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恰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二
木姓官员不过是七品官,同二品的赵尚书品级相差十万八千里。若换成清朝,这样的话他是断断不敢说的。可明朝读书人,在政治风气没有败坏之前都有一副铮铮铁骨。
在木姓官员看来,孙淡此人的的诗词自然是非常精妙的,就这首木兰辞而言,已隐隐将同时代的读书人甩出去半条街。这是客观的事实,不容抹杀。而赵尚书却看不到,反说些什么靡靡之音之类的话,这不是欺心还能是什么
赵鉴却不生气,就事论事,文学讨论也没有官职之分。他心中虽然不爽,却并不想那官威来压木姓官员,只道:孙淡也是读书人,学的是圣人之言。看这阕木兰辞,说得不过是男女之事,格调上首先不落了下乘,难道还不是靡靡之音
木姓官员也急了,扯着嗓子道:赵大人,词这种东西在宋时本就是市井之人唱着玩的,也谈不上什么格调。当年,有井水之处就有柳永词。写的是市井之事,唱的自然是饮食男女。又不是作道德文章,大人这么说,未免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
赵鉴却回答道:也不能这么说,词虽然发源于市井,说得也是民间的俗事人情。可苏大学士却也能做出大江东去,辛弃疾也写过醉里挑灯看见。可见,文学一事,在载体上也没什么讲究,关键是看写什么。我看孙淡此人虽然有些才华,却不是个正经人。
木姓官员有些哑然,若论起口才,他怎么比得上赵尚书这个老官僚。
可他还是不服,正寻思着找话出来反驳,却听到丁零一声悠扬而来。
木姓官员和赵鉴同时转头看去,却见孙应奎不知什么时候提起一把裁纸刀在盛水的洗子上一敲,然后悠悠地唱了起来。
二人皆是愕然,仔细一听,正是孙淡刚才所写的那首词。
老实说,孙应奎的嗓子极差,还有五音不全的嫌疑。可他却偏偏唱得摇头晃脑,一副乐在其中的模样。
可木姓官员却高兴地一拍手:好词好曲,孙静远这首木兰辞当配上幽怨的洞箫,于月夜之时那一片朦胧之中。让展布唱来才是最佳。
赵鉴心中突然有些恼怒,这个木姓官员已是个不醒事的书呆子,可孙应奎以前可是个梗直君子,今日怎么如此失态。明明是一首情诗,却说要让展布来唱。展不是什么人,一个戏子,平日间游狎于公卿贵胄之间,一提他的名字,就让人想到一边去。
他咳嗽一声,孙应奎才发觉自己的失态,停了下来。
赵鉴淡淡地说:好了,孙淡这首木兰辞确实有些不错。不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当不得真。由他去吧,你们若没事,不妨随我一同读读书,把心给静下来。
孙应奎将裁纸刀放了下去,胸口却因激动起伏不停。
那木姓官员却不肯留在这里,一提衣摆:二位大人,刚才这一耽搁,也不知道孙淡又有什么新作,下官的赶过去看看,就先告辞了。若他新作出来,我立即过来禀告。
胡闹,胡闹,赋诗作词又不是写八股,怎么可能说来就来。见他如此不稳重,赵尚书脸色难看起来。
正在这个时候,那个姓李的官员却跑了进来,一边跑一边喊:出来了,出来了。
再看他的模样,头发也散了,帽子也歪了。
赵尚书一拍桌子喝道:什么出来了,你现在这样子成什么模样
李姓官员突然一声大笑,然后大放悲声,哽咽道:孙淡又做了一首新诗,苍天,他怎么可能写这么快。难道真得了老天的垂青,将一只梦笔交给了他。老天爷啊,读了一辈子书,我怎么就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说着话,他眼泪不住落下。
混帐,混帐赵尚书还想骂娘,可一听到李姓官员口中念出孙淡所作新诗时,却僵住了。
李姓官员边哭边笑,长声念道:孙静远这首诗的名字叫忆徐大将军出塞北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理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亿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所谓徐大将军,就是明朝开国时期的大将军徐达。看孙淡字面上的意思,应该是描述徐达大军攻略北平,为大明朝鼎定北方边塞的旧事。
