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溪之所以能够如此笃定,可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理有据的。一者,袁熙和乌桓兵数次失利于黄忠,此时已经是杯弓蛇影,己方再次增兵十万,敌军的压力必然数倍剧增,不敢再战。二者,袁绍已经逃出生天,而袁绍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幽冀二州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只需袁绍振臂一呼,袁熙在雁门关中的七万兵马必定军心涣散,哪还能有什么战力可言。三者,袁熙和乌桓的结盟完全就是不平等条约,而这合约是建立在取得预定战果的基础上的,如今,一切已成泡沫,乌桓眼见无法完成盟约,便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保存实力退回乌桓,将这一切当作没有发生,其二,调转矛头,舍弃袁熙,进攻幽冀二州。而在姬溪看来,乌桓不会选择第二条,因为如果此时乌桓退兵的话,对曹操造成的影响并不大,而若是进攻幽冀二州,便无异于虎口夺食,势必会惹怒曹操,从而招惹很大甚至会祸国殃民的灾难。孰轻孰重,姬溪相信乌桓还是能拎得清的。
事实证明,姬溪的料想全部正确,第二日来到雁门关的时候,城内已经空空如也,袁熙和乌桓的十余万大军全部撤走了。据探报得知,乌桓脱身事外,撤回了塞外,而袁熙不敢直接去见袁绍,是以屯兵涿郡隐忍不发。
如此一来,姬溪兵不血刃,轻松的解决了并州的隐患。而后,姬溪也没有闲着,开始重新布局,着重加强了天水秦州的防御,由赵云领兵五万前去增援。
而此时的魏郡之内,曹操和郭嘉却产生了分歧,程昱在中间看似圆场,实际上话里话外的主见还是偏向于曹操的。
郭嘉说:"臣闻,欲速则不达。袁绍已经没有了退路,势必会玉石俱焚。我军应该暂避其锋芒,一边休养生息,一边逐步蚕食,扩大战果。而不应轻敌冒进,深入敌境。再者,袁绍和袁熙不睦,我军若动,则其父子二人必定抱成一团,反之我军若不动如山,久之其父子二人必定兵戈相向,待其两败俱伤之际,我军再行挥师,乃事半功倍也。望主公三思。"
说实话,这番话说的脸郭嘉自己都不怎么认同,因为照眼下的局势看,袁绍根本就没有了还手的力量,不管他能不能和袁熙冰释前嫌,其结局似乎是注定的。郭嘉相信只要曹操挥师继续北上便可一举剿灭袁绍,得到幽冀二州。但是,郭嘉的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隐患,他没有找到实证,却觉得这场战争进行的太过顺利了,总感觉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操控这这一切,而之前姬溪对雁门关的盲目乐观以及姬蔓四人的毫无作为更是加深了郭嘉的猜忌,只是苦于没有任何实证而已,更苦于他看不透这眼前的迷雾。
可是,曹操和程昱显然并不这么认为,曹操说:"奉孝直言有理。但是,非常之人性非常之事,事急从权啊。我军征战数月,府库疲敝,百姓劳苦,此时必须要尽快蚕食掉袁绍,否则消耗下去,我军粮草不济,后果不堪设想啊。"
曹操的话,有理有据,得到了程昱的赞同,郭嘉也无法反驳,只得换个方向阐述自己的主见,然而曹操却都没有采纳,因为所有的建议都是建立在保守的基础上,而此时曹操需要的并不是保守,而是勇猛精进。这是大局所需,所有饶是郭嘉又三寸不烂之舌,也无法说动主意已定的曹操。
最后,曹操和郭嘉谁也没有说动谁,曹操仍旧坚持用兵,郭嘉劝无可劝,只得无奈离场。
回到自己的住处,郭嘉辗转难眠,心中的忧患宛若一根刺如鲠在喉,憋的郭嘉颇为难受。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进行最后的梳理和求证。
人在巨大的压力下能够爆发出的能量是不可想象的,这一夜的郭嘉,思维格外的清晰,他终于在那一片浓雾中找到了一点光,顺着这一点光,他渐渐看清了事情的整个脉络,当一张记忆中的脸和某一人的脸渐渐重合时,郭嘉豁然站起身来,身体瑟瑟发抖,脸色煞白的直冒冷汗。
复又坐下,郭嘉深深的吸了几口气,又点燃了一支香,在那缭绕中放松着自己的思绪和心情,那支香燃尽,郭嘉恢复了宁静。叹道:"元状啊元状,你消失了数年,这刚一出世,便布下了这么大的一场局,了不起啊,了不起啊。"
这一夜,郭嘉一夜未睡,他用了一夜的时间琢磨姬昀的布局,清晨时郭嘉从沉思中回转,心中已经有了九成的把握。他转起身,洗漱完毕后,片刻不停的找到了曹操。其时,曹操正在派兵遣将,准备继续向北进军。
郭嘉面色凝重,请求曹操屏退所有人,曹操面色狐疑,不敢怠慢,依言让所有人退下。
郭嘉直截了当的说:"主公可听说过姬昀之名。"
曹操回:"姬家三兄弟,姬溪和姬渊闻名当世,三弟姬昀却颇为神秘,奉孝因何提起?"
郭嘉说:"姬溪,姬渊,奚渊,主公难道想不到什么吗?"
曹操默默的蔫了一遍这三个名字,而后豁然一惊,道:"奉孝是说,奚渊便是姬昀?"
郭嘉郑重且肯定的点头,得到的却是曹操的摇头否认:"奉孝想多了,这只是巧合而已,以康长的聪明,若果真是姬昀,他又如何会用这等拙劣的化名。"
郭嘉知道曹操不会这么容易相信的,于是便将自己的猜测以及如果猜测正确可能带来的后果详细的对曹操说了一遍,而后,隐含期待的看着曹操,等着曹操的决定。
然而曹操的回答却让郭嘉颇为失望,曹操说:"奉孝,我知你所虑,但,凡事要讲证据,康长诚心待我,不必怀疑。"
闻言,郭嘉苦笑,为曹操竟会如此信任一个人而苦笑,于是,郭嘉不得不用连他自己都不认同的观点来劝曹操:"主公,宁杀错,不放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