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孔融很容易,毕竟君子可以欺之以方。只要你有道理,哪怕是歪理,只要他一时半会儿想不到怎么反驳你,你就赢了。
但是怼完之后怎么收场,就难了。
尤其是眼下董明还要推动新学,跟孔融的关系本就微妙。新学虽然包裹上了儒家的外皮,每一个新学的观点都在系统的帮助下用儒家思想包装了一下。但是这玩意他自己说了不行,新学说了也不行。想要成为显学,还需要一些大儒盖章认证才行。
这其中,孔融的态度尤其重要。对董明来说,不用孔融给自己站台,只要他不大张旗鼓的反对就行了。
此时孔融的脑袋中一团乱麻,他很是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与民争利了。想到最后发现董明说的果然有道理,自己的吃穿用度有哪一个是自己生产的?若是做官,也算是为民做事了,可是这些年来,他貌似只是在家读书,跟朋友交流,一起喝大酒来着。
其实这个时代的人跟董明辩论起来,都是吃亏的。因为董明从来不跟这些人掉书袋,张口闭口就是摆事实,列数据。简单地说就是,你甭跟我扯这些没用的,咱用事实说话。这些人哪里经历过这等阵仗?
虽然儒家大一统,但是这些人眼中的辩论还是春秋战国时纵横家的那一套,能吓唬你就吓唬你,不能吓唬你就跟你扯大义,大义也不行就拿命威胁你。当然了,现在还多了一个新的技能,谈孔孟之道,春秋大义。
这些在董明这里都没用。
见孔融说不出话来,董明也没有过分逼迫于他,而是语气缓和的说道:“刚才是某家说的严重的,还请文举先生莫怪。”
先把姿态放下,然后继续道:“某家只是想告诉大家,只有朝廷有钱了,才能有够更好的治理国家!百官俸禄、军饷粮草、赈济灾民、兴修水利、维护驰道凡此种种,哪一个不用钱?眼下朝廷的税收不够,一是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二是这税法出了问题。”
“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等的过错!税法出了问题,也是我等的过错!错了就要认,就要去改!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董明这番话,说的一部分人频频点头。
“大家觉得某家的办法不好,那也没关系,咱们可以商量!朝会是干嘛的?不就是大家商议的地方吗?”董明语气平缓的说道。
他话音落下,蔡邕上前一步道:“对税法进行变法,大家的意见都很大,那么接下来咱们就好好商议一番,如何?”
其实是税法没问题,对百姓们来说,还是交钱罢了。不过就是多少的问题。但是对所有人征税,让这些人不满意罢了。
“商议之前,大家可以仔细看一看最后的补充条款中的第四条。针对税法改革这一块,某家专门做了说明。对缴税的各世家大族而言,每年都要拿出来一份家产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因此,某家对他们做出了补偿。”董明直言不讳的说道。
众人往后翻,很快就看到一条变法内容:
凡缴纳税款满十年者,可凭借缴税凭证上税款总额,以当时市价为准折合成耕地返还给纳税者。
“敢问尚书令,此言可当真?能否兑现?”立刻就有人按捺不住性子,问了一句。
这一次没等董明回答,刘宏先开口了:“这一条,朕准了。”
“这税法乃是祖制,轻易不可改动。不过微臣不太懂这方面,就听陛下的了。”那问话的官员,一脸愧疚的说道,说完默默的缩到了人群中。
还是那句话,现在拿钱买地多难啊,眼下有这么合理合法的方式,一些小豪族出身的官员立刻就动摇了。
趁着这个机会,董明低声对袁绍说了一句:“若想你袁家更进一步,就帮某家一把。”
袁绍闻言稍微犹豫了一下之后,然后选择了相信。
他站了出来,朗声说道:“这税法本官倒觉得挺好的!”
“本官也觉得不错。”袁绍话音刚落下,不知道为什么还赖在洛阳没去上任的袁术,也上前帮衬了一句。好与不好,他不知道,但是刚才他是唯一看到董明低声给袁绍说话的人。
然后袁绍就上前帮腔了,这中间要没有大好处,他袁术肯定不相信。
甭管怎么说,先卖个好。反正是袁家的财产,干他袁术何干?天塌了有袁基顶着。
紧接着,曹操、皇甫嵩、朱儁等人都上前表示支持董明。几个大佬说完话之后,忽然有几十个排位最末尾的朝官齐刷刷的表示同意。
董明本来还挺纳闷,这些日子他在这些中下层官员中,可没有什么交情。倒不是他看不上人家,实在是实时变化的太快了,他还没怎么接触呢,就被杨彪这么一闹,被迫提前提出变法。
看了一眼,却看到戏志才和荀璦、刘威三个人在这群人的最前面。
而作为大汉朝中坚力量的中层官员们都还保持沉默着。这个时候,一个人越众而出,是董昭。
董昭走到中间,先是行礼,然后道:“臣以为,变法之事当谨慎而行。如今尚书令一纸请变法书,洋洋洒洒近十万言,事无巨细,国朝上下全都包括在内,不可谓不谨慎。税法改制一事,臣本不懂,但是臣认为有一件事尚书令大人说的很对,那就是眼下国朝的税收早就入不敷出了!国事艰难,与其在这里犹如妇孺一般,吵个不停,何不先做着试试看。反正国家也不会变得比眼下更困难了。”
董昭最终还是决定站在董明这一边了。他不站在这一边也不行。家里的小子们已经被董访都忽悠成了新学子弟。
董昭话说完之后,立刻有人反驳。不过这一次更简单了,你掉书袋这边董昭和蔡邕等人教你做人。实在不行,董明就上来摆事实列数据,谁来都不好使。
当然,最终董明在这上面还是做了妥协。原本董明打算每年上缴一成的,也就是百分之十。最后退让到了半成,也就是百分之五。
口子开了就行,董明知道这种事情,不是一锤子买卖,得慢慢来。
这一部分商议完了之后,已经过了午时,刘宏留了所有人吃饭。
吃完饭之后,又是昏天暗地的争论。不过相较于税法,剩下的内容大家反而反对的并不激烈。大家也只是尽可能的争取利益罢了。对此,董明倒觉得没啥,政治嘛,不就是利益交换吗?
