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预这边刚走,姜维就接到了来自于猇亭方面的急报,魏军水陆两路,出动了数万大军,对猇亭展开了攻击。
该来的终归还是要来的,姜维处惊不乱,神态自若,显他已经早就判断到魏军首攻的目标必是猇亭,所以丝毫没有半点的惊讶。
猇亭位于西陵的东南,地势尤为险要,山峦叠障,沟壑纵横,而越过了猇亭山,就是一片苍茫的荆楚平原了,当年陆逊就是在猇亭设下了最后的一道防线,成功地遏制住了刘备的进攻,并趁着蜀军懈怠的机会,火烧连营数百里,一举打败了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
当年的夷陵,就是现在的西陵,孙权在夷陵大败刘备之后,改夷陵为西陵,而猇亭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是从江陵到西陵,还是从西陵到江陵,猇亭始终是一处绕不过去的要塞,所以在姜维构筑的西线防御体系之中,猇亭是最为紧要的一处,最早的时候,姜维便派宁随驻守在这儿,司马伦赶到之后,姜维便撤下了宁随,将猇亭的防务交给了司马伦。
宁随虽然一直担任姜维的副将,是姜维可以倚重的心腹,但个人的能力着实一般,像镇守猇亭这样的硬仗,宁随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只不过当时姜维刚刚从江陵撤到了西陵,手下缺兵少将,而且当时他对吴军诸将的领军能力也不太熟悉,所以才临时地将猇亭交给宁随来镇守。
后来随着陆抗的回归和司马伦的到来,姜维帐下能用的大将多了,所以姜维便将猇亭的防御任务交给了司马伦,这自然也是姜维对司马伦能力的一种认可。
司马伦虽然年轻,但却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在蜀军之中,他是和魏军交战次数最多的人,也是唯一全歼过魏军一个步兵营的人,光凭这一点,天下无人能及。
蜀国这些年将星殒落,人才凋零,明显地感觉到后继无人,姜维本人也已经是年近六旬了,像宗预廖化这些老将,更是直奔八张了,如果这一战打输了,也没啥可说的,他们一起跟着蜀国陪葬便是,但如果侥幸赢了或打成了平手,接下来的岁月,才是真正考验蜀国存亡的关键。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留给姜维这一代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培养蜀国下一代的领军人物,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
而司马伦正是姜维所看好的人,姜维一直以来都是把司马伦视为自己的接班人,而这次的猇亭之战,也是姜维对司马伦的一种考验。
司马伦能不能担当得起守护蜀国兴复汉室的重任,这一战便是最好的试金石。
同时这场西陵之战,也是蜀国能不能立足于荆州,与魏军相抗衡的关键所在。
吴国已经灭亡了,姜维虽然清楚陆抗还抱着复国的想法,但在姜维看来,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就算是他们这一次能打得赢西陵之战,但也仅仅只是能守住西陵,守住荆州的这最后一片土地。
想要反攻,想要收复整个的荆州,那是何其之难,更别说打到建业去,收复扬州了。
最务实的做法就是守住西陵,先在荆州占稳脚跟,等到将来有机会天下有变的时候,再出兵中原,讨伐曹魏,兴复汉室。
这似乎又回到了当初诸葛亮初出茅庐时那着名的隆中对的时候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经确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并且诸葛亮还为刘备量身打造了一个完善的战略计划,先取荆州后取益州,站稳脚跟之后,一路兵出荆州直取宛洛,一路兵出汉中直取关中,如此天下可定矣,汉室可兴矣。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刘备虽然在诸葛亮的辅左下成功地拿下了西川和汉中,但反过头来荆州却丢了,诸葛亮两翼齐飞的策略最终还是泡了汤。那怕诸葛亮穷其一生,殚精竭虑,五次兴兵北伐,但折翼之后的单飞还是难以撑得起大局,最终铩羽而归,兴复大业付之东流,就连诸葛亮本人也身殒五丈原。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虽然多次出兵北伐劳师无功,但姜维却是失志不移,如今姜维获得了一个如此绝佳的机会,那就是重夺荆州,那怕所得到的地盘不过是荆州的十分之一,对于姜维来说,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如果他能在西陵站住脚,那就等于是蜀国将会拥有一个新的进攻桥头堡。
而且相比于汉中,西陵更适合当做进攻的跳板来使用,越过猇亭山,就是茫茫的荆楚平原,无险可依,只要姜维能稳稳地守住西陵,将来总会觅到出兵的良机的。
这便是这次姜维出兵荆州的战略考虑,就算陆抗拿整个荆州来献降,但蜀国却未必有那么大的实力来笑纳这份大礼,如今魏国兵雄势大,实力强劲,姜维根本没有与之抗衡的力量,所以那怕姜维已经抵达了江陵,但权衡了一番之后,还是决定放弃江陵,退守西陵。
毕竟江陵虽好,但防守难度实在是太大了,搞不好,姜维所带来的军队,就会全折在江陵了,这样的风险是姜维所承担不起的,所以姜维宁可选择放弃,也绝不去冒这样的风险。
而西陵不一样,这儿的地形以山地为主,这样的地形条件和蜀地是相类似的,这也算是姜维最喜欢的作战环境了。
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之中,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魏军的优势,让魏军的骑兵是寸步难行,最厉害的投石车也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在听到魏军大举进攻猇亭的消息之后,姜维的脸上流露出的,是一种澹定从容的神色,如果说魏军的进攻早上一两个月的话,那姜维还真是不好应付,但现在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有的防御都已经齐备了,魏军这个时候来进攻,那是正中姜维的下怀,他自然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