果真的能够顺利进行,成功拿下兖州城,到时候连东昌府也一并拿下,他们骑兵师,就算是拿下半个山东了,他们骑兵师将会是天策军中的第一等战力,到时候找老大孔有德要武器装备,相信他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
青州府方面,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动静,都在忙活着备战,刘宇烈派人试探性的打了两次临朐,都连临朐城都没看到,就被击退了,不过损失也不大。
乐安的战事也很平静,只剩下五千明军,想要打下一万多人防守的乐安,基本上不可能,明军也遵照刘宇烈的只是,只围困,不进攻。
九月十三日,孔有德收到消息,明军主力已经从青州城出发,兵分南北两路,挥师向东。
但他们的速度极为缓慢,南路当天黄昏才抵达巨洋河,这样的速度对于他们来说是相当慢,不过也看得出来,他们足够的稳重,吴襄所部全军覆没,给他们造成的影响不小。
不过也说明,他们这事打算先不管其他,只管对付天策军啊。
孔有德并不担心,白莲教还是多多少少起了一些作用的,经过十几天的准备,昌乐,寿光防线已经建立起来,临朐那边暂时也稳住了。
现在不用击退明军,只要牢牢地把明军挡在昌乐寿光以西,不用太久,只需要一个月,胜利就将属于天策军了。
第三天早晨,明军终于出现在昌乐地界。
这短短五十多里路程,他们却走了足足两天,
渡过巨洋河的时候,明军这次选择的是搭建浮桥,而不是直接涉水过河,虽然耗费的时间长了点,但安全性更有保障。
辰时末,得知明军已经抵达昌乐西边不到十里,孔有德也来到昌乐的西城墙,通过望远镜,查看着西边的地平线,等待明军的出现。
打头的明军骑兵渐渐地出现在了视野中,后面的骑兵和漫天的旌旗也随之显现,气势浩大。与此同时,还有诸多的侦骑,游荡在军队周围,监视着昌乐城周围的情况。
“好家伙,人真多啊,这次我们炮兵能好好爽一把了!”
苏凯风站在孔有德身旁,一脸兴奋的说道,仿佛这些明军不是生死之地,倒像是脱了衣服的女人一般。
孔有德没好气道“爽爽爽,就知道爽,这次你们炮兵师可是主力,要是只顾爽,没有达到预定效果,你就准备好做我的马夫吧!”
苏凯风混不在意的说道“嘿嘿,大人,您还不了我吗,我啥时候会出篓子啊!放心吧,这次一定要让这些明军知道知道,我们天策军炮兵师的厉害!”
“好了好了,去做准备吧,你要是能干掉刘宇烈,未来三个月的火炮,我全部调拨给你们炮兵营!”
“大人,这可是您说的啊,到时候可不许反悔!我这就去准备,只要刘宇烈出现,保证让他见阎王!”苏凯风一脸兴奋的说道。
苏凯风下去后,孔有德继续关注着明军的动向。
随着近乎全部的明军出现在视野中,昌乐的气氛,也开始变得凝重起来。
这次明军是兵分两路,一路去的寿光,一路来的昌乐,但兵力并不是平均分配,寿光那边只有区区两万人,而余下的六万多人,全都来到了昌乐。
天策军安排在昌乐的兵力,也只有区区一万五千多人,相比之下兵力仍旧悬殊。
虽然天策军的陆军有五万兵力,但野战兵力只有四万多点,两个大队协助海军打济州岛去了,毛承福带一个骑兵营去了济南,还有寿光,潍县,昌邑的分散防守的兵力,昌乐就剩下两万出头,前两天又调派两个步兵营去了临朐,协助白莲教防守,防止被明军绕道抄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