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孟栎也很不甘心啊,可是他最后仅存的那一点希望也彻底破灭了,就算羊祜没有要他的命,还是和前两次一样放他走,孟栎也是走投无路的。
孟家之所以屹立于南中几十年不倒,凭借的不仅仅只是威望,而是实打实的实力,如果孟家没有傲视于南中诸蛮夷部落的实力,早就被别人给吞掉了,甚至于连骨头渣子都不会剩下。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实力就代表着一切,拥有实力你有就拥有号令蛮夷诸雄的能力,没有这个实力,自然就得靠边站,唯别人之命是从,甚至还得仰人鼻息,卑躬屈膝,才能苟全性命。
所以孟栎很清楚的知道,别看先前孟前号令蛮夷诸部,风光得很,但和魏军几次交手战败之后,孟家的实力大损,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如果孟栎这个时候回去的话,那些对蛮王之位觑觎久矣的敌对部落酋帅必定会猝然发难,取孟家而代之。
现在羊祜还一如既往地愿意释放他,可孟栎却没有胆量再回去了,归顺魏国成为了摆在孟栎面前唯一的道路,于是孟栎屈膝下跪,表示愿意臣服于大魏,并且发誓此生永不背叛。
羊祜当然不会将他的誓言当真,不过羊祜也清楚,目前的孟栎已经是穷途末路,不降的话,恐怕连性命也保不住。
这也正是羊祜一步步地将他逼入绝境的手段,表面上看起来羊祜宽宏大量,对孟栎是仁至义尽,在实际上羊祜正是通过这一次次地擒拿,不断地削减孟氏的实力,瓦解蛮夷各部的势力,那怕孟栎就真的是顽固透顶,到时候他都会面临一种无兵可调无将可用的窘境,到那时,不管降与不降,都由不得孟栎了。
如果说前两次被擒,还不没有对孟栎的实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这一次的叶榆之战,却让孟栎蒙受到了惨重的打击,不仅盘越国的三万象兵几乎全灭,就连孟家硕果仅存的三万蛮兵都给赔了进去,所以说孟栎已经没有了再战的本钱,投降已经成为了他唯一的出路。
至于孟栎是否心服口服,对于羊祜来说并不重要,人的心,海底针,所以最难揣测的就是人心了,那怕孟栎今天心悦诚服地归降,但谁又能保证他会一直忠心下去,永不背叛呢?
所以羊祜不会将孟栎的誓言放在心上,其实想让孟栎以及整个南中臣服,展现魏军的强大的战斗力是必须的,只有魏国真正强大了,南中的叛乱才会杜绝。
打铁还需本身硬,只有魏国有这样的硬实力,才能真正地震慑这些蛮夷一族,让他们不敢生出二心来。
羊祜亲自上前,双手相扶,将孟栎给搀扶了起来,从始至终,羊祜对孟栎都是以礼相待的,这也让孟栎是感慨良多,如果他当初没有听信霍弋之言,和魏军能和平相处的话,又何至于今日之局啊。
羊祜很热情,但孟栎却有些尴尬,就算他现在归降了魏国,但如果羊祜继续地扣留那些蛮军降兵的话,孟栎依然无法回到他的老巢,更无法继续地执掌南中蛮夷一族,犹豫了一下,孟栎最终还是向羊祜提出了请求归还蛮军降兵的要求。
这回就算孟栎不提,羊祜都不可能再将蛮军降兵给扣留了,不仅如此,羊祜还将上两次在滇池和雨后谷之战中所俘虏的孟氏嫡系兵马交还给了孟栎。
其实羊祜在处治这些蛮军战俘的时候,早就进行了甄别,被发配到交州的战俘,基本上是都是蛮夷小部落的人,真正孟氏的嫡系蛮兵,则全部留在了南中,并没有迁往交州。
羊祜这么做的目的,自然就是给孟栎留一条后路的,只要孟栎肯归降,那么孟家依然会是魏国在南中的代理者,一个代理者如果连最起码的实力都不没有的话,又如何能担当得起代理者的这个角色呢。
所以羊祜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了,这次孟栎肯归降之后,羊祜不但向他交还了这次在叶榆之战中被俘的蛮军人马,而且还将在滇池和雨后谷之战中俘虏的孟氏嫡系人马交还给了孟栎,让孟栎有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
其实在孟栎的心里,那些前两次战役被俘的蛮兵,他早已经放弃了,根本就不敢再想这些嫡系部队会回到他的身边,只要羊祜肯答应将这次叶榆之战的降兵还给他,孟栎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对此,孟栎对羊祜感激涕零的,这个结果已经是远远地在他的意料之外了。
而且羊祜扣留了其他部落的蛮兵,放还了孟氏的本部人马,其实这对孟栎来说更是有利的,经过这几次战役之后,孟氏本部的兵力没有太大的损失,反倒是其他一些部落损失惨重,甚至有的部落直接就全军覆灭了。
这对于继续地维持孟家在南中的地位也是有着莫大的好处的。
合计下来,孟栎手中的兵力居然还有三万余人,真有孟栎是喜出望外,只要他手中有兵,孟家在南中的地位就不会动摇。
这次羊祜虽然放掉了孟栎的蛮兵,但魏军却还俘虏了一万多的盘越国象兵,当然这批战俘羊祜是不可能交给孟栎的,羊祜准备继续地将这些盘越国战俘遣送到交州去,充实交州当地屯田劳动力。
孟栎当然不会有什么异议,一来他是战败者,没有资格和羊祜讨价还价,二来这些盘越象兵只不过是他借来的兵马,并不隶属于南中孟家,羊祜将其全部扣留下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更何况,盘越国主沙摩克也在此役中阵亡身死,盘越国的军队已经是群龙无首,如果任其让这些残兵留在南中的话,对南中孟家也会存在一些隐患,所以羊祜将这些战俘遣往交州,并不会对孟栎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反倒是有好的一面。
至于魏军捕获的一些战象,羊祜倒是康慨地送给了孟栎,孟栎也由此可以组建起一支规模不大的象兵队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