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好了番禺的百姓之后,羊祜便上表朝廷,请求任命新的交州刺史和各郡太守,现在魏军已经拿下了交州的州城番禺以及南海、苍梧、郁林等几个郡,而且吴军已经远遁到了交趾郡一带,所以郁水以南的高凉、合浦和朱崖也已经成为了空城,魏军随时可以完成接收。
寻常的情况下,刺史和太守的任命都需要来自朝廷,羊祜当然不敢擅行其事,以落别人的口实。
尽管说曹亮对羊祜那是绝对的信任,但再高度的信任也不可能任由羊祜随心所欲,如果羊祜拥兵自重,违反朝廷法度擅立官吏的,保不住被哪个御史给参上一本,到时候还真就是麻烦了。
所以一直以来羊祜处理地方官位这个事情还是比较谨慎的,甚至他从也不提出人选供朝廷方面参考,反倒是朝廷派来的官员,羊祜会积极地进行对接,将手中的事务全部交卸出去。
羊祜此次南征,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平定扬交二州,每攻略一带,为了维护当地的秩序,羊祜都会派人临时进行监管,一旦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员到任之后,即刻交割。
……………………………………………………………………
施绩和陶基一路颠沛,终于是抵达了交趾郡的龙编。
幸亏这一路之上没有魏军的追兵,否则的话他们有命没命活着到龙编来,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就算如此,这一路上跨越了近三千里的行程,也足以让他们疲惫不堪了,他们所携带的粮草,行在半路之上就已经消耗一空了,最后的几百里路程,他们也只能靠打猎,吃野菜野果来充饥。
因为饥饿和疾病的缘故,当初从番禺撤离的时候,吴军大约有五六万的人马,抵达龙编之后,也只剩下了不到四万,非战斗减员让吴军也是损失惨重。
好在交趾郡也算是交州的一个大郡,人口有十几万,抵达交趾之后,施绩和陶基首先就是商量着先招募一些人马,将军队的缺额给补上。
虽然说一路上损失了不少的人,但铠甲兵器都完好地保留了下来,重新招募军队应该没有什么压力的。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虽然魏军并没有追过来,但迟早他们是会打来的,以现在吴军的实力,那怕再多招募一些军队,也未必是魏军的对手,一旦魏军再次的兵临城下,那么他们怎么办,继续跑吗?
再往南,就是九真郡和日南郡了,这也是吴国所管辖的最南边的地域,由于九真郡和日南郡都处于热带雨林,那儿全是一望无际的原始丛林,人迹罕至,但野兽和毒蛇却是时常出没。
所以吴军所控制的九真郡和日南郡,都是两个比较狭长的地带,靠近海边,再往西走,就出了吴国的控制地域,那是一片未知而神秘的区域。
当然那些区域也并非完全没有人,据说居住着一些原始的部落,茹毛饮血,还保留着吃人的余风,着实让人感到恐惧。
所以交趾郡已经成为了他们最终的落脚点,接下来所需要的做的,就是认真考虑一下交趾郡的防御问题。
好在交趾郡和合浦郡之间,还隔着一座十万大山,在没有追兵的情况下,吴军翻越十万大山都辛苦至极,走了差不多半个多月的时间才走出了大山。
走出大山的时候,吴军诸将士一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已经完全没有了军队的模样,就好象是一支乞丐的队伍,破破烂烂,惨不忍睹。
如果吴军能利用十万大山险要的地势,对魏军进行阻击的话,还是有机会将他们挡住的。
施绩和陶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将原有的军队和新招募军队共计六万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进驻十万大山,在十万大山的险要之处扎营安寨,设下关卡,对魏军进行阻击。
另一部留守交趾郡,并且在沿海地带进行防御,以防止魏军从海路突袭交趾。
交趾郡已经成为了吴国最后的一片疆土,想要让吴国的旗帜不倒,施绩和陶基就必须要齐心协力地来守住交趾,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尽管说在番禺新城的问题上面,陶基和施绩有一点小的分歧和意见,难免会让双方心里存在一些疙瘩,再加上部下的一些流言蜚语,以至于在整个的西撤过程之中,荆州军和交州军一直处于一种不太和谐的态度,双方甚至出现恶语相加,相互指责谩骂,最后发展成小规模的械斗事件。
虽然这些事件很少也很小,但影响到了交州军和荆州军的团结,也不得不引起陶基和施绩的警觉。
旋即陶基和施绩立刻联合发布声明,禁止在吴军之中搞派系对立,无论是交州籍的还是荆州籍的士兵,都是统一的吴国士兵,相互之间不相应存在隔阂和对立,如今正逢国难之时,大家理应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共御外侮才是,以后若出现相互攻讦相互敌视的情况,将一律严惩不贷。
不得不就这个声明的发布,及进挽回了吴军的军心,否则对立事件愈演愈烈,内卷的厉害,那么就会无形之中削弱自己的力量,没有等到魏军打来,吴军自己就自乱阵脚了。
陶基和施绩的同时出现,也自然而然地粉碎了他们不和的一些流言,让吴军的情绪归于平静,闹事的人也逐渐少了。
这件事也确实让陶基和施绩暗暗心惊,其实两个人之间虽然有一些不愉快,但从来没有发生过争执或者敌视的情况,可手下的人却过份的解读了他们的情绪,甚至是发生了如此恶劣的对抗事件。
这不禁让陶基和施绩警觉起来,身为上位者,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地会影响到手下的这些人,所以他们必须要做出表率作用才行。
现在团结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只有将所有的力量凝聚起来,才有和魏军抗衡的资本,他们绝不容许内卷的出现,绝不容许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