诗词中,自有一股虽百死而不悔,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实际上,三人并不知道孙淡所抄的这首诗的原作者是现代诗人郭沫若。老郭的人品虽然不怎么样,在六七十年代也说过很多违心的话,做过不少错事,甚至没人戏称为郭流氓。可不可否认,在三十年代,郭沫若还是一个热血之人。这首诗写的就是他自己在日本侵略中国时,毅然从日本回国,报效国家报效民族的事情。这诗一出,轰动一时,也激励了不少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因此,但就这首诗而言,郭老对国家个民族还是有功劳的。
而且,郭沫若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虽然以现代诗闻名,可古典格律诗的造诣相当精深,不让古人。
明朝的格律诗本就衰微,当时文坛中人在拟古和反拟古中来回纠缠,争论了百年也没分出一个输赢。而终其大明一朝,好象还真没有一首拿得出手的格律诗。
老郭晚年写过许多不忍猝读的垃圾文字,可这首诗就算是拿到明朝去,也是第一流的。
赵鉴当年在寰壕之乱的时候也带过几天兵,见过血。虽然是文人出身,胸中却有一股豪气。听到孙淡这首诗,他突然间好象是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喃喃道:又当投笔请缨时,又当投笔请缨时这个孙淡啊,还是有几分才气的,这样的句子也能写得出来
一时间,赵尚书痴住了。
好,好一个胸中有血性,笔下有豪气,好一个孙静远孙应奎又提起裁纸刀在洗子上敲了起来,并大声地唱和着。
一曲终了,他嚎了一声:快哉,快哉,有这一诗一词两篇杰作,孙静远当得起当世第一名士的称号,孙应奎怎不佩服到五体投地,愿为孙东海门下牛马走
孙淡乃是山东邹平人,古时属于东海郡,时人多以孙东海称之。
孙应奎这句话惊醒了刚才听他唱曲入迷的李姓官员,他一跺脚:不行,我得去孙淡的考舍守着,或许又有新作出来了。
说完,就跑出了大堂。
赵鉴这才从魔障中醒过来,哎一声叹道:这样的诗词,寻常人得一句也不容易,孙淡已经一连写了两首,怎么可能再写,怎么可能偏偏如此一般精彩。
孙应奎连连点头:赵大人说得是,孙淡这两首已让我等惊为天人,就算他再写下去,一时之间,怎么可能比这还好。
赵鉴将目光落到手中的书上:应奎,不如看几页书。你如今心怀激荡,若不静下来,还如何监考
孙应奎:是,大人说得是,我看几页大学,收束一下心神。哎,孙静远的诗词如魔如幻,险些破我的多年所养的浩然之气。
说完,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大学,正要读,先前出去的那个木姓官员又回来了。
他的模样比刚才的李姓官员更狼狈,光着着一双脚,鞋子也不知道跑丢到什么地方去了:又来了,又来了,孙静远又有新作。比刚才那两首诗词语还要精彩三分,太幸运了,我实在是太幸运了
孙应奎一呆,手中的书本落到地上: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比刚才的还精彩孙静远还没完没了啦,难道他胸中装着一条天河,黄河之水天上来
赵鉴也微微动容:写的什么,念来听听。
木姓官忙回答道:实际上也没写完,我只看了两句,就忍不住过来汇报,是一首词。
赵鉴大为不悦:没看完你跑过来做什么,没写完你怎么知道好
木姓官道:单就起首的两句而言,当得起佳作二字。我读了这么多年书,没吃过羊肉还没看过羊跑,好歹也是能分得清楚的。
赵尚书冷笑:我却不信。
木姓官员大声念道: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孙应奎一声惊叫:是沁圆春说着话就朝赵鉴看去。
赵鉴一听这两句就悚然动容,他点点头,突然将手中的书本狠狠地扔在地上:走,看看去。看看这个孙淡今天究竟能写多少
此刻,老成持重的赵尚书终于稳不住了。急冲冲地带着木孙二人朝孙淡的考舍跑去。
还没到地头,就发现孙淡的考舍前已经站满了人,都是赵尚书手下的那群同阅卷的同考官,人数至少在十人以上。
考舍之间的通道本就狭窄,这么多人一站,挤的是水泄不通。
所有的考官都是一脸亢奋地盯着里面看,惟恐漏掉了一个字。
更有人一手拿着纸,一手执笔飞快地记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