下午才散朝,散朝之后董明也没有离开,被刘宏请到了偏殿。同来的还是有三公、三独坐中的另外两人。
“今日大家也都累了,朕就长话短说了。变法必须推行,而且以尚书令的方略为准。卿等这些日子费些力气。”刘宏说话很直接。
“臣有一言想问尚书令。”这个时候袁绍开口道:“不是某家不相信尚书令。但是有一点某家很是疑惑,按照尚书令大人的税制改革来看国家的税收真的会变多吗?”
“以前世家大族不用交税,现在他们交税了,这无形中就多出来了一批。而且眼下朝廷的财政也不可能只依靠税收。”董明叹了一口气道:“事实上税收才是国家财政的根本,但是眼下大家也都清楚,民生凋敝,百姓能够活下去就不错了,哪来的钱交税?咱们得另想办法。”
“这么说尚书令已经有办法了?”袁绍眉头一挑。
“盐、铁、酒、官营作坊。”董明轻轻吐出四个名词,其实也是提醒袁绍,想发财就要注意了。
“嗯?这些要怎么改动?”袁绍有些不明白。
事实上,其他人也不明白。在场的明白人只有董明和跟他交流了很多次的刘宏。
“到时候诸位就知道了。”董明摇了摇头然后道:“总之财政这一块各位同僚不用担心,某家担保不会出现问题的。”
“既然如此,那某家就没问题了。”袁绍见董明不说,也没有再问。见刘宏不说话,他就知道这件事肯定只有这君臣二人知道。问多了,反而招人烦。
“虽然变法这件事,朝官们还没有达成一致,但是事情已经可以先做了。”董明这个时候开口道:“事实上,尚书台在月初就已经开始动作了。”
刘宏闻言表情没变,很显然这件事他也是知道的。蔡邕也是面无表情的模样,他也是知道的。
其他人都看向了董明。
“都是一些小修小补,用的也是可信的人。”董明解释道:“如今要做的,就是赶快在朝堂上统一思想,让变法的事情赶紧通过。有些条款是可以商量的,不过底线不能丢。待会儿某家一一跟各位同僚交代。”
说着,他又对袁绍说道:“这些日子尚书台需要司隶校尉的援助了。”
“好说好说。”袁绍闻言一笑,他知道,甭管董明找他帮什么,但是这件事做好了就是大功一件。
董明在给他们交代细节和条款的商议底线的时候,洛阳城外。
刘威、戏志才、荀璦三人带着人,正忙着将高尚等人从西池村运来的东西一车一车的往一个大院子里搬运。
“这批种子够用吗?”高尚满头大汗的走到刘威跟前,气喘吁吁的问道。
刘威闻言笑了笑道:“自然是不够用的,不过眼下这些种子全都用在军屯上,倒是足够了。但是明年,你们的担子可就重了。一旦军屯这边产量上来了,接下来肯定要推向全天下的。怎么样,有信心吗?”
高尚闻言咧嘴一笑,道:“这事儿有没有信心都得给老师办成了。”
“这倒是。”刘威笑了笑。
一旁的荀璦这个?时候接口道:“对了,老师说的棉花找到了吗?”
“哪儿能这么快?”高尚闻言摇摇头道:“这件事儿才开始办,一来一回就得耗费不少时间。估摸着明年才能见到种子,等培育好了能够适应大汉朝的土壤气候条件,最早也得两三年才能推广。”
“倒也不急。”戏志才道:“眼下老师的变法,以农业为主。按照老师的话说,先把百姓们喂饱了,才有力气干其他的事情。两三年之后,良种也推广的差不多,只要遇上好年头,百姓们就能腾出手搞手工业了,到时候正好。”
“这一批种出来亩产能达到多少?”刘威问了一句。
“嘿嘿,平均下来的话,亩产能达到三石。最低不会低于两石半,上限是五石一亩。当然要是在咱们手里,亩产可以达到十石。不过这耗费也大。”高尚笑着道。
“可以啊!”
“都是许能的功劳,他现在还在田里呢。现在几乎吃住都在田垄上。用他的话说,啥时候能够全天下所有粮食都亩产十石了,什么时候休息。”高尚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感慨。
戏志才等人听了,也是一阵的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