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写了好几天之后,终于将整个计划都给完善了。他再一次找到了蔡邕等人,跟他们通了气。这一次的大家都对他的计划大加赞赏。
跟几位彻底达成一致之后,董明带着计划来到了皇宫。
还是张全带路,一路上两个人闲聊了几句。董明觉得张全有些刻意跟自己保持距离的意思,不过他倒也不在意,只要张全不针对自己就行。
勤政殿,刘辩正在处理政务。有一说一,刘辩虽然最近脾气很是怪异,憋着劲儿的想要证明自己,搞一些奇奇怪怪的小动作。但是在政事上,从来都没有偷懒,一直都很努力。
刘辩对董明的到来很是奇怪,因为最近好像没什么值得两人见面的事情发生。
“老师您今天怎么有空过来?”刘辩放下手中的事情,笑着问道。
董明也露出了一个微笑:“微臣见过陛下。”
“老师不用如此。”刘辩站起来从自己的位子上走过来。张全很是知趣的带着两个随侍的小太监,搬了两个软凳放在了一边。
两个人相对而坐,刘辩笑着问道:“老师来来这里肯定是有要事,说说看。”
董明点点头,将自己写好的计划递给了刘辩:“微臣打算从明年开始,以洛阳为试点进行基础教育的普及。详细的都写在这上面了。陛下可以看一看,微臣想看看陛下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刘辩接过来,点点头:“朕看看,老师稍等片刻。”
“不着急,陛下可以慢慢看,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可以直接问微臣。”董明点点头。
刘辩打开计划书,沉入进去,看了起来。
计划书写的很是详细,刘辩也没什么看不懂的,大概用了不到半个时辰,便看完了整个计划书。这也是董明跟别的大臣不一样的地方。
别的大臣都是写一个几百字顶天的奏章稍微说一下,其他全靠口述。董明不一样,向来是什么都写上去,一弄就是十几二十页。跟刘辩沟通完了之后,回去就会让科学司那边印个几百上千份,用马车拉到皇宫外面,开始讨论的时候,就人手一份。
突出一个奢侈。
刘辩看完之后,将计划书给合上,没啥好说的。有时候他都觉得无奈,董明每次做什么事情,都考虑的太全面的,给出来的计划书连一点儿漏洞都没有留下来。
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被列了出来,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方案。不但如此,董明还会在计划书中将后面的一系列计划都简述一下。拿到计划书的人都不用动脑子,按照计划书上一步一步来就行。
“陛下可是看完了?”董明见刘辩抬头,问了一句:“不知道陛下有没有什么疑惑,或者什么建议?”
刘辩将计划书放在一边,努力的回想了一下,发现自己除了说一句老师厉害之外,实在没啥可说的。
“老师,这份计划内容详实,切实可行,朕真是大开眼界了。疑惑嘛自然是没有,至于建议....”刘辩沉吟了一下:“朕刚才看了一下,二十个书院一共需要两亿钱,每个书院配两个先生对吧?”
“正是如此。”
两个老师刚刚好,应付一百来个学生。当然了,老师要先学习一下才行,董明计划用三个月的时间先把老师给培养出来。
刘辩点点头:“朕看到老师给每个先生的月钱是一个月两万钱,这是不是有些多了?”
