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威仪浩荡
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
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
在大家休息的间隙,张山与李斌共同欣赏着大成门两侧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李东阳为孔庙所题对联。
“张哥,谢丽导游时各景点之间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比如从奎文阁到大成门游览的就有点仓促,而恰恰这部分又很重要。我们再去看看吧。”李斌提议道。
张山的思想刚刚开过差,对谢丽在奎文阁的讲解也没什么印象,李斌的话正合他意,连忙:“好啊,再去转转,正好听听你这个大文化人的讲解。”
“李馆长亲自讲解啊!我也去。”吴玫突然在二人身后道,倒把张山和李斌吓了一跳。
“原来是吴大美女啊,你突如其来地吓了我们,是不是要给一点补偿呢?”李斌和吴玫开起了玩笑。
“不知李馆长要什么补偿呢?”吴玫知道李斌不会把玩笑开过分,大方而主动地问道。
“很简单,你把我和张哥两人的胳膊挽着就行了。”李斌边边伸出了手臂。
吴玫毫不犹豫地站到中间,挽住两人的手臂,催促道:“行了吗?快走吧。”
好在假期已过,游人并不太多,三人并排慢慢往前走,倒没有对他人造成大的影响,但还是有人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李斌似乎很享受,张山却不大自在,他觉得在主张“克已复礼”的孔圣人的地盘,这样好像有点违背圣人的教诲。
正在这时,从后面传来王英的声音:“吴玫,你没有伴吗?我给你做伴。山,你让一让。”王英着,插进张山和吴玫之间,挽住了吴玫纤细的腰身。
感觉到了异样的李斌主动松开了吴玫,并向王英看去。王英面带微笑地:“李馆长,我也想听你讲解。张山是我妹夫,他告诉我你是大文化人。”
李斌有点疑惑地问张山:“张哥,你和牛哥是连襟吗?怎么没听你们过。”
此时,张山已非常自然地和李斌站到了一起,听到李斌发问,不爱谎的他不太自然地:“这个,算是吧。”
“什么叫算是,本来就是嘛。”王英听张山如是,不容怀疑地更正道。
“是,是,本来就是,我们不这个了。你们不是都想听李馆长这个大文化人的讲解吗?前面就是奎文阁了,我们边参观边听讲吧。”
张山冲王英和吴玫两人笑了笑,他希望她们二人顾全大局,不要在李斌面前掉了份儿。
吴玫被王英一搅和,本来心里很不舒服,一度恨不得拿出姐脾气,扭身而去。但喜爱学习的她毕竟知书达理,且张山安慰的微笑又让她心里好受了很多,于是也恢复了常态,附合着请李斌开讲。
李斌本是局外人,不明就里,而且也没有时间往深处想,见几人都想听自己讲解,便笑着:“吴经理,我肯定没有你们专业导游讲解的好,只能我知道的情况。我们面前的这座拔地而起的高阁,即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奎文阁’。‘奎文阁’是孔庙主体建筑之一,原来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藏书楼。其始建于宋禧二年即公元1018年,原名藏书楼,金代明昌二年即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明弘治十三年即1500年又重修。为什么改名‘奎文阁’呢?因古代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古人把孔子比作上奎星,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改名为奎文阁。它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坚固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即1504年重修竣工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而且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但奎文阁却安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那这座奎文阁应该有赞美诗啊,老弟你道来给两位大美女欣赏欣赏。”张山用轻松的口吻笑着要求李斌。
吴玫和王英见李斌的讲解果然不凡,又听张山要求他给她们二人吟诗,都高兴地鼓起掌来。
“幸亏我背过几首诗词,不然就要在美女们面前出丑了。我想想,有关奎文阁的赞美诗应该数明朝学者陈凤梧的《登奎文阁》最为有名:
嵯峨杰阁出宫墙,上有云梯百尺长。
丹碧九霄明日月,牙谶万轴映奎光。
沧溟俯视东洋外,岱岳平临北斗傍。
何幸登高豁心目,愿从圣道窃余芳。”
李斌的普通话水平不错,虽是古典诗词,有古文功底的张山自不用,吴玫也基本上能听懂,王英虽不太懂,但觉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听来也是一种享受。
“这首七言律诗确实景、情、理皆美,那我们就听从陈学者的建议,登阁一览,以豁心目,赏圣人之余芳吧。”张山着,迈步走进了奎文阁。
阁中一层有《孔子圣迹图》壁画,壁画前的柜台上整齐陈列着明代彩绘圣迹图连环画版本以供售卖。李斌上前买了三本作为送给三人的礼物,并解释道:“这是明代仇英绘制的《孔子圣迹图传》,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反映人物事迹较全、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连环图画,从孔子母亲颜氏祷于尼山生孔子,孔子去世后弟子结庐守墓,到汉高祖刘邦以猪、羊、牛三牲祭祀孔子为止,对孔子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具体描绘,是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这部图册图文并茂、绘制精细、形象传神,对后世连环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翻阅着孔子圣迹图册,张山的思绪不由飞越千年,浮想联翩: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经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称霸而相互征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它圣贤,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绝粮,也曾被卷入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直到麒麟现世,悲痛辍笔,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空付东流。但是,诲人不倦终促成万世师表,道贯古今而创造与支撑了泱泱大国两千年的辉煌文明!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孔子,我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会是如何?
