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的哀荣,其实不用董明提,刘辩也不会忘的。这可是个收拢人心的好机会,他怎么可能会不放在心上呢?
眼下董明在朝会上提了出来,更是让他很是满意,因此也就不扭捏了,直接说道:“这件事朕其实已经考虑好了。”
说着,他将给荀爽的哀荣,一一说了出来。
封侯、给谥号、给荫庇。封侯其实就抬高一些荀爽的地位,最重要的是谥号和荫庇。谥号,自然是个美谥,这毋庸置疑。荀爽给了个文正的谥号,倒也贴合。荫庇就更简单了,荀棐在回家的路上,就成了大汉议郎。
面子里子都给了,董明满意了,大臣也觉得刘辩仁义。
董明满意了之后,就开始说第二件事,也是今天朝会的重点:“陛下,这第二件事,臣请建立公立书院。”
说完之后,大臣们也不着急。因为他们都习惯了,这位一旦大张旗鼓的整什么事儿,肯定会人手一份计划书的,等着领计划书就行了。
刘辩点点头道:“尚书令大人可否详细说说?”
这就是走流程了。
“微臣准备了计划书,就在宫外。”
“快让人搬进来吧。”刘辩也清楚自家老师的行事风格,对张全道:“你多找几个人过去,直接把马车拉进来。”
“奴婢这就去。”张全领命而去。
刘辩又对董明说道:“趁着这会儿功夫,尚书令不妨跟朕好好说道说道。”
其实就是让董明先给不知道这件事的百官简单介绍一下这公立书院,让他们先有个印象再说。同时也能让这会儿的空档时间不那么尴尬。
董明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起身道:“那臣就为陛下讲解一番。正好也让诸位同僚看一看,有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所谓公立书院,就是以朝廷的力量,在各县建立书院。这书院规模不会太大,足够上百学生使用即可。”
“每个书院会有两名教习、以及数名管理人员,包括洒扫、煮饭之类的事情都由这些管理人员来做。
“书院每年会招收学生,满额之后不招。学生学满三年之后便可以结业。不过结业要参加一场考试,考试通过之后毕业,考试不通过肄业。”
董明并没有将太详细的内容,而是将公立书院的大致运营方式等等讲了一遍。百官们一开始听到要建立书院的时候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听到最后,他们弄明白是要在全天下建立书院装给六到十二岁的孩童使用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就变了。不管这事儿靠不靠谱吧,至少这事儿只要动手去做了,那就是开历代之先河了。而一旦做成了,在这件事上付出过的大臣,绝对会留名青史。
这可是开天辟以来,在教化方面最疯狂的想法了。
其实没那么夸张,一来董明很怀疑到他死了能不能在全天下所有县城都开公立书院;二一个也就是个三年教育期,学生顶多也就是识字会算数有些基本上尝试而已;最后一点...董明在说的时候吹牛啵依了。
只说了最终的形态,没有说眼下能做到什么地步。最终形态自然很美,全天下的公立书院,学生免费入学,一共三年,每个年级一百人。
眼面前...嘿嘿嘿。
董明说的差不多的时候,张全也带着计划书来了。刘辩对张全点点头,他安排了十几个太监,将计划书抬下来,然后有一个算一个都发到了手上。
当然,他们手上的是简化版的版本,只有三页。不过这也足够了,计划中的重点部分都已经在上面了。
“诸位爱卿,先看看吧。”
刘辩有的时候觉得董明把上朝的气氛都给破坏了。上来就是计划书,大家低头看计划书,看完了之后再问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就您这计划书做的,大家有什么好建议的?至于意见?说实话,要是其他的政策还会有人出来杠,但是教化之事,谁也不会出来反对。
唯一值得喷的点,就是此事有点烧钱了。但是刘辩也清楚,眼下只有司隶一地而已,一百来个县城,内帑都能吃下去。往后就更简单了,哪怕是刘辩也知道循序渐进,根据国家的发展来决定公立书院的规模。
总的来说,董明提出的所有政策,除了变法非常的激进之外,其他的都是这种让人挑不出来什么毛病的东西。
而且还很有特点,大多数人都没办法反对。不反对的原因就两种,第一种是不懂,比方说钱庄、比方说商业司的一些政策;第二种是没办法反驳,比方说这一次的公立书院,还有之前的科考。
而且董明提出来对这些政策,执行起来很是简单、稳妥,不会使朝廷产生太大的负担。但是获得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大家伙都能跟着分润一些好处。
单就这一点来说,刘辩对自家老师,可以说是佩服至极。
但是佩服给佩服,他还是觉得这样的早朝无趣,完全就没有他刘辩的发挥空间。今天这个公立书院,他用脚后跟想都清楚,百官肯定是不痛不痒的提几个问题,然后自己通过,董明带头说几句“陛下圣明”就完事了。
如果不是董明事先跟自己商量过,自己又掏钱了,在公立书院这件事上,他又成了一个人形图章。
他在这边胡思乱想的时候,百官也很快就看完了手里的计划书。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对这个计划很是感兴趣,但凡觉得自己有机会插足这件事的大臣都摩拳擦掌的想要掺一脚。
毕竟这是一个好事儿。
“看来诸位都看完了,不知道有什么想说的没有?”刘辩例行公事问了一句。
然后就是老样子,几个人问了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都被董明一一解答。直到没人说话了,刘辩便清楚,这事儿算是成了。
“既然诸位爱卿都没有什么意见,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刘辩说到这里顿了顿:“不过这毕竟是一件大事儿,需要专门一个衙门来负责。尚书令的计划书也写了,在太常那边新设一个教育司来负责此事,不知道诸位认为如何呢?”
这个时候就不是退让的时候了,只要成为教育司司长,这功劳就有一半落在了自己头上。更妙的时候,日后这些学子都能算是自己的弟子。哪怕只有司隶一地,数年之后也是数万读书人口称老师啊。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块免死金牌!虽然眼下没有免死金牌这个说法,但是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个时代谁要是有几万名学生,哪怕只是名义上的学生,那也得离立地成圣不远了。
当然了,教育司司长想要立地成圣是不可能了,但是只要不作死,犯下谋逆的大罪,基本上可以说是这辈子在官场上都没有任何风险了。
这个道理,百官明白所以想争取这个位置;董明也明白所以想让自己人上,甚至想自己兼任这教育司;刘辩也明白,他也想让自己人坐这个位置。
朝堂之上,一时间有些安静了,所有人都在考虑该如何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有一个除外,这个人就是董明。
董明很清楚,这个时候就得不要面皮才行。
“臣以为负责此事这人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者曾经担任过先生,教授过学生,这样才知道教育本质;二者必须精通算学,毕竟公立书院开支不小,若是不精通算学很难维持。”董明抛出来的两个条件,其实不难,朝中有不少人都能满足。
但这些人里面,肯定没有任何一个比他更合适的。
刘辩听到董明说的这两点,有心想要反驳,可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反驳。其实这玩意哪需要这些东西?眼下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太学的博士们....
只有这些博士才是真正的适合教育司司长的人,这些人要学识有学识,要人品有人品。至于什么教学经验、算学之类的,只要搭配两个副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