刘辩这么说也是有些道理,这段时间天下太平,物价比之一开始要稳定了许多。再加上交通不便,整个司隶地区的经济跟其他地方的经济联系其实并不怎么密切。尤其是在粮食等方面,有了军屯做后盾,朝廷对司隶地区的粮食价格的管控是非常严格的。
随着变法的深入,司隶地区现在前所未有的繁荣!百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稳步提高。以粮价为例来说,就可见一斑。
粮价已经从刘宏活着时的价格,一路降到了每石八百钱左右,这个购买力换算成后世的话,大概相当于三百多块钱。两万钱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七八千块钱。
在洛阳,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的开销其实大头都在吃上面。包括粮食、蔬菜、肉食、调料都算在一起,大概六千钱的样子。再算上其他的开支,在不培养脱产读书人的情况下,每个月的开支在八千钱左右。
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夸张,但有一点,眼下洛阳城的人均收入基本上都在八千钱左右了。像施工队、建设兵团这样的,连月钱加各种福利,每个月的收入都在一万钱上下。一个五口之家,只要两个人出去工作,就能过的非常不错。
当然要是培养一个脱产的读书人...经济压力就会非常大了。
当然了整个司隶的人均收入水平肯定会下滑,而且是断崖式下跌。董明派人调查过,根据计算,司隶地区百姓的平均年收入大概在三万钱左右。如果把这个范围扩大到全天下的话...董明估计能达到三千钱都不错了。
主要还是因为洛阳这里有南市撑着、又有大宗交易,修路、修五龙渠等等也提供了大量的高收入职位。去掉这些,洛阳百姓的人均年收入,堪堪达到五万钱。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董明给老师一个月开两万钱的月钱是多大一笔钱了。可以这么说,直接就让老师成了高收入群体。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天下,老师成了除了官员和士兵之外收入最高的职业。
“陛下读书人,看重的不是钱财的多寡,而是尊重。”董明淡定的开口道:“再者,微臣认为教育之事,小气不得。直接点说,不给这么多钱,谁也不会长干。这些先生要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去教授学生,这可是会影响到他们的仕途的。”
刘辩对董明的直接有些尴尬,不过话糙理不糙,他也习惯了董明说话的方式。他站起来,踱步走了几圈,然后道:“这样吧,老师。建议朕肯定是没有的,但有一点,朕想听听老师的建议。”
“陛下请说。”
“洛阳..不...整个司隶地区都是算在内,所有的书院建设和老师的月钱,都从朕的内帑来出。这教化百姓之事,本就是朕的分内之事。朕责无旁贷。”刘辩说的很是认真,一副大义凌然的模样。
董明当然知道,刘辩其实是为了邀买人心,但是他不在意,反而很是佩服刘辩。
因为整个司隶地区,连洛阳县在内,一共一百零六个县。也就是说,刘辩要从内帑拿出来接近五点五亿钱用来建设书院。这还不算完,每个月还要从内努里拿出来四百多万钱给所有老师发月钱。
如果刘辩用这种方式邀买人心的话,董明巴不得他把全天下所有县城的人心都买了。但这个显然就不现实了。刘辩的内帑大多数都来自少府,少府每年能挣多少钱,董明心里门儿清。以前的数据董明不知道,但是从他开始变法之后,少府的存在感就越来越低了。
就以今年头四个月来说,少府顶多能给刘辩的内帑带来六千万钱的收入,一年下来撑死了也就是两亿钱。
刘宏在的时候,朝廷财政和他的内帑基本上不分家。但是眼下有董明拦着,有蔡邕看着,刘辩想要从朝廷拿钱,比吃屎还难。
每月就靠着少府给点。刘辩也没有理由从财政拿钱。蔡邕将宗室、皇宫等等所有开支都挂在了朝廷的财政支出上。
包括原本靠着内帑养着的西园八校尉,名义上是刘辩给钱,其实是朝廷拨款。花钱的路都给你堵上了,你要是再伸手要钱,不合适吧?
每年两亿钱,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笔巨款,对刘辩来说就有些捉襟见肘了。毕竟他私下里打赏个人什么的,张嘴就是几万几十万钱的赏;自己私下搞小动作更是花钱的大户。
董明很清楚,今年刘辩扔出来五六亿钱,其实是用的是刘宏给他留下的老本。能这么下本钱,董明倒是对他刮目相看了。
“既然如此,微臣替司隶百姓,谢过陛下了。”董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同时心里也开始盘算,计算司隶都解决了,那原本准备挪出来,用来修建书院,给老师开月钱的钱肯定不能就放着不用,还是得再选一个地方。
作为一个后世人,他很清楚,国家账面上有钱,那就是一种不作为。不怕你花钱,就怕你不花钱。只要能把钱花出去,花到实处,整个社会就会获得好处,国家就会越来越兴旺发达。
后世但凡是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哪一个不是年年财政赤字?当然了,财政赤字得有个限度,不能无限制的亏钱,时间长了政府就崩溃了。但是略有赤字,绝对是每一个有作为的政府都追求的目标。
董明也不例外,朝廷这两年财政盈余,并不是一件好事。或者说,对整个天下来说不是一件好事。财富不能集中在朝廷手里面,而是应该花出去。
他之所以忽然想要普及基础教育,为的就是花钱。当然了,打仗更花钱,但是靠打仗来花钱,那不是山炮吗?战争一开始,那不是花钱了,那就是烧钱了,不用多,三个月,朝廷就得财政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