见张山手捧连环画,凝神细看,爱不释手,王英想:这本有收藏价值的人书我得带回去,不定以后还能值大价钱呢。
本来一般游客不能上到阁中二层,但李斌是本地人,又才和管理员做了一笔生意,他提出要到楼上参观的请求后,管理员便欣然应允了。也有可能,是吴玫迷人的巧笑倩兮起了作用吧,你看,男管理员的眼神一直在她身上打转呢。
从奎文阁二层往外望去,只见古柏森森,牌坊重重,黄瓦红墙,交相辉映。身处这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殿堂之中,自然让人感觉到至圣孔子对儒学思想和中华文化的贡献,经过悠悠岁月的洗礼,不仅没有褪去当初的光彩,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更加熠熠生辉。
从奎文阁下来,往大成门返回时,李斌又引领三人重新参观了沿途的十三座“御碑亭”。这些碑亭南八北五,分两行排列在奎文阁与大成门之间的孔庙第六进庭院内,它们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故称“御碑亭”。十三座亭内共存碑55 幢,分别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好啊,李哥,原来是你把两个美女带去开灶了,害我们四处找她们!”快回到大成门时,远远就看见张春茹站在门前喊。
“你没看见还有张哥吗?好像美女只陪了我一个人似的。”李斌笑着大声回应。
众人又汇合到一起时,大牛注意看了看王英和吴玫的神态,好像没什么不对劲的地方,遂放了心。
下午继续游览时,仍由谢丽进行讲解。
从大成门进入孔庙的第七进庭院,谢丽指着庭院正中矗立着的一座建筑:“这就是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最早记载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却没有记载杏坛的原址在哪里。宋禧二年 即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在正殿旧址上‘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亭内藻井以细斗拱装饰,彩绘金龙,绚丽多姿,亭四周遍植杏树,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开,灿然如火。”
“正是有了杏花的灿然如火,才有了乾隆皇帝的诗兴大发。乾隆帝在巡游杏坛时曾赋诗一首:
重来又值灿开时,
几树东风簇绛枝,
岂是人间凡卉比,
文明终古共春熙。”
张春茹接过谢丽的话头,来了个锦上添花,顿时博得一片掌声。
从杏坛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黄色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蓝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清雍正皇帝手书的三个金色大字:“大成殿”。
来到大成殿前,张春茹仍然要谢丽讲解,谢丽虽很想听张春茹的亲自讲解,好向这位高级导游多学点东西,但领导的话又不能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开讲:“各位来宾请看,这就是孔庙的主殿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宋崇宁三年即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下诏将祭祀文宣王孔子的大殿更名为‘大成殿’,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于宋禧二年即公元1018年,现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时期火灾后重建的。大成殿阔九间,深五间,主殿高248米、阔4569米、深2485米,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即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灾后重刻。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细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记下了雕刻的龙的总数,共1296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据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
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结构整齐,规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贴裹,群龙竞飞,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谢丽讲完,张春茹指着殿门正上方横匾上“生民未有”四个大字问道:“谢,你给大家讲讲这上面的‘生民未有’是什么意思?”
“这个、这个,我还不太清楚,请经理指教。”谢丽老实地。
“‘生民未有’这四个字是对孔子的最高评价,意思是在人类中没有像孔子一样伟大的人。其来源于孟子赞孔子‘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这块匾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谢,以后做功课可不能忽视细节啊!”张春茹认真地。
“是、是,谢谢经理!”谢丽乖巧地回答道,同时调皮地吐了吐舌头。
众人看到她们二人一个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一个不以为忤、虚心好学,都轻松而会心地笑了。
其时,大成殿内并没有向公众开放,但大门敞开,殿内景象几乎一览无余,游客可以在门前拍照、留影。
见吴玫、张山等人似有遗憾,张春茹特意专门对大殿内的情况进行了讲解:“大殿内有9座大型神龛,17座塑像。中间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孔子在历史上被尊为文宣王后曾经有过争论,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即公元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并不确切,因为‘王’有君王和侯王的区分,有人认为应属君王之‘王’,也有人认为应属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因此看来,宋以前‘文宣王’之‘王’应属侯王之‘王’,以后随着孔子地位进一步升高而被确认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装是十二章西周子之制的王服。
孔子两侧神龛内为四配,东位面西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面东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四配塑像坐高26米,身穿九章公服,手执躬圭,如古代上公礼制。其后还有‘十二哲’塑像。
大成殿内除17座塑像外,还有10方巨匾,正中是康熙皇帝手书的‘万世师表’,光绪皇帝的‘斯文在兹’,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时中立极’,两侧还有咸丰和道光的等,站在门外就看不见了。”
讲解完毕,张春茹深情而充满自豪地:“我们为济宁是孔子的故里而骄傲,今对孔庙的游览即将结束,下面请允许我引用宋代诗人王奕的一首五言诗表达对至圣孔子的崇敬之情:
高垣门十一,云是鲁城基。
浮浮化荆榛,孔庙存威仪。
奎门出浩荡,杏坛历逶迤。
古今帝王所,形仆影即随。
人间此阙,可望不可跻。
诗书寿老壁,孙子绵遗规。
杲杲不可尚,百世当前知。”